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重新設計微信訂閱號,你會如何做呢?
隨著大家關注的微信公眾號日益增多,信息也開始變得泛濫,算一算你已經有多久沒有打開過微信公眾號了?怎么才能讓提升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體驗,讓大家更主動回到公眾號閱讀呢?針對這個問題,PMCAFF產品經理社區的產品汪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下面我們來看看JR同學(PMCAFF ID:凱撒follwer)是如何建議的。
來源:PMCAFF產品經理社區
說點兒背景:自微信添加了“錢包”功能后,微信已徹底不只是一個通訊工具,而是一個生活工具。什么是生活工具?就是聯系到一個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工具。即時聊天,文章閱讀,攝影,音樂,視頻,購物,飲食訂餐,到支付,只要你能想到的,微信現在都能夠提供類似的服務。然而問題也由此而來,隨著橫向的迅速發展,大而廣的覆蓋面,縱向的滲透難免不徹底。公眾號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除了公眾號內容自身的原因之外,和公眾號的整體設計思想也有關聯。
在談及我對公眾號將如何重新設計的問題之前,我想先拿微信和國外的功能設置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國外:Facebook, Twitter, Medium
國內:手機Q,微信
國外,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Facebook, Twitter(以APP為例,不涉及PC端的比較)。有一點很有意思的是,國外的App在縱向上顯得分工明確,比如即時通訊,現在更多人會使用WhatsApp,而更少的使用FB,也使得WhatsApp漸漸取代FB和Skype成為比較熱門的通訊工具。文章的分享,國外有專注的Medium(微型的私人blog)進行發布,收藏,分享,并通過FB,tweet外鏈; 圖片的分享會在Instagram,Pinterest進行上傳和分享等等。
看官您就要問了,扯這些干啥?從產品的角度說,想說的中心就是兩個字:專注。如果微信真的想要專注做好公眾號,那么就一定要做得夠深入,否則不如不做,僅僅作為一個第三方接口足以。下面進入分析的正題。
上圖是我對我即將一起進行比較分析的幾個平臺Facebook,Twitter, Medium和微信進行比較的腦圖,隨意看看就好,不是重點。先來看Facebook:
FB的這個布局結構不需要我介紹太多了吧,因為大家應該都是非常熟悉的,加上10幾年前很火的人人,大家也可以通過它了解到FB有的常規功能。關于公共主頁的功能,在更多>主頁中就可以搜索到你需要關注的公共主頁(也就類似于微信的公共號)。上面的有圖,就是搜索公共主頁導航,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關注,這一點與微信大同小異。搜索出來的結果如下:
當你關注了某個主頁之后,在你的主頁就會有相關主頁分享的文字推送到你的主頁當中。這種形式,很熟悉是吧? 沒錯,國內的微博就是模仿這種運作模式。那么,問題來了,就是當你關注了5個以上的公共主頁,如果這些都是活躍主頁的話,就會出現你的主頁被刷屏的情況,從用戶體驗角度說,一個APP如果下拉菜單太長,很容易讓人失去一個一個去讀的耐心。這里如果在后臺有一個設置來控制APP界面顯示推送內容的數目,將會是一個創舉。言歸正傳,當你關注了某個主頁,可以進一步的瀏覽文字: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Twitter上面是如何的設置的:Tweet的設置主打的是四個功能欄:
主頁
通知
私信
我
