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熱潮席卷華爾街,“假肉”瘋狂的背后是機遇還是陷阱?
作為老百姓日常生活消費的必需品,豬肉擁有很強的抗周期屬性,直到“人造肉”概念橫空出世,瘋狂的“假肉”正在沖擊傳統豬肉市場。
近日,全球人造肉巨頭Beyond Meat在美股上市,單日暴漲163%,連破多項IPO紀錄,人造肉熱潮席卷華爾街。而人造肉的火爆似乎早有預兆,漢堡王在愚人節已經宣布在美國多家門店嘗試銷售人造肉漢堡,沒過多久,雀巢也公布了準備生產人造肉漢堡的計劃,巨頭的相繼入局讓一部分先知先覺的投資者嗅到了巨大的商機。
一夜之間,消費新物種人造肉就成了全球資本市場的寵兒,徹底引爆了整個農牧業版塊。事實上,人造肉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高大上,相反,它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大豆制品,人造肉主要分為素肉和培育肉兩種,素肉是以植物蛋白為原料仿制的肉類,例如廣東地區常吃的素雞,而培育肉的做法更高級,用動物細胞增殖產出肌肉纖維,味道也最接近原肉,唯一不足的是該技術還不成熟,成本偏高,成品售價亦不菲。
在歐美發達國家,人們偏愛牛排,漢堡,雞腿這類高熱量的主食,光是肯德基、麥當勞這兩大快消連鎖巨頭,每天都要消耗數以萬計的肉類原材料,但為了獲得這些原材料,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飼養牲畜,消耗更多的能源,加上全球人口數量激增,這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肉類,導致惡性循環。
為了加快牲畜的出欄率,讓肉質飽滿,人們不惜在飼料中添加各種生長激素,況且肉食主義者的高血壓,脂肪肝患病率比素質主義者要高的多,人造肉不僅能夠滿足肉食主義者的日常飲食需要,而且不含各種添加劑,生長激素等,吃起來環保健康。
人造肉最大的好處在于能夠抵御肉制品市場系統性風險,近期非洲豬瘟的肆虐導致生豬價格飆漲,產生了大量的消費量缺口,對于消費者來說,要么花更多錢買高價肉,要么少吃肉,如果未來人造肉能夠替代一部分豬肉,那么在不增加土地和資源負擔的前提下,我們仍然能夠滿足現有人類的肉類消費需求。
人造肉的增產速度非常快,就拿培育肉來說,正常的生豬大約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夠產出90多斤的肉,而且需要人口飼料喂食,而在實驗室內用動物細胞培育,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可以產出大約5000多噸的肉,昂貴的培養基是阻礙培育肉規模化生產的主要因素,所以目前市面上的人造肉大多是成本相對較低的植物性蛋白素肉,一旦培育肉技術成熟,人造肉的產業發展會更加迅速。
雖然人造肉在色香味上都能夠以假亂真原肉,但畢竟是“假肉”,人們會先天性的對認知不夠的新事物產生恐懼感,就好像天天吃的大豆突然有一天變成了轉基因,這不是好不好吃的問題,而是變成了敢不敢吃的問題,哪怕人造肉真的能夠騙過大腦,相信大多數消費者知道真相后還是無法接受,偶爾嘗試體驗下新鮮感無所謂,但要是將日常消費的肉類都用人造肉替代就另當別論了。
那么,人造肉是肉嗎?從營養價值的角度來說,人造肉的營養完全不亞于自然生長的原肉,而且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都比原肉少得多;從產出過程來說,人造肉的技術難度遠比想象中要大,即便是植物蛋白的素肉,提取食品級的高純度豌豆蛋白技術壁壘也非常高,世界上也沒有幾家掌握核心技術的大公司,更別說需要用血清培養基、可再生細胞這些更為復雜的工藝培育出來的培育肉了。
筆者認為,人造肉能夠解決人類生存發展的一系列問題,但短期來說難言樂觀。要知道,不管是植物蛋白素肉還是培育肉,其主要的消費者還是偏素食主義者,然而素食主義者在全球總人口中的比重很小,其中還包括純素食主義者和非純素食主義者,市場規模并不大,盡管Beyond Meat的CEO在公開信中指出其目標客戶是更為廣泛的肉食主義者,但現有的人造肉食品并未真正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
現在去購買漢堡王人造肉漢堡的,大多數都是帶著嘗鮮和體驗的想法去的,就是想試試人造肉和真肉漢堡吃起來有什么區別,加上各種專家的鼓吹和名人站臺,在人們看來這更像是一種時尚潮流而非實用消費產品,這就好像之前火爆的電子煙一樣,短期內可能有不少老煙民躍躍欲試,但多試幾次他們發現口味和之前抽的卷煙還是有很大差別,大部分人又復吸卷煙去了。
口味、習慣、安全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決策,人造肉是否真的能以假亂真還有待時間檢驗,客觀來說,人造肉要是真的攻克了技術和口感的問題,那將是一場全球性的飲食產業革命。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