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時代的增長焦慮vs.品牌焦慮:背后都是對人的焦慮
核心導讀
1、 增長焦慮
2 、品牌焦慮
3 、人才焦慮
作者|麥青Mandy
當下行業里特別喜歡一個詞“顛覆性增長”,我也曾參加過一次號稱是顛覆性增長的年度峰會。
從媒體角度而言,“顛覆”這個詞確實挺有噱頭,但到底是不是“顛覆性增長”?實話說,迄今為止,下結論還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下的品牌崛起速度,確實比以往時代更為迅猛。10年前的品牌增長,往往要經歷3-5年的醞釀打磨期,才能到達10億左右。但當下,1-2年內,可能一個10億+超級品牌就誕生了。
這些迅猛增長的品牌們,無論是誕生于微商渠道、或是傳統渠道、或是線上渠道,無論是消費品或是非消費品,他們本質上還有同一套模式——大滲透。
區別在于,當下時代的大滲透方式,與上一代品牌不一樣。這些所謂“顛覆性的大滲透方式”,讓新時代的新品牌們比以往更容易更快速的迎風而起、但也更快的隨風而去。
換成專業行話就是——當下“快增長”時代中,品牌增長的速度,和品牌生命周期的更迭速度,都變快了。
關于“大滲透”,我們在之前章節當中,已經闡釋了一部分概論,之后也會一一詳細拆分解讀,到底如何執行大滲透。
點擊查看大滲透相關文章:
但這里,我們關注的點在于——這些“快增長”的品牌們,難道就不焦慮嗎?
為什么這么問?因為“慢增長”的品牌們自然更焦慮,都不用問。
“焦慮”是當下品牌操盤手們的共同特征。無論增長快慢,都是相當焦慮,如果按照焦慮的層次來分,大概分為2大類焦慮,歡迎同仁們也可以對號入座——往往越是老板,越焦慮。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增長焦慮
“增長”這個詞最近幾年因為互聯網界、以及流量經濟蓬勃發展,而被行業內奉上神壇。但其實并非新鮮的詞語,一個企業的發展,一個品牌的成長,在現實當中,自然是要做銷量和市場份額的雙重增長。
1.對于新品牌而言,如何從0開始快速增長?
2. 對于半熟&成熟品牌而言,如何系統化的持續增長?
3. 對于老品牌而言,如何逆勢增長?
這些問題其實是困擾企業的終極問題。其實,大多數有責任感的企業家焦慮的,并非是一波增長,而是如何能夠持續的增長?如何能夠跑通一條高增長的道路?
這才是最難的。因為短暫成功靠運氣,長期成功靠本事。
誰不想找到可復制的增長能力?但就算知道了道理,也招不來靠譜團隊去執行,就算有了團隊,也隨時面臨團隊流失的問題。說到底,最后還是團隊。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品牌焦慮
1. 如何能賣出更高的品牌溢價?
2. 如何體系化打造出“品牌力”?
3. 在不同階段如何做品牌建設?
同行們經常一起開玩笑,國貨品牌都是靠“快速模仿、人海戰術、價格屠夫”這3點起家的。
雖然有點讓我們這些愛國者有一點不愉悅,但現實中,確實比比皆是號稱要下沉、要做性價比、要996的國貨品牌們。
對于習慣了打價格戰、用折扣去吸引流量、或者靠低價分銷的品牌而言,其實都在夢想,如何才能賣出更高的品牌溢價?
