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Tiffany 100多年前就在打造“互聯網品牌”了
上周,讀了微信公眾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里的一篇文章:《關于Tiffany,你必須知道的事》,越讀越覺得“似曾相識”。原來,Tiffany 100多年前就在打造“互聯網品牌”了!只是那時,沒有“互聯網”,沒有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現在,不少被炒得火熱的“互聯網品牌”,它們的產品開發、營銷手段,只不過是在互聯網的包裝下,看似很新。其實,內核,在100多年前就已存在。這也再次印證了: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也不是萬能的。它并不能解救不尋求問題根源的企業。
來源:小圈梨(微信號:xiaoquanlisocial)
品牌故事化
互聯網時代,品牌主越來越重視“故事的力量”。它們不再生硬地敘述著“我是誰?”,孤芳自賞地傳達信息;而是更加注重“我和你的關系是什么?”而“關系”的表述,最適合用講故事的方式表現。通過“故事”,消費者理解了他們和品牌的連接點在哪里?通過“故事”,構筑了消費者和品牌的相通之處;通過“故事”,消費者產生了一種“品牌共鳴”。
讀Tiffany的品牌故事及產品介紹,總有種探索歷史、發現美的愉悅感。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知識的積淀。
1961年,女神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電影《蒂芙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更是詮釋了什么是平凡的愛情。電影講述了一個叫霍莉的女子,她年輕貌美,追求上流社會的生活,整日混跡于名利場,周旋在眾多政商名流之間,是出名的交際花。最后和普通男子保羅相愛,得到了真正的幸福。
其實,這部電影并沒有獲得Tiffany的投資。但影片里和Tiffany相關的一個場景:每天早晨,霍莉(奧黛麗.赫本飾)都會來到Tiffany的櫥窗前,一邊Window Shopping,一邊吃打包好的早餐。電影里還有一幕是,保羅和霍莉來到Tiffany店里。保羅囊中羞澀,掏出身上僅有的十美元。店員也沒有任何歧視之意,向他們推薦了一個銀質的電話撥號器,并給保羅自己的戒指提供了刻字服務。

徽記象征
在這個信息爆滿、嘈雜紛亂的時代,如何鑄就一種信息標識,讓目標受眾念念不忘?也就是如何創造一種“徽記象征”?
慢生活品牌“初刻”創始人許曉輝在《一個人的電商》一書中寫道:“徽記象征,就是能夠集中體現產品或服務,使人一接觸就能聯想到品牌價值的東西。最簡單的徽記象征是品牌logo,但不局限于此。比如蘋果手機,每個人都會想到那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除了直觀形象,它還會帶來很多聯想:牛頓的蘋果、伊甸園智慧之果、殘缺美。”
時至今日,“蒂芙尼藍”(Tiffany Blue)已為人所知,它雖是蒂芙尼的品牌專屬色,但已成為一種特別顏色的代名詞。很多其它的品牌,在推出新品時,也會用到“蒂芙尼藍”,比如各種服裝等。舉辦一場“蒂芙尼藍”色調的婚禮,也是一些女孩心中的夢想。
“蒂芙尼藍”源自一種美國羅賓鳥蛋的顏色,即Robin’s egg blue。羅賓鳥,在西方的傳說中叫知更鳥,是浪漫與幸福的象征;在東方神話中叫做青鳥,代表著有情人終成眷屬。1845年,“蒂芙尼藍”首次用于蒂芙尼藍書(Tiffany's Blue Book)封面。此后,蒂芙尼公司將“蒂芙尼藍”廣泛使用在包裝盒等產品上。

創造新品類
如今,產品爆棚。各種“同質化產品”層出不窮。消費者很難分辨它們的差異點在哪里?當你無法發明世界上原本并不存在的產品時,怎么定位這款產品,從而開創新的品類?這就至關重要了。比如小米,它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做所有產品,“會先考慮它的品類邏輯。因為用戶做選擇時,他的內心是先選品類,再選品牌。”于是,小米做手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品類:互聯網手機。小米做電視,開創了一個新品類: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 小米的紅米手機,也是主打一個核心品類:千元神器。
還有現在各種圍繞農產品的創業。比如:“無農藥的茶”、“O2O極致配送水果”等。
極致單品
太多選擇就是沒有選擇。互聯網時代,講求“極致單品”。雖然。Tiffany的首飾品種很多,但它的經典款式,確愈久彌新。不管是入門級的Tiffany粉絲,還是資深的,都能較容易地找到自己心儀的產品。
情感溝通
互聯網時代的營銷講求“調性”。無調性不“社會化營銷”。從最開始的微博擬人化到微信客服的個性化,都在強調一種情感的溝通,注重在情感上和粉絲達至共鳴。
Tiffany的情感訴求就是:“它將一生永隨。”這也意味著:當你入手Tiffany后,不僅僅是買了一件讓自己變美的裝飾品,而是在買一件給自己某種力量或情感內涵的“陪伴品”。Tiffany會陪伴你,甚至你摯愛的人,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經歷人生的喜怒哀樂。
微創新
當你無法在產品本身上有過多的突破時,“微創新”能肩負著口碑傳播的重任。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商品牌注重產品的包裝,及給消費者帶來的各種驚喜。而Tiffany最經典的藍色禮盒,也許值得借鑒。
創始人形象
社會化媒體時代,我們越來越看重對“人”的刻畫。特別是那些互聯網創業公司,其創始人的個人形象及魅力,和品牌融為一體。創始人怎么體現個人的品質、特性?抓住一個點放大化。通常可從兩個方面入手:A,該創始人的專業質素和創業項目一脈相承。比如張向東的700Bike,他自己就是一個超級騎行愛好者。B,創始人的個性鮮明,有著宗教領袖般的一呼百應。比如:周鴻祎。
切入場景
移動互聯網時代,場景為王。你的產品可以解決消費者什么樣的“場景剛需”?這個很關鍵。比如:來自巴西的Melissa果凍橡膠鞋,讓女孩們不再為“在雨天里怎么穿一雙時尚的鞋”而發愁。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