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收官之戰,就是滴滴哈啰開局之戰
2014年,無樁式共享單車開始在國內出現,時間到了2019年5月,如今的共享單車處在什么發展階段呢?
最近,我不止一次看到有關“一地雞毛、一堆廢鐵、無人問津、徹底涼涼”等總結關鍵詞來總結繁華之后歸于沉寂的共享單車行業。根據這些觀點,共享單車現在已經到最危險時刻,分分鐘紛紛倒閉了。是的,共享單車的確經歷過屬于他的鳳凰涅槃。
關于共享單車上述問題,我之前也做過多多篇分析評論:
2016年12月:趙宏民:共享單車90天內不可能結束戰斗
2016年12月:共享單車全國開花:Hellobike要獨霸二線城市
2017年7月:深度體驗Electra單車:輕奢城市自行車生活
2017年9月:共享單車的春夏秋冬
2018年5月:共享單車風口已封口
2018年9月:從共享單車到哈啰出行,名次什么真的已不重要了
趙宏民,公眾號:趙宏民共享單車風口已封口
狂妄一點的說,我不需要查看任何數據就堅信,從2014年到今天,除了季節性的波動,(冬天的騎行數據一定比夏秋差),共享單車的綜合數據一定是不斷增長的,包含用戶總數、日活、騎行時長、單車總數等。理由很簡單,共享單車這個模式是整體向上的趨勢,短期內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純屬正常,最終會勢必得到妥帖的解決,這個基調不能變,違背這個基調的論調,可嗤之。
共享單車的收官之戰
其實,在美團收了摩拜單車、滴滴收購小藍單車、ofo退押金排到1400萬人、哈啰楊磊低調說“共享單車NO.1”等這一系列事件發生之后,共享單車的收官之戰就已經基本結束了,誰是第一,誰屈居第二,誰毫無翻身之力,基本明晰。
但是既然是收官之戰,就是要圓圓滿滿,剩下的一些掃尾工作,我覺得也有必要談談清楚。所以本文希望圍繞共享單車為核心為第一話題,兼談未來互聯網出行領域的看法一二,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我們來看目前的共享單車格局,哈啰出行是絕對優勢的第一,至于第二名是誰,我不知道,但是看綜合實力來看,應該在美團單車和滴滴兩者之中選擇一個。第三名之后的,很危險了。
共享單車收官之戰如何演繹,行業格局如何塵埃落定,我覺得ofo的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ofo的歸屬將直接決定共享單車的格局。
ofo何去何從?接下來無非三個可能性方案。
第一種可能性,全線收縮,做一個小而美的公司。ofo目前竭盡全力維持,減少員工、辦公室,公眾號接廣告,等等這一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活著,哪怕再小也要活著。似乎,戴維也想這樣做。
這個方案在我看來,維持短時間還行,但是如果時間長了,1400萬用戶的押金,粗略估計有15億元,如果拖太久不還,有關部門勢必要介入,到那時,押金問題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ofo想依靠自力更生的能力活下去,繼而做一個小而美的公司,肯定是不可能的。
第二種可能性,ofo拿投資機構的錢。按照ofo的現狀,僅僅是需要退的押金就有15多億元之多,這1400萬用戶可以分兩類人,有一些用戶是徹底對ofo寒心了,無論ofo如何規勸也會堅持退押金的。更多的用戶是觀望態度的,如果ofo的運營層面能出一個很好用戶新政策,他們估計也就不退款了。我覺得,如果ofo要拿純投資機構的錢,金額要能要滿足退3成左右的退押金申請,也就是5億元左右。
如果說一個投資標的金額是6億元,有5億元要用來償還欠款,只有1億用來經營公司,相信一大半的投資機構都會望而卻步,因為投資機構的盈利要求比企業更甚。而且,5-15億這個金額,說實話也沒幾家基金能投的起。
第三種可能性,戰略投資或合并ofo
就是和ofo業務強相關的企業戰略投資或合并ofo,雖然目前ofo面臨巨大的財務和經營危機。但是ofo的品牌價值和在共享單車市場的占有率,對于一些出行類企業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如果是一家共享單車企業,花幾個億和ofo合并,將會直接省去1.5到2年的時間成本。
我認為這里的潛在參與對象有三個:
1,像美團一樣的行業鰻魚。
未來,也許收購和投資ofo的不是一家單車企業,而是百度、攜程、蘇寧、車好多集團、北汽、比亞迪等傳統巨頭企業,他們急需像ofo這樣的獨角獸,去拓展新的業務領域以完善自己的商業生態系統。
