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一年,小米的八大新憂慮
小米市值又蒸發了!
截止7月19日上午,小米集團(1810.HK)總市值2188.25億港元,從高達4967.5億港元巔峰滑落2700億港元,股價較IPO發行價亦接近腰斬。
2018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上市,雷軍向投資者承諾“未來能使他們賺一倍”,未來押寶小米能不能穩賺,不好說,但現在投資者們正在賠錢。
不僅市值下跌,被小米視為根基的手機業務也遭遇出貨量下滑憂慮。數據顯示,小米手機是2019年一季度國產手機廠商中跌幅最大的一家,出貨量為1050萬臺,同比下滑13%,市場份額也從13.3%跌到了11.9%。
對小米人來說,2018年是里程碑年、是小米斗爭階段性勝利八年的豐收年、是小米新征程的開始年;但是“冬天”很快來了,2019年,小米將面臨最嚴峻的挑戰,沒有盲目樂觀的余地。
“在風口上,乘風而起”
上市初期自帶光環的小米,從“新民族品牌”和“新品種”的品牌形象入手,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掌聲和鮮花。
雷軍也雄心壯志“讓小米在十個季度內回到中國第一”。現在期限已經過了一半,小米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反而出現了倒退,這與雷軍的雄心壯志并不符。
如今,小米市值一直在下降,資本市場對小米質疑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小米的每一項業務,如手機銷量的下滑;每一個行動,如物聯網的布局,都被外界通過放大鏡仔細檢查。幾乎所有“盯著小米看”的人都在想,“小米的故事成不成立?”“小米在雷軍的領導下能走多遠?”
面對外界“激烈”的聲音,在2019年的小米年會上,雷軍承認“小米面臨著最嚴峻的挑戰,沒有盲目樂觀的余地”。
當然,這也并非全是小米的問題,從過去表現和當前業務來看,小米仍然值得市場的掌聲,但未來充滿變數。而小米在國內出現失速下滑的背后,雷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承載更大的憂慮。
1
小米成立以來,小米手機一直突出“價格低、利潤低”的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性價比高”的印象。2013年7月31日紅米手機品牌推出,紅米手機總銷量已達2.78億部,將性價比這張“王牌”發揮到了極致。
在華為還沒有發布榮耀系列的時候,紅米手機幾乎是千元機領域的王者,但是,目前手機行業的“藍海”已經消失,“這么低的小米手機價格,怎么能保證小米的發展?”況且,小米的大部分收入仍然依賴手機銷售,小米憂慮倍增。
當然,由于雷軍采取了節約成本的路線,他也必須有自己的想法,為了謀求利潤還嘗試推出高端和旗艦產品。然而,小米被困在“高性價比”的魔幻之中,一直不敢定高價,以其小米9為例,經過一些勢頭,最終也沒敢以高價出售。
當小米9的起價低于3000元時,雷軍說:“這可能是小米手機最后一次低于3000元。”但有了“可能”這個詞,小米手機如果要撕掉“性價比”的標簽,在市場上爭取更高的價格,重新樹立小米手機走高端路線的“品牌形象”,或許需要下很大的決心。
2018年,小米收入約1749.15億元,毛利率約12.69%,凈利率約7.7%;華為毛利率38.34%,凈利率22.41%。小米的毛利率和凈利率明顯低于華為,利潤微薄已經成了事實。
雷軍想打造一款高端小米手機,又缺乏產品的靈魂。無論是蘋果,三星,還是華為,每一個品牌的高端手機設計都有一個獨特的SUOL。蘋果的iPhone透露著高貴,iOS系統和處理器、設計理念和強制力優于其他手機;三星的硬件和軟件也是全球最高水平,質量和性能無法超越;華為獨特的處理器、硬件配置配給逐漸與三星保持一致。
小米已經推出了N多模式,卻沒有貫穿自始至終的設計元素。從手機的硬件來看,它與工業設計和結構設計沒有任何關系,也沒有任何繼承性,可以說它沒有設計的靈魂。更重要的是,在小米生產全面屏手機之前,它的戰略決策不是為了生產高端手機。
2016年,小米開始啟用吳秀波、劉昊然、梁朝偉、吳一凡等代言人,從品牌光環的增加開始,小米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銷售。小米在營銷、電子商務銷售、整合互聯網生態系統方面要比其手機設計強大得多,但是其營銷口號都是中低端的口號,這樣的環境,無法給人以高端機的感覺。
小米手機的銷售主要是由低端手機帶動,在手機市場競爭激烈、利潤微薄的情況下,不得不向高端機轉型。一方面要提高單機的利潤,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端手機市場,爭取更多用戶。然而,在蘋果、華為等高端手機布局的壓力下,很難搶占高端線路。
低端不掙錢,高端占據難,小米處在了“低不就,高不成”這一尷尬局面。
2
在互聯網的口碑世界里,小米一直在努力管理品牌聲譽。然而,贏得良好聲譽的前提是擁有好的產品,好的產品是良好聲譽的引擎;沒有前者,后者就沒有意義。
與華為和OV相比,小米在質地、速度和技術上都沒有很強的競爭力,仍然打著“性價比”。為了提高品牌定位,技術需要更加扎實,就需要時間積累和大量的研發投資。小米憑借著結構調整的支撐,很難到達頂端。
此時,低利潤、高性價比已成為小米的“魔咒”。如果錢不夠,技術,品質從哪里來?