“溢價”大概是最能夠刺激到老板們頭腦的一個品牌建設理由了,除了“溢價”之外,其他對于老板而言,可能都非常抽象的詞語,比如“品牌力”。
但其實,“品牌力”才是所有企業最應該重視的基本功。
沒有夯實的“品牌力”,不僅很難有溢價,最重要是很難抵御外界風險——動輒有一點小負面,可能一夜之間就燎原,燒的寸草不生,毫無還價之力。
請參考最近頻頻出現的“大品牌親子下場撕公關戰”的案例,比如格力、奧克斯、伊利、蒙牛、聯想、華為等等。
你會發現,越有“品牌力”的企業,越有抗風險的能力。
但如何打造“品牌力”?尤其是在不同階段如何體系化的打造品牌?——又成為讓企業焦慮的問題。
尤其是快速增長到一半的企業,最為焦慮。
因為這類品牌的快速增長,并非是來自于一開始就規劃好品牌,往往是來自于“流量猛砸”或者“渠道壓貨”,當增長到一半時,已經有了一點規模,但是想要突破增長天花板,往往就會回想起自己一開始沒有做完的“品牌課”。
這時就開始焦慮——要翻新品牌吧,少不了傷筋動骨從頭換起,擔心丟了品牌原有顧客怎么辦;不翻新品牌吧,害怕影響下一步增長。總之,怎么做都糾結。
人才焦慮
1. 如何系統化培養自己的人才團隊?
2. 如何對組織進行系統性“成長管理”?
3. 如何累積企業的“知識與人才資產”?
無論是增長焦慮,或是品牌焦慮,在理論上都可以解決。
但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缺落不了地?背后根源還是——人才問題。
每一個企業家都會擔心人才,因為其他都還可以用錢搞定,但人心是最難把握的。最關鍵,老板自己懂道理不行,還是必須依靠團隊才能落地。
困擾企業家的,不僅僅是如何招聘到合適的人?而且是如何系統化培養自己的人才團隊?因為即便是能力最強的人,也不一定拿來即用,還是一樣要培養。
而當你培養團隊時,也同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才挑戰——比如,認知障礙、學習障礙、認知偏差、認知歧視、認知斷層。同時,培養再好,也還是有人流失。
而且還有一種常見情況——有的老員工有“認知天花板”,怎么都無法培養,但他的能力知識又在企業某個階段又無法替代,又在企業當中積累了大量人情資產,這才是真正的Big Trouble——企業真正害怕的,不是無貢獻的人,而是貢獻和破壞一樣大的,或者破壞比貢獻未來還要大的人。
所以,最終,所有的企業都不得不將目光投向這個終極問題——如何對組織進行系統性的成長管理?如何為組織留存人才和知識資產?就變成了重中之重。
什么叫“系統性成長管理”?這個非常復雜,以后有空再詳細解釋。
這里簡單講,系統性成長管理,就是對每一個崗位、或者每一位人才的成長進行系統性規劃、系統性知識留存、以及系統性轉化。
這里,讓我想起十幾年前在香港大學讀的一門神奇的課程,叫做Knowledge Management。坦誠講,直到期末考試,我也沒學明白這門課,不是因為聽不懂那位韓國教授的英語,而是因為當年的我,確實對“企業知識管理”沒有一點點Sense。
人生很多道理,都是要親自經歷過才會有基本Sense。
為什么先哲們一直孜孜不倦研究知識管理?為什么知識管理竟然成為一門學術研究領域?因為現實需要。
所有學術研究,都是源于實戰、最終也要益于實踐。就是因為現實當中,太多企業受到的并非是外部挑戰,而更多是內部人才挑戰,人才挑戰背后其實是認知挑戰、知識管理的挑戰。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最近兩年,許多企業都開始建立自己的“內部大學”的根源——不僅僅是為了培養管培生,而且是為了培養和統一各個層級、各個部門、也包括老板在內的“認知”與“執行力”,更是為了給自己的企業留存寶貴的知識資產和人才資產。
所以,歸根結底,所有焦慮還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有兩類——認知問題、執行問題。所有品牌增長,都離不開一群“認知統一、執行力強”的團隊,只有步調一致、配合默契、且同頻成長的團隊,才能支撐一個品牌持續穩定的增長。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麥青Mandy
北大經濟學碩士
實戰派品牌營銷與文化IP專家
“大滲透品牌增長模型”首倡者
前寶潔,現HBG品牌增長研究院院長
美妝博物館創始人,高校客座講師
著有《非傳統營銷》《活色主義》等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