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錢的年輕人,為什么品牌都想收割
01.
昨天,人民網官方公眾號發布了一篇題為《被“假精致”掏空的年輕人》的文章,其中提到我國90后在借貸市場中占比高達49.31%,位居亞洲同齡人首位,而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費貸款,目的是為償還其他貸款。
90后里年紀最大的是29歲,他們中一部分結婚生子,組成家庭,一部分單身或有男女朋友。他們從記事起就已處在互聯網和屏幕時代,他們對改革開放、90年亞運會、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97年香港回歸等大事件沒有直接感知。
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有與生俱來的孤獨感,他們身處于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這些都決定了他們對財富與消費的認知。在大多數品牌眼里,這群人熱愛分享、重視體驗、相信推薦與追逐流行,正是因為這些很多品牌都想收割這群年輕人。
02.
我之前在Agency工作多年,每周都會收到許多品牌發來的需求簡報(Brief),絕大多數品牌在描述目標人群時習慣性寫著——“主要目標消費人群在80后與90后的年輕人”。
相信大多數同行和我的反應一樣,這個目標人群描述寫了和沒寫一個樣。可能大多數同行吐槽的點都在于80后與90后是一個基數龐大的人群,需要更細致、更精準的人群描述和定位。然而今天我跳出廣告圈,發現這個人群放在中國大市場里仍是小部分,而且越來越呈現一個特點,即可支配的消費能力有限。
今天整個消費市場呈現多元化形態,比如彩妝在中老年女性人群消費量逐年上升,奢侈品的消費呈現多元化,年輕人或許是主要影響和傳播人群,但從購買力來說中年人在奢侈品上的消費力驚人。
中國的年輕人處于消費的旺盛期,但現實的制約是可支配收入有限,大部分被房租、房貸、車貸、面子消費、交際消費所占據,最后用于生活品質保證的消費是很有限的。
03.
前幾天,一位企業家朋友分享他們在澳洲旅行的經歷。
在一個五星級酒店里,一群中國大媽在享受澳洲的悠閑假期,并且分享說他們已安排了年底去南非的旅行,款都交了。
在中國,我看到的大多數中年以上的中產消費者,家庭和事業已經處于相對平穩階段,更多時候開始享受生活,有品質的文化、旅行、健康與物質消費是他們的價值觀,對價格的敏感度會降低,所謂性價比和他們的關系漸行漸遠。
我見到很多品牌已經跳出年輕人的定位,比如足力健老人鞋年銷售額已經數十億。年輕人市場是一個極其擁擠的區域,看似性感,但購買力總體來說有限,孩子、老人、中年人以及這其中更加細分的人群,或者按照消費場景劃分的不同人群,例如送禮、聚會、旅游、自我愉悅等,在中國這個巨大人口基數的國家里都可以拉出一個歐洲的數十個國家人口總和的規模。
04.
最近,我接觸了很多成績斐然的優秀民營企業家,他們在各自領域卓有建樹,比如傳統零售、餐飲等,看起來不性感的行業,但他們提供的服務滿足了包括年輕人在內的大眾人群的基本需求,生活必需,衣食住行,并且未特別聚焦于年輕人。
他們都有一個特點,生活剛需,不受所謂的經濟周期影響。
我理解年輕人是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傳播的主要人群,他們制造聲音,影響輿論,鑄造流行,但未必能影響其他人群的消費觀。年輕人以外的人群,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信息接受習慣、花錢方式等,這些都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所以,在思考生意模式時,眼光跳出年輕人,多一些對其他人群的適應與包容性,可能生意會好做很多。
一篇短文,與大家分享交流。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