蘋果和華為憑借品牌溢價和較高利潤,一直保持較高的研發投入,但小米根基尚淺、雷軍有苦難言。
眾所周知,在國內智能手機蓬勃發展的那些年里,只要能夠把握市場的出口和組裝,就能在市場上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如今,“這一套路”已司空見慣,只有創新和技術才能決定成敗,研發投資已成為產品根基。
例如,華為在2018年的研發支出為897億元,占總收入的14.9%。在過去的10年里,華為在研發上投入了3940億元,那么小米的研發投入是多少呢?
從招股書來看,小米的投資相對較低:2017年,小米的研發投資為32億元,去年為897億元,占公司收入的近15%。從研發投入的角度看,華為是小米的28倍,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雷軍也表示:小米58億元還不夠,需要繼續加大研發力度。因為企業已經意識到研發的重要性,特別是小米,畢竟已經開始布局物聯網。當然,每家公司都不一樣:對于小米而言,低凈利潤率也限制了對小米手機研發的投資,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就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用于研發。
然而,隨著紅米品牌的獨立性,小米系列手機將更多地集中在高端市場,高品質無疑會帶來高成本。如果小米想進行重大的技術創新,擁有更高的品質口碑,以目前的投入可能性不大。
3
手機業務上的“性價比”甜頭,也被移植到支持大量生態連鎖企業中。
但當人們談論小米生態鏈的態度時,最常說的是“小米雜貨店”。如果問你,“小米建立以來已經生產了多少款產品?”估計你會迷茫,幾乎什么都有,什么都有賣。
“生態連”已經成為“雜貨店”?
那么,小米生態鏈到底是什么?這么跟你說吧,雷軍2014年說過,他將在5年內建設50家類小米企業,投資100家硬件企業,而這些企業是小米生態鏈上的企業,企業的產品是小米生態鏈上的產品。
小米投資了很多生態連鎖企業,也投資了華米、紫米等成功企業,但大多都不是很成功。生態鏈企業主要依靠小米流量和銷售渠道,如果與小米分離,大多數也面臨著發展困難。
隨著互聯網紅利的逐漸消退,小米的快速發展與手機銷量的逐漸下降相適應,手機還不足以支撐整個小米。小米“生態圈”除了手機和小米電視,還有小米手鐲、掃地機器人、空氣凈化器、路由器、等智能產品,小米生態無形之中已經成為了一個雜貨鋪。
4
最近,小米推出了短視頻應用“沖擊視頻app”進入短視頻和直播領域。隨后,業內許多人質疑小米的主要業務是手機和智能硬件,此次貿然進入紅海短視頻區,并非明智之舉。畢竟,從目前小米的現狀來看,小米面臨著市值下滑、企業定位不明確等諸多問題。
小米的股價一直在下跌,一方面是因為資本市場對其股價并不看好;另一方面,根據其盈利情況,小米的收入主要依靠手機和硬件。
盡管小米的營收90%靠硬件,小米卻拒絕承認自己是一家硬件公司,要對外包裝成一家互聯網公司,小米一直想提高互聯網業務和收入的比重,為此,小米需要繼續拓展其互聯網相關業務,擺脫“硬件公司”的帽子,以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進而扭轉股市的下跌。
雷軍也曾公開表示:“小米公司硬件的凈利潤永遠不會超過5%。在低利潤智能手機市場,小米不僅要面對高端手機市場,還要尋找互聯網業務新的增長點,以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然而,要擺脫小米“賣硬件”的帽子是很困難的,最起碼暫時是無法擺脫平庸的焦慮。
“在2015年之前,小米的成功是一個奇跡;在2017年,小米的“重生”又書寫了一個奇跡。”雖然目前小米面臨許多問題,但并不是說它不行了,而是雷軍如何實現小米成為一個不平庸公司,如何摘掉“硬件”帽子,以及如何創造奇跡和塑造偉大,這是個大難題。
內部組織結構不斷調整,從長遠來看是對小米發展的有益調整,但雷軍擔心的是“小米還沒有形成互聯網基因”。
小米招股書顯示,2017年,小米手機收入805.64億元,占比70.3%;物聯網和消費品收入234.48億元,占比20.5%;互聯網服務收入98.96億元,占8.6%。2016年至2017年,互聯網服務(主要是游戲和廣告)對小米的貢獻率分別為9.6%和8.6%。也可以看出,小米在互聯網上的收入不到總收入的10%。
互聯網收入主要依靠廣告和游戲分銷,但已經接近天花板,所以迫切需要制造一些好的產品,但小米孵化互聯網業務的能力并不強。
5
“在互聯網環境下,一定程度上燒錢是不可避免的”,也許是因為硬件思維,或者是因為“省錢是刻在雷軍骨子里的概念”,用小米員工的話說,極度節省是小米的企業文化。
