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戰制裁愈演愈烈, 四面楚歌的華為能否化險為夷?
華為制裁再度升級,這一次,華為陷入四面楚歌。
谷歌、英特爾、高通斷供華為軟硬件,英國芯片巨頭ARM不再授權華為ARM指令,美國、日本、澳洲、新西蘭等盟國已相繼禁止華為提供5G技術!美國一紙禁令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正在迅速蔓延,對華為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災難,但同時這也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有競爭才有發展,有壓迫才有反抗。
有了中興的前車之鑒,華為被制裁也是意料之中。只不過沒想到這場制裁行動演變成了空前絕后的圍獵行動,波及范圍這么廣,這顯然不是交罰款能解決的事,美國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將中國的科技崛起之路扼殺在搖籃之中,唯一不同的是,華為不是中興,為了這一天,華為早已做了充分的準備。
如果說美國對中興的制裁只是小施懲戒的話,對付華為直擊命門,妄想通過全方位施壓來阻礙華為的崛起。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華為在5G,芯片,知識產權等多個領域都已經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尤其是5G技術已經領先歐美好幾年,美國科技壟斷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戰,這才是美國忌憚華為的根本原因。
華為制裁門影響最大的要屬ARM手機處理器了,要知道英國芯片巨頭ARM的全球市場份額超過9成,幾乎所有系統級芯片設計都繞不開ARM的技術應用,但事實上,華為早已買斷了ARM V8架構的永久授權,可以基于此架構自主設計ARM處理器,只不過不能獲得ARM后續的技術授權了,而且華為也有能力自主設計開發指令集,短期內應該不會有太大影響。
事實上,華為在芯片領域的布局早在2004年就開始,經歷十多年的韜光養晦,華為海思的芯片之路走得很扎實但也很坎坷。做芯片最開始的那幾年,由芯片開發技術難度大,研發周期長,并未取得什么像樣的成就,這樣的情況持續到2009年,華為海思終于發布了第一款應用處理器—K3V1,但這款處理器體驗很差,一度被自家手機廠拋棄,華為海思陷入低谷。
為了擺脫這種尷尬局面,華為全力整合芯片業務,加大華為海思的研發投入,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如今,華為海思的芯片無論是從工藝、性能還是功耗上都毫不遜色于高通,打破了高通全球高端基帶芯片的壟斷,越過了高通這道門檻,華為的終極對手自然是蘋果。
但是,海思芯片要完全替代美國進口芯片,在目前這個階段還不太現實。最難攻堅的技術是性能模擬芯片、EDA工具軟件及操作系統,芯片分為數字芯片、模擬芯片和射頻芯片,海思研發的數字芯片用于手機和通信設備當中,而模擬芯片和射頻芯片很大一部分還依賴美國的進口,中國模擬芯片產業發展還十分落后,差距明顯。
模擬芯片的制造比數字芯片更加困難,不像數字芯片有一套完整的開發工具,模擬芯片很大一部分依賴于工程師的經驗,而且不同的模擬芯片又有不同的制造工藝,不是那么簡單就能夠替代的,射頻芯片主要用于高端的4G手機,華為主要的供應商也是來源于美國,這兩大技術不攻克華為處境難言樂觀。
EDA也是全球芯片設計的關鍵技術之一,傳聞華為也在開發自己的EDA軟件,但是EDA軟件工具鏈很寬廣,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突破的。
然而,操作系統是制約華為海外擴張的關鍵短板。通信設備的操作系統可能還好,華為本來就是做通信設備起家,目前已經有自主研發的成熟產品可以作為“備胎”,而手機操作系統最大的問題不是在于技術而是生態系統,要知道目前全球智能手機最主要的兩大操作系統Android和iOS,兩者的市場份額加起來高達99.9%,華為自主研發的“鴻蒙”從技術角度來說不亞于安卓,但難就難在沒有優質的開發者為其開發軟件,要搭建這樣一個生態系統需要的難度可想而知。
好在Android系統早已開源,華為在中國內需市場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因為谷歌退出中國后,所有的應用商店,地圖等服務都是國產品牌,并沒有使用沒有谷歌移動服務(GMS),但海外用戶對Google服務的依賴程度很高,使用GMS仍須取得谷歌授權,否則就無法使用Google Play,Chrome等服務,如果此授權被取消,華為海外市場可能會遭受重大打擊。
華為在軟件工程質量和開源問題上也存在一定的軟肋。盡管華為在5G技術上有著極強的競爭力,但是其軟件工程技術的質量還是比較糟糕的,在2018年初曾曝出華為的開源項目 ServiceComb 微服務 Go 框架涉嫌抄襲的猛料,輿論迅速發酵給華為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華為每年用于研發的投入都超過其收入的 10% 以上,但是在開源方面的貢獻卻沒有太突出的成就,確實有些說不過去。
但我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華為獨立自主的創新道路不會因為制裁而屈服,更不會因為制裁而倒下,盡管遭遇重重險阻,國產芯片逆勢突圍是遲早的事。
我想起了中國合伙人最經典的一句話,“掉到水里不會死,呆在水里才會死”,華為之所以能活到今天,靠的是不斷自我突破的決心和毅力,只要不放棄,絕境之下總會有一線生機。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