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用戶欲罷不能的自覺轉發朋友圈?
距離微信發布《關于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意味著朋友圈誘導分享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行。為什么大家都熱衷于達到分享率的最大化?顯然,更多的分享帶來了更大的曝光量和用戶增長。
2018年微信用戶數據表明:晚上23:30這個時間,微信用戶還在刷朋友圈。自2018年開始,互聯網用戶人口紅利持續減少,網民的注意力不斷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了用戶注意力的搶奪,抖音、快手短視頻也紛紛崛起。這是誰有了注意力誰就有話語權的時代。
從上面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們越來越無法離開朋友圈,那么我們該如何利用朋友圈達到內容分享率的最大化呢?其實,愛好分享是人的一種天性,掌握這五點,不需要通過誘導,同樣可以讓大家主動分享,甚至刷屏朋友圈。
1、尋找談資——“看看有什么好聊的”
2、表達想法——“想要說服某人”或者“想要表達內心的某種想法”
3、幫助別人——互惠行為,為別人提供幫助
4、塑造形象——在別人面前塑造一致性的形象
5、社會比較——在隱形的競爭中勝利
01
尋找談資
那么如何為別人提供這種談資呢?重要的辦法就是“尋找有違常理的戲劇性沖突”。
好奇心系列:國民老品牌六神進軍時尚界,出了潮流單品?
營造反差系列:當網易云音樂開始賣內衣時,會發生什么情況?
“最”系列:香飄飄全年銷量遙遙領先,繞地球一圈
“首先”系列: xxx冰箱獨創保鮮技術
“傍大腿”系列:安踏勾搭上可口可樂這個巨頭,出了一款“可樂鞋”
這些信息之所以容易成為談資,因為它跟我們日常所見的現象不同,違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直覺。這個和“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是一樣的道理,違背常規才能產生談資。
02
表達想法
在社交中,幾乎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善言辭的爸媽、不顯山露水的老板如果想要表達某一觀點,如果你的信息能恰好契合他們的心聲,他們就會轉發。舉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爸媽的朋友圈。
在爸媽的朋友圈,你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分享這些文章:《我陪你長大,你伴我到老》、《震驚!人到中年這樣吃,你能活到九十歲》、《女人這樣做才稱得上活得漂亮》……
這些文章的出現可能代表著爸媽這一時期所想表達的觀點,免去了他們親自去說的麻煩。
如果你的信息也能夠幫助別人表達想法、袒露心聲,他們就會自發分享、傳播。
03
幫助別人
在社交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給彼此“添麻煩”會讓朋友之間的關系更穩固、更親密,因為在彼此“添麻煩”的過程中,會拉近彼此的距離,被麻煩的一方會覺得自己提供了有效幫助,從而產生“被需要”感,獲得滿足。
在朋友圈轉發能提供幫助的信息還能無形中提升自己的權威性和地位,比如:
《如何做到既能早九晚五又能浪跡天涯》
《轉發給廣大的畢業生:如何虜獲HR“芳心”》
《6.18三大電商平臺省錢避坑指南》
同樣的還適用在品牌推廣和信息傳播中,如果你的內容提供了有效解決的方法,那么它被大家接受的程度就越高。你被知乎的“你知道嗎?”、“你真的知道嗎?”的廣告語洗過腦嗎?知乎的slogan就是“有問題,上知乎”。它一直塑造的就是一個幫你解決問題的權威形象。
所以如果你的信息能讓人產生“被需要”的感覺,它被傳播的可能性就越大!
04
塑造形象
如果你仔細觀察,不同的人發的朋友圈都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因為我們在發朋友圈的時候也在塑造自己的個人形象:我是一個熱愛運動的人、我是一個文藝女青年、我是生活在北方的廣東人、我是畢業于XXX大學的人……正是這些“標簽”構成了我們的個人形象
很多公眾號都會采取這種塑造形象的策略,利用地域、所認同的價值觀等話題激發大家的參與感,從而讓大家在轉發至朋友圈后強化自身的形象。
咪蒙,從建號開始就塑造著新時代女性的形象,其特點就是:經濟獨立、思想開放、敢愛敢恨等等,例如:《致賤人:憑什么我要幫你》《把你的錢花出去!因為愛存錢的人全是傻逼》《丑直男有什么資格和女人一起過冬?》等文章虜獲了一大片女性粉絲的芳心。
所以,要時刻考慮,你的內容能否塑造傳播者某一方面的個人形象?
05
社交比較
喜歡攀比是人類的天性。人們可以接受在平均3萬年薪的公司里拿到10萬年薪,卻很難接受在平均100萬年薪的公司里拿30萬年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微信步數排行榜第一可以占領封面、支付寶年度賬單可以讓你裝逼、攜程年度足跡可以讓你炫耀、以上這些你在朋友圈經常看到的信息都是利用了人們喜歡攀比的心理。
如果你的信息能夠讓別人有效而且直截了當地進行比較,人們會更加傾向于轉發。
結語
所有人都需要社交,在互聯網社會,社交不僅僅局限于現實生活,還存在各大社交軟件中。如果你的信息能夠在社交過程中滿足傳播者的某些心理,那么刷屏也有規律可循。掌握以上五點,下一個在朋友圈刷屏的人就是你!
創意D大D
拒絕千篇一律
從獨當一面到化身萬千
滴滴滴,每周一發車~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