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宜家藝術節,讓你把將街頭藝術帶回家
“我們認為街頭藝術作品應該走進千家萬戶。”
——Henrik Most, IKEA of Sweden
資料來源: IKEA
整理: viking.wong@dmunion.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數英網|DIGITALING)
本年度的宜家藝術節以街頭藝術為主題,藝術作品的素材皆來源于世界各地的街頭巷尾。宜家盛邀12位風格各異、表現手法不一的街頭藝術家,創作12幅獨具特色的海報畫,海報畫尺寸為70x100cm。藝術家不僅使用不同類型的紙張,而且還增添了一些特效,如3D效果、亮光效果、不同的光澤表現以及“夜光”效果。宜家希望不同的繪畫風格和表現手法,能夠激發熱愛藝術的人們對日常生活的情感。
通過這一系列的杰作,藝術對于普通大眾而言不再那么遙不可及,很多人都能夠以極其實惠的價格購買這些作品。你無需非常富有便可購買一幅奢侈佳作。現在,就讓我們踏上啟迪心靈的旅程,來認識一下這些作品背后的藝術家吧!
Elle,美國舊金山港灣區
——“我將女性描繪成勇士和守護者。”我希望創作一幅充滿能量、色彩豐富的作品,以堅定剛毅的女人作為中心,周圍伴有很多動物。我回想起70年代的迷幻海報畫設計,這幅作品便是我從中汲取靈感而作。我將女性刻畫成勇士和守護者,她們置身于一個充滿活力的夢幻之境,周圍有靈獸環繞。
Carolina Falkholt(Blue),瑞典哥德堡
——“我的作品總體以女權主義為主題。”這個形象源自我在2013年夏天首次嘗試描繪的人物形象,那時我有個機會在瑞典小鎮Avesta的一面大三角墻上進行創作。在宜家藝術節上,我截取在Avesta所作的壁畫中對稱體的一部分,以海報畫的形式來表達,看其效果如何。我的作品總體以女權主義為主題。
Nuria Mora ,西班牙馬德里
——“涂鴉是一種行為藝術。”涂鴉是一種行為藝術。當我在墻上繪畫時,我只擁有這幅畫一小會兒。涂鴉的基礎是標記、標簽、名稱以及對這些的重復。無限的重復最終將它們變得抽象化,而不只是墻上的文字——它們漸漸變為代表其創作者的符號。我雖然采用了不同的“涂鴉語言”,但結果卻與大家相同。
Koralie和Supakitch,法國巴黎和尼姆
——“我們希望人們能夠體驗積極的情感。”我們希望人們能夠在看到我們的作品時逃離現實,體驗積極的情感。我們聽過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個小女孩患有抑郁癥,她的叔叔送給她一幅我們的畫,她把畫掛在了臥室的墻上,之后她的抑郁癥竟然開始慢慢好轉。
Nikola和Ivan Gajic(Sobekcis),塞爾維亞
——“我們的涂鴉作品風格十分直觀。”我們希望用我們街頭藝術的所有元素,來創作一幅抽象而又生動的作品。我們是雙胞胎,做什么事都在一起。我們過去也曾獨立創作過,各做各的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還是作為一個團隊創作能力會更強。
陳英杰(畫圖男),中國佛山
——“雄鷹是自由、絢麗和勇氣的象征。”我幾乎立刻就想到了鷹。雄鷹是勇氣的象征,我想這正是許多街頭藝術家所擁有的特點。鷹不僅是自由、絢麗和勇氣的象征,它還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動物。我的作品是即興創作的。我用水墨和畫筆快速勾勒,沒有修改的機會。
Jeroen Erosie ,荷蘭羅森達爾
——“這幅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作品名為Horror Vacui,意為“害怕空虛”。這是我每天通過網絡、廣告以及其它方式看到的大量圖片所產生的視覺反應。這幅海報畫是按照我繪制壁畫的方式創作的,我從一個角落開始創作,直到整面空白的墻壁完全被畫覆蓋,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
Hamilton Yokota(Tfreak),巴西圣保羅
——“這幅作品是關于一個相信夢想的人。”這幅作品是關于一個相信夢想、堅持不懈追求幸福的人。這不是我的自畫像,但跟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我想要說明的是,我們所有人內心都擁有一股強大的力量。
Christian Rebecchi和Pablo Togni(NEVERCREW),瑞士盧加諾和貝林佐納
——“我們將這個主題稱作生活結構(Living Structures)。”“瓶中信”(Message in a Bottle)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在追尋的一條藝術之路。我們將這個主題稱作“生命結構”,并將這些結構視作生命系統的模型。我們希望我們的藝術作品可以激發欣賞者的興趣和好奇心,并通過他們的思想、觀點和情感,讓他們成為該機制的一部分。
EKO NUGROHO,印度尼西亞日惹
——“Salty Tolerance(耐鹽度)。”
我曾親眼目睹、也曾通過閱讀了解過存在于家庭以及世界各地的暴力和沖突事件。我認為人們已經不再懂得或者根本不想懂得何為寬容了。我海報畫中的人物身穿一件T恤,上面寫著“Salty Tolerance”。這句話有點搞笑和荒誕。我希望這個特別的句子能夠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以提醒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記得寬容。
John Matos(CRASH),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區
——“我從70年代開始涂鴉創作,那時候是非常簡單的文字。”這幅畫背后的理念是我過去20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即將涂鴉精神與周圍的世界融合在一起。作品中飽含感情的字母、圖像、曲線以及其它一切,都是我眼中的紐約市。
Mariusz Waras(M-city),波蘭格丁尼亞
——“街頭藝術能夠促進文化的發展。”人們仍然認為街頭藝術是一種故意破壞行為。但實際上,多數流行文化都是以公共場所的藝術發展為基礎的。因此在我看來,街頭藝術能夠促進文化的發展。你可以在設計、音樂和建筑中發現很多街頭藝術的元素。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