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靠臉吃飯嗎?未來營銷真可能要靠“臉”吃飯了【案例欣賞】
來源:DiGi Day
編譯 : 品牌幾何
原標題:關于互動營銷,未來可能也要靠“臉”吃飯了!
本文已和譯者授權轉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碟中諜5》正在各大院線火熱上映中,其中大量的特技看得人眼花繚亂,充斥著的高科技產品令人瞠目結舌!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當科幻片中的技術,到現實中,這將預示著什么?
在1956年的科幻小說《未來報告》中,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對科技發展的預言,如個性化廣告以及面部識別技術等,現已變得司空見慣,然而,這也意味著市場營銷和品牌的
未來……
面部識別使得品牌能夠個性化定制,如樂購,谷歌和Facebook現已運用了此項技術。而蘋果的一項專利報告,亦顯示了使用面部識別作為iPhone解鎖方式,這一安全措施的可行性。
而對市場營銷而言,面部識別技術的意義有點像“老大哥”。
“人臉識別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可以使你更有隱私,更安全,更方便。”面部識別技術開拓者Joseph Atick說,現狀令他感到緊張,充滿挑戰。“未來的‘老大哥’將不再是政府,而是商業帶來的變革。”
例如,總部位于亞特蘭大的廣告公司Redpepper正在測試Nashvillle公司的Facedeals項目:用戶授予Facedeals訪問他們的Facebook,之后Facedeals會記錄下該用戶的臉譜。然后根據在裝有Facedeals攝像裝置的商店、酒吧和餐館中“識別”到的用戶數據,了解該用戶的社交消費習慣,再將定制優惠券推送到用戶的手機上。
大多數的面部識別活動沒有侵擾性,更多的是趣味性傳播。如維珍移動在2013年發起了他們Blinkwashing運動——通過眨你的眼睛,來切換一段荒誕有趣的視頻場景。該項計劃的合作公司為創意機構Mother NY以及數字試驗機構Rehab Studio。用戶可以通過眼睛的眨動“點擊”各種視頻場景進行選擇,如大猩猩在廚房做手語或企鵝的企鵝等。
“當我們發現了Blinkwashing,能對消費者產生更有效、友好的吸引力后,我們放棄了具有侵擾性的傳播模式” Mother NY 的 Jasmine Clark 說。“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令溝通變得更有利,它改變營銷原有的“味道”,更著重于用戶的興趣和偏好。而這樣的模式,使我們能獲得更有效的回報。”
“這項技術將用戶以往被動觀看廣告的模式改變,使他們更具主動性,并且,這也能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廣告的意義。” Rehab Studios的戰略合伙人Tom LeBree說。
南非的咖啡公司Douwe Egberts也使用了面部識別技術的營銷理念。它在O.R.坦博國際機場放置了一臺咖啡機,并做了一場免費的推廣。這臺咖啡機擁有面部識別,如果發現路過的旅客打哈欠,便會立馬制作出一杯咖啡提供給他。當然,一旦有旅客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他們亦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一杯免費的咖啡;與此同時,整個機場都將知道這臺神奇的機器,知道這個品牌的名字。
“我們認為面部識別技術將來會提供給大眾更多的是娛樂性和參與度,而不是個性化定制,”Mother NY 的 Clark說,“沒人想要一個《未來報告》式的世界——坐在電腦屏幕前,視網膜僅僅接收定制廣告,消費者需要的是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數據,企圖侵犯和操控他們是不明智的。”
如耐克與Wieden + Kennedy Tokyo共同舉辦的 Free Face 活動,消費者可以通過他們面部表情動作的變化來控制的耐克鞋的彎曲程度,與此同時,他們亦能更好地了解鞋底的輕巧以及靈活性等產品性能。
“未來的消費者對于他們所接觸到的事物將變得更加精明挑剔,”Rehab Studios 的 LeBree說, “他們希望看到的數據,是他們自己所擁有、能接觸的事物,而非他人所制作出的空洞數字。而這也將使得數據變得更有價值,比如‘給這個品牌提供數據,會不會使我的生活更好,或者給我帶來更好的體驗?’因此,無論面部識別技術是否將成為“老大哥”般的存在,它都將打破手機移動端的固有模式,帶給我們更多的信息以及更好地體驗。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