“小米的薪水低于大型互聯網工廠和手機制造商,如OPPO和vivo”。經過組織結構的調整,“一些員工離職,一些跳槽,一些核心人才流失”;一些“專家”也很容易從其他大型工廠得到高薪;“擴招部門則遇到招聘瓶頸,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這些聲音絡繹不絕。
要知道小米的每一個“性價比”也都來自于員工的“剝削”。到目前為止,仍有許多員工做出反應,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級別、相應的工資和晉升方法。極大的節約使小米招收的是“相對中等層次的人才”,小米需要新鮮血液,面對缺乏優秀人才的焦慮。
作為股東,小米的股價一直在下跌,上市公司必須對股東負責,小米必須接受許多股東的壓力。此外,中國智能手機的整體銷量在下降,市場也面臨著銷量下降的問題,2019年手機制造商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內憂外患”異常明顯。
從2016年開始,至少每年一次的“小快步,快速迭代”是小米對產品的八字座右銘,小米對組織結構的態度似乎能夠讓人感受到這八個字的應用。2017年是小米回暖的一年,銷量下降后,小米回暖成功。直到2018年9月13日,雷軍宣布,小米的組織結構MIUI部門被拆分;這一變化將使更多的研發人員調整至應用級別。
小米上市僅僅半年多的時間里,經歷了四次結構調整,這可能意味著小米的“內憂外患”已經達到了必須進行重大調整的臨界點。
無論是在文化、管理模式還是戰略的方向上,外部世界所看到的結構調整、層次制定和新戰略,都證實了小米變革的決心。然而,這種變化也給雷軍帶來了許多問題,導致了公司的動蕩。
業務板塊的頻繁調整凸顯了小米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組織結構調整的頻率太高,優秀人才的缺乏等等“內憂外患”的相互夾擊,都使得雷軍和小米都很焦慮。
6
“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將是小米未來五年的核心戰略。在2019年1月的小米年會上,雷軍首次在公開場合將公司戰略從“鐵人三項”替換為“手機+AIoT”。
在一些資深員工的心目中,手機是小米不可失去的核心,是小米的標志。當消費者想到小米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手機。“如果做不好手機,別人會認為你的公司做不長久了,也不會購買其他產品,”2011年加入小米的一名高級員工說。
但是,更多的新員工和投資者將期待轉向小米的“IoT”,這是目前被視為最有潛力的未來市場,也是小米長期布局中最有利的部分。“這也是一種策略,以防止目前手機份額下降,然后將增長放在IoT上。”曾在小米生態鏈部門工作的小米員工的理解。
“IoT就是萬物智慧互聯,贏得了AIoT,小米就贏得了未來的‘硬件+互聯網’。”IoT也是小米穿透消費者的天線,在物聯網的方向上,小米非常注重創造“爆款”。但在2018年,全年沒有特殊的爆炸性產品。大多數用戶購買了小米產品,在短期之內,IoT帶來的大數據、物聯網等想象空間,很難給小米帶來實質性的收益:這是雷軍最焦慮的部分。
2018年9月,小米首次上市,原四個業務部門改組為十個新的業務部門,均為一級部門,可以直接向雷軍匯報,其中原生態鏈部門分為四個部門:生態鏈部門、IoT平臺、智能硬件和商品電子商務。
特別是在早先探索AIoT后,在未來五年內,小米將繼續向AIoT投資100多億元,這對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一筆巨大的投資。
推進IoT戰略不是小米一家的行為,事實上,近兩年來,手機、家電、互聯網等多個領域的玩家紛紛提出物聯網布局。一些企業(如華為)也將物聯網作為最重要的戰略之一。“物聯網正處于爆發前夕”一些分析人士說。在一些數據報告中,物聯網的全球市場規模將達數兆億。
在大力推進IoT的眾多科技企業中,逐步形成了兩個派系。一個主要是搭建平臺,生產少量核心硬件;另一個主要是生產硬件,輔以平臺連接。前者包括華為和vivo,后者主要以小米為代表。
小米的優勢在于,從業者和投資者都認為,小米的物聯網規模處于行業前列,增長速度很快,單就連接數量而言,甚至位居世界第一。小米物聯網的成就隨處可見,據業內人士透露,AIOT平臺設備接入量已達1.71億臺,保持50%以上的增長率。截至2018年底,智能語音助理小愛同學的激活量超過1億次,月用戶近4000萬;成績可喜!