據說,在美團收購摩拜的員工會議上,王興指出,摩拜的主要競爭對手已經不是ofo,而是哈啰。
2,滴滴,目前ofo最大的外部股東就是滴滴,達到25%,也有人說實際超過30%。滴滴對共享單車的渴望是很大的,這是因為想要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臺,必須要把共享單車業務做起來,因為只有共享單車才是所有出行產品中最為高頻,共享單車用戶包含了絕大多數打車、租車、順風車等用戶。
所以滴滴對ofo不僅投入了巨額資金,當發現戴維“不聽話”之后,滴滴還派出了高管團隊,曾經一度架空戴維,后來滴滴希望全資收購ofo,被ofo創始人戴威直接拒絕,并和滴滴徹底決裂了。
天下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ofo?收購ofo不成,滴滴在2018年1月,滴滴完成收購了小藍單車,并整合成滴滴自有的共享單車品牌——青桔單車。
我最近深入了解了滴滴單車的布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目前滴滴已經在中國打造了一個多元化的單車平臺,有自有品牌青桔單車,也有合作和托管的品牌,加起來覆蓋了全國數十個城市。去過北京的小伙伴應該深有體會,隨處可見的是小藍單車。
還有,滴滴在一站式出行方面做的是最好的,用戶基數也是最大的,出租車、快車專車、私家車、巴士、單車、代駕、租車、二手車等10多種產品,用戶達到5.5億,而且這10多種產品在滴滴APP內無縫協同。縱觀行業格局,這種行業縱深能力是王者必備氣質。
所以如果在此時ofo能加入滴滴,對滴滴、對ofo,仍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歸宿。
2,哈啰出行,目前哈啰出行已經是共享單車領域第一名,依托于共享單車海量的用戶基數和行業大數據,哈啰正在積極向互聯網+出行領域進攻。如果哈啰出行能投資或者合并ofo,更加坐實在共享單車領域的絕對優勢地位。
目前的哈啰出行也已經是囊括哈啰單車、哈啰助力車、順風車和連接公共交通等綜合業務的移動出行平臺。關于打車,雖然哈啰沒有自營,但是接入首汽約車、嘀嗒出租車等。
我覺得哈啰出行雖然是共享單車領域第一名,但是有2個軟肋,第一軟肋就是在一線城市單車牌照份額較少。早在摩拜和ofo激戰的時候,一線城市的單車牌照份額就被瓜分殆盡了。哈啰單車此時殺入一線城市,除了要和滴滴單車激戰,還要和每個城市的主管部門溝通爭取。第二個軟肋,據QuestMobile研究院2019年2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2018年度大報告》顯示:哈啰出行也有近6成的流量來自支付寶小程序。也就是說,多數使用哈啰的用戶并沒有安裝哈啰出行APP(當然如果哪天支付寶全資并購哈啰,這就是一個優勢了),這正是哈啰迫在眉睫急需改善的,而哈啰推出順風車就是第一步,可以提高用戶手機里哈啰APP的裝機量。
將ofo拿下,可以加速提高哈啰出行的自有流量和一線城市的市場占有率。
共享單車收官之戰,就是滴滴哈啰開局之戰
2018年2月22日,哈啰順風車業務正式在全國上線。截至3月中旬,哈啰順風車車主注冊人數已超過200萬人,總發單量突破700萬大關。哈啰順風車的推出,可以理解為哈啰出行正式殺入滴滴領地的第一槍,而這一槍很精準,順風車正是滴滴最為脆弱的一環。
其實,嘗試分析哈啰出行并購ofo的可能性,我是很心虛的,因為哈啰是走“農村包圍城市”逆勢成長起來的品牌,也許在哈啰“開城作戰”團隊的基因里,去攻占一個城市比直接買下一個城市更好玩更刺激。
比如在2018年10月,就ofo小黃車與哈啰出行合并傳聞,哈啰出行方面向記者回應表示,的確曾受到ofo董事會邀約,但哈啰方面已經予以拒絕,任性吧,居然直接拒絕了!
其實,哈啰和ofo合并,除了哈啰“不想要”。最大的阻力應該就是滴滴,一方面,降價合并,滴滴之前的巨額投資,可能連一半都收不回來。另外一方面,把ofo讓給哈啰,而哈啰正在成為滴滴的強勁競爭對手,滴滴很難下這個決定。
這些畢竟只是假設,未來結局,還是要交給未來去定。
不過ofo不管何去何從,最終歸屬決定之日,也就是共享單車收官之戰打完之日,與此同時,滴滴出行和哈啰出行的開局之戰也拉開帷幕,當然,這里還要加上美團。
文/趙宏民,自媒體人
耳朵財經合伙人,一篇網絡創始人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