同樣,和FB的設計思路是一樣的,通過搜索框去檢索你想要關注的公共主頁。這一點上,很多的平臺都是這個思路,第一次登入的用戶是無非推薦給你可能喜歡的公共頁,好友,小組等內容的,只要是你第二次登陸,哪怕是當天前1分鐘的操作,平臺都能記錄你的行為,然后進行推送。這點FB, tweet, 甚至后面要重點推薦的Medium都是如此。下面是tweet的界面:
基本上,從UI界面上看,FB和tweet并沒有太大的差別,而且在功能設置上的近似使得這倆社交平臺大咖拼的似乎已經不是UI界面,而在UX上。值得深思的是,FB似乎意識到現在媒體泛濫的時代并無法幫助其改善blog這一塊的業務,所以fb最近有了一個大的動作:Facebook官方宣布,Mentions軟件將擴功能,將過人工驗證的一部分新聞記者、專家等群體開放,其中新聞記者可以通過這款工具面向Facebook全體用戶播報突發現場新聞,公開內幕調查新聞,此外,名人用戶也可以通過視頻直播,和粉絲們進行網絡問答等。
然而,Tweet的這一‘即時時間線’和線下體驗等新功能,并沒有給用戶的增長和參與度的提高帶來積極的影響,tweet沒有認識到自己根本的錯誤---添加的功能如何發揮起作用來滿足實際用戶的需要,這是tweet整個設計上的問題,隨著Snapchat,WhatsApp,Instagram從話題聊天,即時通訊,圖片分享上都慢慢帶走了tweet的用戶。試著想想,如果微信上還是那么多泛濫的公眾號的文字,有新的平臺像Snapchat可以簡化即時通訊,像Instagram一樣輕松進行圖片分享,微信這個如八腳蜘蛛一樣,覆蓋面廣而不深,很可能也會面臨tweet這樣的困境。
至于微信的部分,我就不再這樣一一截圖,評述了,我覺得不是太非常有意義,因為說的內容差不多,具體的詳情,在下面如何改進的部分直接上手吧:
--------------------------------------------------------------------------------------------------------------------------------
這里來一個分割線是有原因的,因為對于文章類(post)的設計,下面的這款是我比較推崇的一款App,設計風格的簡約,讓人忽略感官上的關注度,而用心投入到內容的搭建上,我想,這也是公眾號分享的核心所在。我們先來看看Medium的文案設計:
Sign in to read, write, and interact with millions of ideas and sto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Medium用非常簡潔的語言告訴用戶你來這干啥的:在這里,你只需要注冊,就能閱讀,撰寫,互動你看到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觀點和故事。
其中關鍵字:閱讀,撰寫,互動;這六個字是做博文的核心,所以少了哪一個,平臺即是殘缺。下面是具體的介紹:
這些是Medium的常規的設置。要說明的是,如果你是新的用戶,在注冊之前,會讓你添加你喜歡的主題,然后系統會根據你喜歡的主題進行推送最新最熱的頂置文字。界面風格非常的簡約,默認的字體Geogia是符合現在大眾喜好的字體,加之大小標題,和排版精美,使得用戶在瀏覽時候能夠更加關注內容的本身。這一點上,微信公眾號在文字編輯上還是相當下工夫的,自定義的文字編輯欄目給文字編輯者更多自定義的選擇:
下面,我們再看看Medium搜索公共主體的界面是如何體現出簡約的設計風格的:
----------------------------------------------------------此處應有分割線------------------------------------------------------------
看過本運營小咖文字的都會有個印象,在下行文的基本結構是:3W1H (WHAT--WHO--WHY--HOW)。前面的兩個部分我已經寫好了,也就是我們要比較的是什么?要重設計的核心主題是什么?以及那些對比對象是我們需要對比的?下面就是我們在設計上要如何去修改以及為什么要這么改的部分。
原諒本人在axure上完全入門級別的水平,這是我大致畫出來的微信線框圖(畫完才發現網上是有微信axure素材包的,瞬間哭暈。。。)下圖是微信首頁和公眾號首頁的界面圖的微調:
