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的共享單車,資本哄起的市場如何解決用戶最初的需求
企業想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健康態的財務營收。最近的共享單車相繼漲價,之前艾老思就與大家分享過, 產品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源泉,資本的入場是加速市場覆蓋率與淘汰競爭對手,但是最終都要面臨營收的問題。
資本不可能無限制持續燒錢,從接近于免費,再到15分鐘1元,每超過15分鐘加收0.5元,這樣算下來,騎行一個小時就要支付2.5元,甚至有些共享單車已經達到了4元。人民日報在為微博上發起共享單車漲價的調查,發現5.6萬人中僅有12.6%繼續堅持共享單車。
在許多城市,共享單車的價格已經直逼公交的價格,有著四個輪子不用動腳的公交,還有多少人選擇腳踩,大汗淋漓的單車呢?當騎車都比公交都貴的階段,資本收割變成難題。
共享單車從產品的角度來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產品驅動型,以解決用戶的需求設計產品,致力做更好的單車;另一種是模式驅動型,掛著“共享”的名義,實際就是已經存在很久的租賃模式,運營得越久,成本就會越來越高。
一些共享單車企業對于漲價行為表示漲價對用戶影響不大,在15分鐘的短途騎行與過去的價格一樣,共享單車就是為了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剛需用戶的需求,這部分用戶的負擔并沒有在漲價中增加,但是對于企業來說,漲價能讓企業獲得營收。
再好的產品都要有很好的商業模式,除了公益行為。但是顯然,共享單車并不是,資本再有錢也經不起燒錢的折騰。當一個產品通過資本的力量燒錢補貼獲得大量的用戶,競爭者不斷淘汰,龍頭地位的企業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但是生產成本,人工成本,運營成本不斷漲價,在沒有很好的變現模式之前,漲價倒似乎成了“最適合”的方式。
當發現一個市場需求,研發一個產品來解決用戶額問題,以快速迭代的方式在一個灰度里驗證成功便投入市場,這似乎是一種無比正確的方式。資本的介入讓市場得到教育,讓一種灰度的需求面向整個市場,后期再以用戶的基數變現。
商用飲用水讓企業員工不再需要在公司里面燒水,等待,一按即飲,就算行業逐漸提高飲用水的價格,企業用戶也不會有很明顯的減少,因為燒水確實很麻煩,飲料又很貴。但是共享單車來說,它并不是必需品,但價格逐漸增高,超過了替代品的價格,用戶會轉而選擇更加便捷的方式。甚至出現市場倒退,回到共享單車興起前的時期,人們通過其他方式也能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商業終究要回到用戶的利益與體驗上,更優質更好解決用戶需求的產品,還需要有完善的商業變現模式(公益除外)。共享確實是一個好概念,能讓閑置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人為創造更多閑置的資源,艾老思確實不認同。另一方面,閑置的單車破損嚴重,甚至影響原有的體系平衡態。
共享單車如何找到平衡點,在資本后期急于營收的階段,既滿足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又保留滿足“解決最后一公里”出行初心,找到最好的商業模式成了企業的難題。
更多精彩文章,請繼續關注“艾老思”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