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勢能,何談品牌
勢能(potential energy)是一個物理名詞,是儲存于一個系統內的能量,也可以釋放或者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勢能不是屬于單獨物體所具有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物體所共有,與勢能對應的物理名詞是動能。
今天在商業領域的勢能體現在比其他同行更容易吸引人才加入,更容易拿到好商場的鋪位,供應商更愿意與你合作,你可以獲得更便宜的采購價格,政府更愿意給予優惠政策,消費者更愿意付出溢價購買你的產品等等。
先說說品牌。
大部分時候,大家對品牌的定義是產品和服務,比如汽車、家電、酒店、餐廳、互聯網應用等,我將這些都用產品品牌來代稱。實際上在產品品牌之上,生產和提供這些產品的企業,也有一部分會成為企業品牌,比如寶潔、聯合利華、上海家化、歐萊雅、雅高酒店集團、阿里巴巴等。
這其中還會有一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創始人或其靈魂會成為企業家品牌,比如雷軍、董明珠、劉強東、馬云、王興等,他們在大部分時候可以非常自然地關聯到他們的企業或他們的產品上。
在公眾或一部分群體中擁有了相同或相似的認知與共識,那么產品、企業、人就具有了品牌屬性。如果這個認知與共識非常積極并強烈,那么在某種意義上這個品牌就具有比較強的勢能。
在企業內部,銷售部門是動能部門,市場與品牌部門是勢能部門。
動能蓄積是可以帶來勢能的提升,但還不夠。勢能的提升可以提速企業的發展,幫助企業吸引更多優質的資源。
舉個例子,一個連鎖加盟品牌在初創時,談不上品牌影響,勢能為零,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需要靠地推團隊發現并溝通潛在加盟商,線下參加各種加盟展會和大會,線上通過搜索引擎和精準流量廣告吸引有加盟意向的投資人關注,同時自身的產品設計也有自己的特點,否則指望被關注的機會小很多。
大家租房買房的時候,多半會通過房產中介。房產中介這個領域的參與者非常多,常見的是品牌中介,比如在上海為人熟知的鏈家、太平洋、我愛我家等,還有互聯網基因的中介平臺,比如大黃鴨、房多多等,當然還有很多分布在上海各大街道里的沒有品牌,甚至連標牌都沒有的中介小門店。
所有這個市場的從業者服務于不同的品牌和門店,他們有的站在路邊攬客,有的在門店等客,有的每天打上百個電話找客。他們騎著電瓶車穿梭于各個小區里弄,帶客戶看房,掃樓等等。
他們是各自品牌動能的驅動者,同時他們也是品牌勢能的一部分。他們的每一次電話銷售、線下推介都讓消費者、旁觀者或多或少對品牌有了印象,或許有好感,也有可能沒有什么感覺,但至少印象是加深了,他們將動能持續的累積轉化為勢能。
有錢的品牌將門店裝修設計得很漂亮,視覺上為勢能加分。同時更有錢的品牌會通過其他媒體投放廣告,籠絡心智,保不齊還會找上代言人,比如貝殼找房的代言人黃軒,用高流量明星吸引消費者眼球。要知道,這個市場是一個特別復雜的領域,大品牌、互聯網平臺、小門店、房產經紀人和諧共存。
勢能的大小體現在經紀人在線下獲客、攬客和成交上是否變得容易,還能體現在企業招人的難易程度上,甚至在同一條街上,他們可以拿到更好位置鋪位開門店等等。
用一句俗話說,有勢能,有人氣。勢能不僅僅體現在銷售端,是供應鏈、人才、金融資本層面和銷售全方位的獲益。
勢能一定屬于有錢的品牌么?一定需要花很多錢投放廣告么?下一篇和大家繼續聊聊品牌勢能。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