下面我來解釋一下我眼中微信公眾號的設計應該是這樣的:
1. 取消掉需要點擊“公共號”按鈕才能看到公共號的子分類的設計。當關注之后,直接在“信息“欄目中可以看到你最新關注的公眾號所有信息,并且每個公眾號允許設置是否可以置頂等選項;
2. 在發現一欄中,添加”熱文快遞“欄目,主要用于已經關注的公眾號的更新文章進行推送,也可加入”相關文章“推送在”熱文快遞“的底部:
3. 在點擊訂閱號之前,希望跳出一個空白的界面,用于用戶去選擇有興趣的話題,并且提供定期推送所選話題的熱門動態在“微信”欄目下
首先,我先聊一下關于進入訂閱號之前的一個新的改動。請看下圖:
上圖是顯示的是當用戶在點擊“訂閱號”的時候,會顯示出來的幾個比較常規的話題。簡單的一個搜索訂閱號的名詞或者相關的字體能讓用戶找到自己感興趣或者是想要了解的內容。但是,如果添加一個可供選擇的界面(比如右上圖),那么用戶能夠從話題的關鍵字中找到自己想要找的公眾號。我們關注公眾號無法是兩種情況:第一、有人推薦;第二、在搜索框中輸入要找的關鍵字進行檢索。那么很多時候第二種方式搜到的公眾號由于事先不了解,所以,很可能會關注到很多內容“水”的公眾號。如果微信后臺能夠提供質量高的話題關鍵詞給用戶選擇,將會有更好的體驗。
其次,進入第二點的改動,就是雙重的消息提醒。因此,那么您要問了,為啥要在兩個地方--“信息”和“發現”各自添加一個關于公眾號的消息提示呢?不是重復了嗎?功能上該怎么區分?不妨來看看下圖:
最先要說的是,在功能上并沒有重復。消息欄目的是你關注的那個公眾號的所有信息的入口,點擊后打開實際上是這個界面:
而在發現欄目中“熱文推薦”,打開后文字的展示形式就和“朋友圈”的展示形式類似:名稱,標題,圖文,點贊,回復的形式即可。
其實,在手機QQ上,已經有了”訂閱號“這個板塊,而且,當有新的更新的時候,PC端,會有消息提示;手機端,怎會推送消息提示你查閱:
雖然本人不大明白為什么手機QQ也要來這么一個訂閱號,但是,不得不說,這個設計的思路和微信如初一折,加上推送的內容幾乎和微信上的一樣,我不是很明白為什么企鵝要在這里再搞一個出來。言歸正傳,那么熱文推薦里面的界面應該如何去展示訂閱號內容呢?本人淺見,訂閱號相當于一個微社群,只是這個社群的主題是有用戶來決定的,因為訂閱號的領域是用戶自己挑選的,那么我們就可以把這個“熱文推薦”理解成為一個橫向的社區:
既然是一個微社區,那么界面上的內容無外乎是,標題,小標題,標簽,相關圖片,正文簡述,還有幾個功能按鈕。點擊某個推送文章的標題后,即可看到這個文章的全文。這個看上去有點像微博的形式。但是,與微博不同的是,熱文速遞的內容,基本都是根據用戶過往瀏覽的內容進行相似內容的推送+公眾號中瀏覽率最高的1-2篇文章的推送。推送全完全在微信方這,而不在公眾號的host手上,這樣可以避免某公眾號管理員為了刷瀏覽而過多的推送新的咨詢給用戶。
最后說一點關于公眾號如何運營的幾點:
一、還是那句話:內容為王
對于用戶來說,在關注前后會有這樣一個歷程:未關注--關注--看了一段時間--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所以,你就要問了,為什么現在不看了,然后找出解決方法。用戶關注公眾號的來源無外乎有如下幾點:
1、好友推薦;
2、大V們的訂閱號;
3、部分商業訂閱號關注送禮品(這個太泛濫,也是造成很多內容成了rubbish的原因);
4、興趣類訂閱號
如果推送的內容的質量還不錯,就算是隨著時間越來越久,加上關注的訂閱號也越來越多,因為信息重復,繁雜,導致最終根本無暇顧及的現象是很難出現的。我們最好的方式是幫用戶做好篩選,歸類,整理并推送有效消息給用戶,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訂閱號的點擊率和閱讀量。因此,內容為王是第一條,至于如何規整內容,這一點和如何打造優質社群是同一個道理。兩個方面:
對用戶:提供內容分類的編輯功能,可以根據內容屬性分類,也可以根據喜歡的等級:最喜歡的,常用的,偶爾翻閱這三類來進行分類和編輯;
對微信:對于微信方來說,可以定期給用戶推送訂閱號的反饋問卷,問卷的問題只需要如下的3個問題:
1.你是否喜歡這個公眾號?(如果回答不喜歡,請回答問題3)
2.你對公眾號的內容有什么意見和建議?
