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滲透=猛砸錢嗎?為何砸錢也沒效果?
本文是麥青Mandy計劃當中一本書新營銷書籍的部分章節,從品牌操盤手的實戰角度,撥開花式營銷迷霧,還原品牌增長真相。
核心導讀
1、為什么很多品牌“猛砸錢”,卻做不到大滲透?
2、預算如何觸達消費者,實現品牌逆勢增長?
3、多少人追求“品牌獨特性”,又有多少人因此白白浪費掉預算?
4、“一招鮮”的時代早已遠去,面對“新時代”品牌又將何去何從?
作者|麥青Mandy
如之前章節所說,品牌增長,本質上是來源于“大滲透”,而非其他。
大滲透有兩種路徑:營銷大滲透、渠道大滲透。只有通過不斷地營銷與渠道大滲透,才能刺激品牌銷量與市場份額的持續增長。
那么,很自然就會有營銷同仁推導出如下結論——“有錢就能大滲透、有錢就萬事大吉”。
其實,這是對品牌大滲透增長理論的“誤區”。
且不說在理論上根本無法明確界定“有錢”,在現實當中每年投資公司巨額投資的品牌上千萬,但快速且持續增長的品牌依然寥寥無幾。
要知道,大滲透品牌增長的核心,并非是“猛砸錢”,而是要做到最大限度的滲透率!
無論方式是通過“猛砸錢”、或“巧砸錢”,或是壓根不砸錢,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只要能促進滲透率的提升。
所以,為什么很多“猛砸錢”的品牌,依然做不到大滲透?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預算浪費
大筆資金,其實投放在非真實觸達消費者的營銷媒介與銷售渠道上,真實的消費者壓根看不到或者買不到。
譬如早些年,寶潔等外企習慣于用GPR數據去衡量電視廣告的效果,結果導致媒介代理公司將大量廣告投放在幾乎無人觀看的深夜,看起來數據可以追蹤、且成本數據很好看,但真實效果堪憂。
近兩年寶潔調整了營銷策略,轉移大量預算到數字化渠道、網絡口碑渠道,從而增加了觸達真實消費者的規模與效率——因為滲透率增加,所以讓品牌實現逆勢增長。
又譬如當年也有諸多高端外資品牌嘗試建立自己的官方電商渠道,而并未進入主流電商平臺,結果大筆的渠道建設與運營費用被浪費。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高端品牌甚至奢侈品也在天貓開設了旗艦店,利用天貓渠道的“高滲透”勢能,觸達更多真實消費者,成為新的生意增長點。
當然,更常見的一種預算浪費情況是,預算被消耗在公司內部,或者與外部供應商“尋租”上。最近剛發生的小米總監貪污受賄700萬、之前鬧的沸沸揚揚的比亞迪賄賂案,都是行業里比比皆是的案例。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缺乏品牌獨特性
無論是營銷大滲透,還是渠道大滲透,前提之一都是品牌獨特性,導致消費者心智當中無法“記住”品牌,會很容易和競爭對手品牌混淆。
譬如早些年的OLAY廣告,經常被消費者誤認為是歐萊雅的廣告。
再來復習一下,什么叫“品牌獨特性”?
按照HBG第一冊《非傳統營銷》的原文,獨特性資產是指“Distinctiveness assets are non-brand name elements, such as colors, logos, characters and fonts that can trigger the brand for category buyers.”
翻譯成中文,獨特性資產,是指除了品牌名字之外,能夠輔助顧客分辨和記憶的其他品牌標識性資產 。
請注意,“分辨”和“記憶”是品牌獨特性的2大終極功能。脫離了這2大功能,空談創意和逼格,都是浪費預算。
許多品牌都習慣于糾結在差異化定位,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在苦思冥想一個品牌價值主張,創造一大堆復雜的品牌營銷素材,拼命想要感動消費者,但卻忽略了最基礎的品牌營銷目標——先讓消費者辨識出你、記住你,比讓消費者感動更重要。
所以,獨特性與差異化的區別是什么?
【差異化】更強求“有意義”的不同,而【獨特性】則不強求“意義” 。
【差異化】 是基于古典經濟學理論假設——【理性人假設】,它認為顧客都是理性的,購買行為也是理性思維的選擇。所以品牌必須要為自己苦思冥想出一個“非你不買”的顧客購買理由。然而現實中,花心才是顧客的天性。
所以獨特性最核心的,并非一個復雜的購買理由,而是能夠幫助分辨和記憶的,就行。與其耗費精力琢磨“有意義”的差異化 ,不如放下執念,做好“無意義”的獨特性。
哪怕丑,只要足夠獨特,也是本事。比如,前段時間被無數創意人詬病的椰樹牌椰汁、以及長年累月被品牌同仁們嘲笑的腦白金、恒源祥。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缺乏持續性
很多品牌極為追求大事件曝光,投放大量預算去爆發性事件,或者只在雙11/618重點節日檔期做巨額投入,而忽略了平時持續的營銷滲透與渠道滲透。
這其實是違反消費者心智和記憶特點的,消費者不是根據一次性印象去選擇品牌,而是需要不斷被提醒、不斷在渠道看到,才會記得并且購買。
諸如盒馬,雖然在開張時,容易引起全城轟動,但如果缺乏持續性的曝光與滲透,消費者馬上就會忘掉,還是會自然而然的去自己家旁邊天天都能看到的華潤萬家、人人樂購買產品,或者直接上天貓京東去網購。
即便是可口可樂這樣的全球大品牌,雖然已經算是家喻戶曉,但依然在全球范圍內,常年不間斷的營銷大滲透和渠道大滲透。
請注意,這里提到的“持續性”強調的,并非是營銷或者渠道方式,而是終極結果——必須要持續不斷地滲透到消費者心智當中,以及讓消費者觸手可及的購買到。
所以,無論營銷方式是采用Campaign大事件形式、或是Retainer日常曝光形式,無論渠道方式是采用線上,或是線下,或是新零售,最終結果只要有助于滲透率的提升,就是有價值的。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產品品質硬傷
產品是國內品牌屆比較容易忽略的一點。
因為許多品牌確實可以靠傳統的大分銷、大廣告的大滲透模式,同時借助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與市場差異性,從而迅速增長到上億。能靠抄襲模仿、壓低產品成本,不用自己搞研發,就能增長,為什么還非要迎難而上的做好產品呢?
但當下時代,隨著互聯網口碑越發透明化,以及競爭白熱化,品牌再也無法忽略產品品質。譬如之前的格力與奧克斯之戰,一下驚醒了諸多同行,品質不夠硬,就是在給競爭對手的生意增長做公益。
一個品牌的快速增長,靠“大滲透”;但要持續增長,必須要靠出色的產品品質與持續創新。
總之,“一招鮮”的時代早已過去,消費者是花心的,新時代的消費者更是挑剔的,想要靠“糊弄”忽悠普羅大眾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即便是拼多多這個號稱是假貨充斥的平臺,不也在很努力地尋找優質供應鏈,拼命想要提升產品品質嗎?
所以,如今時代逼著同仁們不得不回歸“初心”,牢記“使命”了。
▲長按圖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