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職場抉擇:拼命or養老?
這個五一黃金周,兩位馬爸爸可能都有點小感慨——阿里和騰訊,在五一期間,不約而同出現了“兩個41歲中高層管理者”的相關刷屏文章和報道。
螞蟻金服41歲總裁因病去世
41歲鵝廠“準總監”的離開:我不想在這里“養老”
對于前者,網絡上竟然沒有太多評論是惋惜和悲嘆,而是一邊倒的在嘲笑馬云的“福報論”——“看吧,這就是996的福報”。
而對于后者,網絡評價絕大部分也是在吐槽“大企業病”,另一小部分,則在深挖主人公的“言論裝逼度”。
剔除個人情懷與情感,從職場的專業角度來看,這兩個事件背后,有一個核心的共通命題:
中年人的職場抉擇——到底是要繼續拼命,還是開始琢磨養老了?
假如要拼命,是否最后結局就是上面的“福報”?關鍵是,中年人是否還能拼得動?
假如要養老,是否必然會犧牲事業,甚至會被辭退?關鍵是,中年人能安心養老嗎?
其實也是類似問題,看來焦慮這個問題的,不在少數。畢竟,每個人都要邁入40歲。
這里,其實有3個問題要回答。
到底該如何定義“中年職場人”?
中年人都會面臨哪些職場抉擇?
在做抉擇時,個體與環境的因素到底有多大?
到底該如何定義“中年職場人”?
正如《娛樂至死》一書所言,媒介方式的變革,也在推動整個社會的思維方式、語言方式的變革。
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的飛速發展,如今的網絡語言,也在潛移默化中推動整個社會的認知方式,譬如“小姐姐”“小阿姨”“中年油膩大叔”等等的網絡名字背后,其實是整個社會對于“中年人”的認知,其實已經從之前的35歲變成了如今的28歲,也就是說——最早一批90后,可能都是“中年人”了。
但沒有人真心愿意“服老”,而且如今的職場環境也不容你輕易“老去”,必須要接著996的干下去啊——所以,從現實層面上,中年人的年齡界定又往后推了5歲以上,40歲+。
這就是時代的吊詭之處——中年人的門檻界定,變得非常彈性,從28歲~40歲,都可能被認為是“中年職場人”。
中年人都會面臨哪些職場抉擇?
傳統意義上的中年職場危機,往往是指“想升職卻升不上去、想繼續拼命卻拼不過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等等。
但在如今的數字化時代,以及將要到來的AI智能時代,中年職場人面臨的職場危機,已經不至于此了,還有一個致命的職場挑戰——時代變化太快,跟不上時代節奏、語言體系、職場工作流程了。甚至還來不及跟上趟,單位和職位可能都沒了。
當然這個挑戰,不僅是對于中年人,對于所有身處職場中的人也一樣,即便是年輕人,在未來時代里,也不一定能PK過AI機器人或者機器辦公的效率。
未來的職場,已經不僅是人與人的競爭,而是人與機器的競爭,會有大量的職位和人被淘汰。
所以,對于中年人而言,職場抉擇更加復雜,很多選項壓根可能不存在了。
比如,中年人想要單純的混日子,等退休——以后可能會越來越少這類機會,即便是國企和政府,目前也在精簡優化。
比如,中年人想要憑借經驗去換工作——除非個人價值非常獨特,否則只是簡歷經驗,很難找到下一份所謂穩定的工作。
比如,中年想要繼續996的拼搏——那也要能PK過年輕人、以及機器……
在做抉擇時,
個體與環境的因素到底有多大?
坦誠講,抉擇是每個人的,而個體又往往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因素影響。
但慶幸的是,社會環境會因為大多數個體統一的價值觀而改變,從而讓個體與社會不斷地進行互相調整與適配。
比如2019年對比往年,有一個巨大的輿論環境變化。
過往,整個互聯網上刷屏的爆款職場文章,往往是“崇拜金錢地位、推崇年輕輕輕就日賺斗金、嘲笑個體不奮斗就沒有福報”,總之就是——你得拼,才能贏得過隔壁靠融資就賺了1億的年輕人。
但2019年的變化非常明顯,可能因為咪蒙等毒雞湯大V被政府清掃了一遍,讓更多平民的聲音坦露出來,整個輿論環境變化了——不再是一味追求和崇拜金錢地位,不再推崇996的福報,不再愿意聽馬云劉強東等大佬的雞湯,而更加關注個體的幸福指數、生活滿意度、以及價值觀匹配度等等。
總之,從“宏觀指標”變得更為“微觀指標”。
這種變革影響下,很多中年人,以及年輕人,都在重新思考自己的抉擇。
而到這一刻,又會發現,這是一個圈,又回到了原點,每個人的抉擇,更多取決于每個人內心深處對于自己的初心設想。
假如你內心深處有一個“世俗意義上偉大的成功目標”,那么就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而不要計較代價,害怕得失。
假如你內心深處想要過一個自得其樂、平衡穩定的生活,那么就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而不要向外攀比,自尋煩惱。
總之,無論做那種個人選擇,都要忠誠于自己的內心,并尊重身邊人的其他選擇(只要是正當的)。
曾經有一位90后鄭重其事的告訴我:
我才不愿意做一個“不服老”的人,等我老了,也要變成一個不假裝年輕拼命、不夸夸其談、不惹人討厭、自得其樂、知足常樂的老人家。
最后,送給好友們2年前的一篇更有實踐價值的舊文——《德魯克:人貴有自知之明,且要不斷實踐》https://mp.weixin.qq.com/s/7XJTTkk_JFwe4Z2uqQ4hHQ,其實這篇當中,德魯克老先生自然不只在講“中年職場人”,而是更加宏觀和全面的講述一個人的職場選擇,但其實道理都是相通的。
畢竟,凡事等到中年再覺醒,就難免有那么一點晚了,還是趁年輕就提前思考,謹慎往前,同時要盡量避免年輕時期無謂的情緒與人云亦云的影響。
中年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已到中年,思想卻幼稚如初——愿我們都淡定從容的長大、變老。
歡迎轉發分享,也歡迎轉載,如需白名單,可后臺聯系,或發郵件至mandy.li@seedunited.com ,或進入公眾號微信點擊最右側欄目【找我】微信號。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