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不少“干貨”,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說是營銷到底應不應該追熱點的問題,用了一個非常直接的方法——采訪觀眾讓他們舉例最近一個月讓自己印象深刻的熱點營銷。但幾乎沒有人能說出3個以上。
來源:i2magoCN (微信號:i2magozoo)
當小編剛開始運營本號的之前,老大讓我看凱文凱利的書,興致勃勃跑去狂看了幾天,有三點體會:第一,好長啊;第二,好長啊;第三,好長啊。
《失控》有707頁,每天抽時間看10-20頁,也要1-2個月才能看完。一個月30天,天天都有推送,每天都要寫出滿滿的‘干貨’,即使真的讀完了《失控》,也最多放在其中兩天,弄個上下集連載。
所以不管怎么算,這都不是最經濟的處理方法。于是小編開始找各種訂閱號,每天怒刷各類’干貨‘,比如:
“X個方法助你粉絲過萬!”
“如何利用XX創造更大價值?”
“冬奧會品牌熱點創意合集”
“職場上最受老板重視的X種員工”
不勝枚舉。但事實是,大部分時間懷著激動的心情點進去,最后看完了,關閉頁面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就跟品牌追熱點一樣,你以為自己看到了快,精,準的濃縮要點,它們用標題用圖片激起一大群有需求的人的興趣,大家非常樂意地閱讀,轉載,分享。但回想一下:在你閱盡無數’干貨‘之后,有幾篇你看完第一次就再也沒忘過,有幾篇被你反反復復拿出來閱讀過,你的事業你的人生,它們占著多重要的地位?
我們來舉例幾個‘干貨’標題下的‘干貨’總結:
一、擁有500個賬號的NASA是這樣玩轉社交媒體的
講故事
視覺描述
時間選擇
關注受眾
項目互動
KOL影響力
協同效應
這些概要大致用到了小編大學寫論文時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不要一味說理論,要記得舉例子說故事,要記得用圖和表展示你的發現,要清楚你的讀者是誰、專業程度有多高,還要要記得引用別人的論點來支持你的論證,等等。。。
但這一篇,相對于接下來的例子,已經很‘干’了。
二、產品經理應該做什么?
商業模式——產品方向的重要一環
打擊刷單——反作弊策略需要不斷優化
產品策略——不僅僅是線上
燒錢——花錢花在刀刃上
這篇文章基本上等于什么都沒說,這些被列出來的要點或者竅門,生拉硬扯,可以聯系到市場營銷最基礎的知識,比如科特勒的定位理論,還有媽媽告訴我們的:不需要的東西不要亂買;以及老師說的:不要作弊。
三、營銷人必讀 95后的社交觀念是什么樣的?
社交始于95后
.他們追逐個性,不喜歡刷屏,不喜歡被拽入某種潮流里
社交驅動力在于興趣,以及基于興趣找到組織
生活在網絡紛爭中
不學習的時候,基本就在玩手機
網上和父母聊天,網上屏蔽父母
說實話,這樣純觀察的文章實際上還是有不少干貨的,因為采用了大量的觀察和數據的收集分析,能幫助我們了解一個還未知但在崛起的群體,但話又說回來,這些觀察,都處于非常淺顯的層面,每一個95后媽媽也都能體會出來,真的是‘必讀’嗎?
四、5種策略祝你突破創意枯竭現狀
利用最新科技作為新的營銷渠道
跨平臺與更多的內容創作者合作
視頻
制造故事情節
確保客戶獲得有效信息
有關創意的標題永遠博人眼球,各種幫助你突破現狀尋找創意的‘干貨’越來越多,但每每點進去,都讓人云里霧里或者’就這些啊?‘的感覺。
創意本身就是一個不可量化也不沒辦法從別人的列點里尋找到的思維方式,只能通過不停的鍛煉,不停地觀察和善用逆向思維中去獲得,況且’視頻‘,‘制造故事情節’這類的建議,真的跟創意有關嗎?
為什么我們不倡導把時間都付出在大部分所謂的‘干貨‘上?
確實,小編也一樣,看到’干貨‘類的標題,就會毫不猶豫點進去,如果文章里再能列點告訴我最重要的訣竅,那這篇文章就能被定義為’干貨‘。仿佛只要做到這5點,就能成為營銷大神;或者背好以上五個策略,就真的能讓我文思泉涌,靈感如尿崩。
因為這些片段式的信息,并不能幫助你構成一個系統,不能提升你對世界的看法,也無法對你的思維方式有任何幫助;
因為這些‘干貨’不是洞察,充其量只是一種觀察總結,是千萬case studies里其中的一個,或者甚至連case study都稱不上;
比如’ 5種策略祝你突破創意枯竭現狀’這類文章,不真誠,沒有靈魂,更加無‘干貨’可言。
我們想要告訴大家的,并不是以后再也不要看’干貨‘了,也不是說’干貨‘一無是處,但是千萬不要成為這些短平快訊息的信奉者。你想要夠快,夠準,10分鐘看完三篇文章,然后在職場脫穎而出,
但你再想想,宇宙中有人任何一次這樣的邏輯是成立的么?不愿意靜下來沉淀自己,也就不能抱怨為什么看了這么多’干貨‘,為什么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了。與君共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