一位小米員工透露:“2018年全年沒有特別的爆炸性產品,這是每個人最擔心的部分。”空氣凈化器曾經是“爆款炸”的模型。推出時不僅銷售好,而且消費性過濾元件毛利率高,是一款理想的IoT家電。后來,凈水器、清掃機器人等產品也起到了“爆款”的作用。
“空調是今年最重要的爆款,今年的策略是,以空調為增量,電視為存量,”一位小米內部人士透露,他同時提到,集中力量做爆款的運作模式,正是小米的傳統優勢之一。
“戰略節點”的轉型,主要依靠大家電,創造一個生命周期長、家庭核心地位高的“戰略節點”已成為工作的首要任務與焦慮所在。
7
與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飽和相比,印度的智能手機市場是一片“藍海”。在智能手機普及率和人均切換頻率方面,依賴印度市場人口紅利,小米在海外市場的發展非常順利。
小米自2016年開始在海外市場復蘇,數據顯示,2017年,小米銷售的43.4%來自海外,海外市場的小米出貨量同比翻了一番。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機在印度市場的銷量達到1050萬部,市場占有率高達28.9%。就出口量而言,印度市場對小米的重要性不低于中國市場。
根據財務報告,2019年第一季度小米印度市場份額連續三個月上升。小米本季度智能手機營收270億元,同比增長16.2%。全球手機出貨量達到2790萬部。其中,來自印度和東南亞市場的幫助對小米非常重要,印度的試驗基地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依賴印度市場的人口紅利實際上是小米未來發展的一個隱患。近年來,中國手機軍團正在加快海外擴張。華為、OPPO和vivo是一批領軍團隊,這些國內競爭對手已進入海外市場,為分得一杯羹,競爭很激烈。
據2018年新聞報道,印度將把手機進口關稅從15%提高到20%。以印度人口為基礎,印度手機增長市場將接近人口紅利的尾聲。多年來,小米一直是主要性價比品牌,注重銷量,并成功打入印度市場。這也是小米國內人口紅利期對印度市場的一次“復制”,收獲了印度市場的人口紅利。
那么,隨著未來幾年高端手機在印度“交換市場”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小米在印度市場同樣可能會面臨堪憂的局面。
8
5G風口的到來,巨頭們似乎都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即將到來的5G市場一展身手。要說,5G網絡最有發言權的就是高通和華為公司了,當然OPPO,vivo,小米等等,這些公司也都在努力準備5G手機,迎接新時代的到來,誰都不愿錯過改頭換面的機會。
4G華為是領先者,5G 時代華為會成為領導者。
有消息稱,目前蘋果似乎也在嘗試與另一家芯片制造商聯發科進行5G 調制解調器芯片的磋商,蘋果對此不予置評,但要進入5G 戰場這已經毋庸置疑。
相信5G時代的到來,實現的不僅僅是更快的網速,更低的網絡延遲和設備功耗減少,對于在物聯網規模上慢慢逐漸擴大的小米來說,這也是一次全新的機會,但是如何抓住機會也是雷軍首先要考慮的事情。
對于小米,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一家智能手機公司,在通信業中的積累還不夠。在5G領域現在是基本沒有話語權的,不管是制定還是5G組網,都不是小米的領域,只是生產5G手機。小米是高通的友好合作伙伴,嚴重依賴高通的5G解決方案,和華三、三星和高通相比,無論是技術還是定里,小米都有一定差距。
小米要與低端機形象進行切割,甚至與“性價比的定位”進行切割就要抓住5G的趨勢,4G手機的市場已經見頂,開始下滑;5G手機還需要時間,此消彼長的市場游戲里,價格已經無法感動人心,小米如何在市場的新風口中,占得一席之位更是雷軍的焦慮所在?
結論:
小米IPO以來,股價持續下跌、市值蒸發、手機銷量的下降的背后;無論今年的機構重組、新成立的互聯網部門、短視頻布局、還是獨立的紅米、聚焦于極端的“性價比”、主攻電商海外市場等舉動,以及5G市場的搶占。
這都表明,雷軍在這個階段非常的焦慮,甚至在小米成立9年后,引來了“成人禮煩惱”;雷軍顯然不能掉以輕心,迎接雷軍和小米的必將是一場持久硬戰。
文,蛇眼財經記者胡曉玲,公眾號ID: sheyancaijing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