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小眾綜藝如何火出圈?
作者 | 蘇秦
來源 | 首席營銷智庫(ID:iyingxiaotong)
是什么,讓這個夏天變得格外躁動?是什么,讓曾經的熱血男兒潸然落淚?只能是《樂隊的夏天》!
綜藝營銷鬼才馬東,憑借《奇葩說》實現了名利雙收。舞臺藝術,多少都帶點戲劇的影子,而戲劇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沖突,《奇葩說》采用最典型的舞臺沖突形式——辯論,達到了良好的舞臺效果和輿論傳播。在醞釀《夏天的樂隊》的時候,可以看出他的沖突制造能力,已經得到了升華,如果說《奇葩說》多少還有刻意為之的斧鑿痕跡,那么《樂隊的夏天》,則將制造沖突的手隱藏幕后,讓一切沖突順其自然的發生。
自我沖突
成年人對社會最后的咆哮
樂隊,這樣一個字眼,在中國往往是跟夢想放在一起講的,而搖滾,無疑是90年代所有人的集體夢想。當年“魔巖三杰”(竇唯、張楚、何勇)、唐朝樂隊聯袂在香港紅磡體育館演出,是多少人心中的永遠躁動的記憶。
只是時過境遷,當年熱血的小伙子都長大了,都習慣了低頭不語,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跟一個成年人說他曾經的夢想是很殘忍的”,這個節目,就把這些殘忍,赤裸裸地展現在了你面前,張亞東為什么哭了?高曉松為什么哭了?我們為什么也哭了?與其說是懷念那個時代,不如說懷念年輕時的夢想與自己。
相比于現在很多綜藝節目,動不動冠以中國、超級等字眼,樂隊的夏天格外低調,沒有賣情懷,也沒有賣慘,只是把你心中曾經的東西,放在舞臺上,于是你自己與自己的沖突就顯現出來了。
很多樂隊成員,都是教師、廚師、保安、早點攤販等形形色色就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人,而到了舞臺上,他們又成了追逐夢想的年輕人,這樣的反差,深深地刺痛著每一個成年人的心。大家都慢慢老了,精神世界與世俗生活、純粹地堅持與不屑的調侃,都是自我沖突之下,在舞臺上展現的魅力,也是每一個成年人心中,夢想和生活的交戰與和解。
綜藝營銷的第一步,一定是要能與觀眾共鳴,實現情感溝通。在這個極度快餐化的網絡時代,可以帶走眼球的東西太多了,不能第一時間打動觀眾,不能一瞬間引起共鳴的節目,根本沒有被深入了解的權利。《樂隊的夏天》綜藝選題,就挖掘出了每一個成年人自身理想與生活的沖突,點燃心中的熱血,對現實大聲咆哮,專業樂迷和觀眾都為之落淚。
時間沖突
不同年齡層的摩擦與和解
在搖滾圈,每一個樂隊,甚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行事言談各方面都比較難調和,更不用說把這么一幫子人,全部放到一起,總感覺是分分鐘能翻天的尷尬氣氛。即使有狡猾的馬東、機敏的喬杉、溫和的吳青峰、滔滔不絕的高曉松,也依然蓋不住時不時冷場的的困窘。
中國有句俗話,叫“三歲一代溝”,而在節目里,集結了老中青三代搖滾樂隊。每一代人都曾年輕,或者正年輕,都有自己信奉的搖滾,光是聽到三個年齡段,感覺就能有一臺戲,再加淘汰制的激化,跌宕起伏的劇情,就已經安排的明明白白。
三代人同臺和淘汰制都是綜藝節目的背后邏輯,它要吸引觀眾,就要有懸念和故事,需要起承轉合,需要不斷地沖突。從營銷角度看,沖突可以打破原有平衡,締結新的平衡,產生更多話題,而這些,也正是節目組想要的。
陣營沖突
音樂人與樂評人的恩怨情仇
音樂人與樂評人的矛盾自古有之,而在《樂隊的夏天》第四期的時候,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被其他參賽的選手稱為“中國搖滾樂的脊梁”, 堪稱“滾圈周杰倫”的痛仰樂隊,在最新一期節目里改編了王菲的《我愿意》,現場反響熱烈,觀眾都覺得非常完美。但是卻收到了樂評人的一致差評。
靠觀點輸出想法的樂評人,多少難免有點毒舌,但這一次,顯然惹了眾怒,微博上的討論話題一邊倒。
不去糾結這些評價真實性和痛仰的水平,為了追求節目舞臺效果而不停制造沖突,制造話題,本無可厚非,但很多時候,沖突并不等于唱反調,搖滾這一藝術形式,本身也帶有強烈的個人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一個樂隊,都有自己的粉絲基礎和個性偏好,大眾的審美和音樂鑒賞力也在慢慢提升,只是一味地為了追求戲劇效果,而與大眾背道而馳,話題有了,卻傷了樂隊和粉絲,結果卻不一定能如愿。
粉絲沖突
小眾藝術的大眾化之路
《樂隊的夏天》一出來,在音樂圈獲得了空前的支持,老狼全程跟進宣傳,新生代創作型歌手代表毛不易也默默華身觀眾,半個娛樂圈都吃下了這顆小眾安利。
從小眾的搖滾音樂圈子,輻射了半個娛樂圈,不得不佩服節目組的策劃非常成功,這小半個娛樂圈所帶來的,更是他們背后可怕的流量,這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這個小眾的藝術,要大眾化了。先撩動圈子外KOL的心,在通過KOL去影響大眾。這條路,《樂隊的夏天》走的很成功。
不同于音樂圈一面倒的力挺和支持,圈外的歌迷卻是喜憂參半。有部分歌迷,擔心自己失去小眾的優越感,大家都熟知以后,自己不再是品味獨特的那一個了,也覺得獨立創作不應該商業化,跟資本沾邊了,就不純粹了,當年趙雷火了之后,多少人痛心疾首。
另一方面,也有粉絲希望自己的品味、愛好得到認可,也深深明白搞音樂也要吃飯的,甚至覺得把小眾音樂推廣,能大幅度提升社會的品味,比起天天聽大街小巷的《學貓叫》什么的,聽點搖滾還是要順耳很多。
一檔綜藝節目,本質還是一場商業行為,而樂隊,只是實現商業目的的一個工具。它自身所擁有的藝術沖突、文化沖突、人群沖突、受眾沖突被濃縮在一個時間、一個舞臺去集中展現,話題性,曝光度達到大眾級別,我們無法否認綜藝營銷的又一次成功,但我覺得這不會是小眾文化破圈走向大眾的一個契機。無他,音樂是大眾的,而音樂創作是個人的,綜藝營銷可以產生優質的傳播,但無法產生優質的音樂。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