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是一鍋石頭湯
童話總是世界各國雋永智慧的集中體現,比如那篇經典的《石頭湯》。
在絕大多數人聽過的版本中,故事的主角是一個略帶狡獪的流浪漢,只拿兩塊鵝卵石把一村人耍了個溜夠,最后一分錢不花喝上了香噴噴的肉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隨便相信那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小二班語文老師腔)
然而今晚在熊孩子的繪本里,卻發現了這故事另一個美麗的版本:三個云游四方的青年來到一個村子里,肚子餓了,想找村民請求一些食物。由于這個村子剛剛經歷過戰亂,村民們相互之間都冷漠提防,更別說給外人食物了。他們吃飽了閉門羹,坐下來思索:為什么村子里的人都不快樂呢?為什么他們都對外界充滿敵意呢?我們能做點什么改變這個局面呢?
故事接下來的發展跟我們熟悉的版本一樣,他們也拿了兩塊鵝卵石,煮出了一鍋美味的濃湯。
不管是哪種版本,對于石頭湯的最終產生,我總覺得跟創意出爐的過程很像。big idea到來之前,大家誰也不知道它長什么樣,作為項目leader的人,心里只有一個沉甸甸的目標:一定要想出一個bling bling的大創意,創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團隊的臉面和生存。
腫么辦,頭腦風暴唄(這也是個值得吐槽的詞匯,在甲方們越來越愛“風暴”的今天,乙方也相應地對“風暴“產生了類似發條橙般的反應,聽到”風暴“就幾乎要孕吐)。那些你在各種傳記里看來的故事通常都會說,主人公洗個澡就蹦出個流傳千古的金點子。其實我們知道那都是因為主角光環,對于需要密集出點子的廣告狗來說,沒有哪次好創意不是群策群力的結果。
因為角色的相似性,這里組織會議的leader我們用“青年”來指代,參加會議的小伙伴們我們用“村民”來指代。
聰明的青年,先跟大伙講目標,我們現在雖然只有兩塊石頭(極其有限的一些客戶資料),但憑借眾人的力量,一定能用這石頭煮出一鍋好湯,討論出一個相對拿得出手的、可執行的方案。這樣吧,我們一個個來,說說圍繞這個,你想到了什么?不要怕幼稚,想到什么說什么。于是有個勇敢的村民第一個說出了他的想法。”靠,果然naive。“青年心想。不過他還是說:”特別好,現在我們還差一些其他的想法,馬上就好。“村民越來越踴躍,紛紛貢獻自己的東西,青年不動聲色地扔掉爛材料,把好材料扔進鍋里,差不多火候到了,湯成了。
相對傻的青年,也是先跟大伙講目標,拿著兩塊鵝卵石(同樣極其有限的一些客戶資料),說:”今天我們必須要用這個煮一鍋湯,必須,誰來試試?你,先來。“被點到名的村民極不情愿地貢獻出他有限的材料,青年一看大怒:”這是什么鬼?不好,再來。我告訴你,湯不是這么煮的,是要balabala“兩個小時過去了,青年暴躁而死,村民沉默而歸,鍋都燒破了。
這兩種”風暴“我都參與過,有時候我是青年,更多的時候我是村民。最后產生了好結果的,皆大歡喜,士氣昂揚。產生不了好結果的,就容易懷疑工作,懷疑行業,懷疑人生。懷疑的多了那就只有撂挑子,一拍兩散。
村民不是一開始就是冷漠的村民,他們也是經歷過一些被傷害和被掠奪,當自己的努力長期被無視,被否定,再風暴的時候,他們都習慣了在底下摳著指甲,心里呵呵冷笑”然并卵“,反正說話是錯不如不說話。
還有一種傻到深處的青年,他一看村子里的人不給他食物,站到高處,大聲發表了一番對這個村子的看法,如何人心不古,如何自私自利。村民聽了開門放狗:快滾,滾去嚼你的鵝卵石去。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