賬期:一場針對中小商家的“隱形剝削”
在電商行業,長賬期問題無疑是最為尖銳且棘手的難題。怎么才能打破這一禁錮商家的枷鎖?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公開信息顯示,業內平臺對商家的賬期(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從3天到近60天不等,自營電商平均賬期近兩個月;其他非自營電商平臺的平均賬期相對較短,在15天至30天之間。
一些自營電商平臺肆意拉長賬期,占用商家供應資金,通過投資或放貸賺取利差,這一行為的實質就是無息融資。更有甚者,為了轉移因長期占用資金而引發的矛盾,引入“供應鏈金融”這一概念。
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是圍繞核心企業的信用,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同時通過利差和手續費實現盈利。常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有,應收賬款融資、預付款融資、動產質押融資等等,表面上看,這似乎是為商家提供資金支持的創新服務,但實際上,這不過是平臺進一步壓榨商家的隱蔽手段。
一場針對商家的“隱形剝削”
毋庸置疑,傳統自營電商平臺采用“賬期+供應鏈金融”組合拳,加劇了商家的經營困境。
一來,長賬期直接截斷現金流,導致商家資金周轉困難。商家采購資金匱乏,難以按時補貨,這不僅錯失銷售旺季商機,還因缺貨引發客戶流失,損害店鋪聲譽,許多中小商家辛苦經營積累起來的口碑,在長賬期的沖擊下,瞬間崩塌。
二來,長賬期影響商家決策,庫存管理壓力大。少量進貨,難以應對市場突發需求;大量囤貨,則面臨庫存積壓,占用倉儲空間與資金,商品滯銷時損失慘重。這種進退維谷的局面,讓中小商家在市場競爭中舉步維艱。
三來,長賬期迫使商家高息借貸,壓縮了利潤空間。資金被長期占用,商家為了維持正常運營,不得不尋求外部融資渠道。然而,這些融資往往伴隨著高額的利息支出,進一步壓縮了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
更嚴峻的是,關稅戰之下,許多商家被迫尋求出口轉內銷的轉型之路,然而長賬期模式讓外貿商家出口轉內銷異常艱難。
外貿商家轉內銷,急需拓展銷售渠道、調整生產線、加大品牌建設力度,而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如若,資金無法快速回籠,商家無法投入足夠的資金進行市場推廣與產品研發,唯有縮短賬期才能讓外貿商家從“求生存”轉向“謀增長”。
拉長賬期的行業“陋習”該治治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短賬期才是中小商家真正需要的東西。
將賬期縮短精準地強調了即時性與確定性,這與傳統自營電商的長周期壓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解決了商家資金周轉、庫存管理等問題,降低了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另一方面,商家不是“資金池”而是生態伙伴,縮短賬期體現出來的價值觀與傳統自營電商平臺價值觀全然不同,平等、尊重、互助的理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商家。
前文提及,自營電商平臺通過“賬期+供應鏈金融”構建的盈利模型,本質是平臺用商家流動性換取自身擴張資本,中小商戶淪為“資金池”中的耗材。
毫無疑問,短賬期才能破解自營電商行業賬期的不合理現狀,真正實現助力商家經營。
賬期是實體經濟的生命線,不應成為平臺利潤的來源。
用超短賬期重構市場規則,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是技術賦能、生態協同與價值觀升維的系統性工程。而這場賬期革命將引發連鎖反應,倒逼行業重新思考商業倫理與長期價值。
一方面,賬期是實體經濟的生命線,不應成為商業競爭的籌碼。
實體經濟的繁榮離不開眾多企業的健康發展,而資金的順暢流動則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傳統直營電商慣用的“賬期+供應鏈金融”模式,嚴重破壞了行業的生態平衡,讓商家與平臺之間的關系陷入了緊張與對立,也抑制了整個實體經濟的活力與創新能力,應該被取締。
另一方面,短賬期可能成為行業新標準,倒逼平臺優化商業模式,通過縮短賬期,加速了資金在實體經濟中的流轉速度,使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資金往來更加順暢,促進了整個實體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當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重新審視與商家的關系,重視商家的利益,縮短賬期、提升服務質量時,整個行業將迎來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