3.如果你選擇不喜歡,請簡單的說明幾點你的理由
我們還要明白一點:從某種程度上看,微信公眾號=自媒體
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平臺運營者可以自行排版,文字或者圖片,每天向訂戶發送一次“消息”,慢慢有了媒體的雛形。微信公眾平臺本身的精準到達特性,使得微信成為一個天然的媒體平臺。“一對多,自廣播”,這個也使得很多媒體人從微博等其他平臺遷移,在微信上做起了自媒體。比如郎閑平的公眾號。我了解到,程苓峰的“云科技”賬號收到唯品會、搜狐等公司的廣告訂單,并明確了自己的廣告報價:每天發布文章1-2篇,每天約1萬元,3萬5天。這大大刺激了同行群體,一時間微信自媒體的商業化似乎近在眼前。短期的利益驅使,使得大量的“流水文”的泛濫也就不難理解了。
微信如果真想做好自媒體,要明確,他們到底是面向B端,還是面向C端;有時候不要試圖把大推內容一股腦推送給讀者,把內容做精更重要。Less is More,這句話被炒了千遍,但是你細嚼一下,還是有味道的,切記:不可以為只要有微信關注,信息推過去都是有價值的,到頭來只能是兩敗俱傷,隨后,微信沒有坐視不管,快速開始整頓,嚴格了推送的條件,并分開了訂閱號和公眾號。但是這并沒有從內容上去改變水文的出現,在文字的把控上,微信還得再嚴格把控一把。中醫有云:有三碗水,一碗藥。內容亦是如此。
第二、內容>口碑>用戶>運營
用戶。任何產品發布后,自然而然開始下一步的部署:如何提升下載量、提升注冊用戶數、增強用戶活躍度。一般來說,最基本也是最容易的做法之一就是盡量利用普及的帳號,而企鵝在這點上肯定是國內當前使用最廣、最完善的帳號系統。所以,微信怎么說都是近水樓臺樓臺先得月,超過8億的注冊用戶,這是多么省心的事情,用戶流量就這么輕松的導入了。用戶數夠了,那么對于用戶的關注度要時刻把握,這一點,私以為FB,Tweet把握得比較要,除去你每次登陸后會給你推薦你可能認識的人,感興趣的話題之外,定期他們會有郵件推送給你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這一點上之前提到的Medium做得更加出色,Medium每日會推送一次(3篇文章)到你的郵箱里面,這三篇文章是根據你最近參看文章的類型來推薦的,而且手機上也會更新提示,對于用戶行為把控得非常好,這是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等用戶去搜索,去關注。要知道,用戶是懶的,而且還是懶的爺,沒辦法,您得伺候著。
口碑。很多產品成功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點:口碑效應。這是被認為最有效獲取新用戶的方式之一,而社交網絡大大的降低了口碑相傳的門檻,而且成為最高效率的傳播場景。任何的產品要借助社交產品傳播力,內容與方式都需要好好設計,這是比內功的時候。這也是為啥我覺得國內很多都不是在比內功,都花在了如何給用戶禮包啊,福利的短期浮夸的收益上,短期獲利,長期只能是崩盤。
內容。(再次強調)很多人說,互聯網的本質是“互聯”,把所有的點連接成面,從此信息沒有信息孤島不再孤。微信在這一點上做的是傳遞信息的本質,無論是公眾號,還是基于個人之見的信息傳遞,讓信息有效、準確的傳遞到用戶那一端,解決好這個問題。另外,在App沒那么發達的時期,有人將其視為孤立,彼此信息不通暢,從這點上似乎違背了移動互聯網的本質。然而,微信則搶先一步,先觸及這個目地,借助其開放平臺和龐大的用戶基礎,輔以推廣運營得當,比粘性更低的搜索產品更有機會獲得用戶的青睞,從而把用戶作為中心,打通各APP,幫助用戶實現互聯網信息的跨應用瀏覽和無阻礙信息推送。但是,你不能僅僅是一個搬運工,這樣無意義,也非常容易被取代,那么如何做到不可替代?很簡單,模式應該是:客戶關系管理+富媒體應用+關系鏈管理+基于用戶行為分析的精準推薦,在最初的端口把握好內容的精準分析和審核,這樣到了終端,還會不合用戶口味嗎?我想應該是不會的。
最后
還是那句話,內容為王。界面設計該與不該的,其實并不是既重要也必需的事情,關鍵還得在內容上的篩選。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