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說起電影節的時候,我們下意識的就會想到“上海電影節”、“金雞百花獎”、“香港金像獎”、“臺灣金馬獎”等這些十分有名氣的電影節。那么小編來提問了:你們知道“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嗎?雖然“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沒有被大家普遍熟知,但這個電影展于2006年創辦至今,一直作為電影藝術與行業的交流平臺而存在。電影展通過篩選,并鼓勵優質電影作品復歸電影精神,為業界提供了中國青年電影多樣化的樣本。
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頒獎典禮于今年的7月20日開幕至7月28日閉幕。這屆青年電影展一共收到了1022部參賽作品,在初期的兩個月的評選中,最終入圍的影片共有34部,其中劇情長片13部,紀錄片6部,短片15部。入圍影片經過復審最終評選出了9部獲獎影片。相較于去年的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今年的參賽作品雖有數量上的下降,但最終入圍的影片數量卻略有增加。并且,今年沒有單獨設立國際競賽部分,而是改為了“主題策展”,特別展出被評選出來的優秀國際電影作品。
這些被評選出來的作品當中,在未來在是否能在院線播放還得經過一段時間地融資和篩選,所以大家可以先通過電影海報去感受這34部作品的魅力。
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 主視覺海報
一、獲獎影片
在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頒獎禮上評選出的9部獲獎作品分別是:《春江水暖》、《離秋》、《馬賽克少女》、《慕伶,一明,偉明》、《平原上的夏洛克》、《三尺》、《世外桃源》、《宋四公大鬧禁魂張》、《魚樂園》。
《春江水暖》
顧曉剛 | 最佳劇情長片 | 最佳導演
《離秋》
劉德基 | 最佳演員
《馬賽克少女》
王維華 | 最佳藝術探索
《慕伶,一明,偉明》
黃梓 | 評委會大獎
《平原上的夏洛克》
徐磊 | 最佳電影文本
《三尺》
瞿尤嘉 | 最佳短片
《世外桃源》
周銘影 | 最佳紀錄片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馬蘭花 | 最佳實驗短片
《魚樂園》
柴小雨 | 一種立場
二、其他競賽入圍作品
(1)短片
作為電影最初的形態,短片承載了電影語言最原始的表現力。劇情短片幾乎是每個導演創作長片之前的必經之路。813部,這是今年進入評審流程的短片數量,相較去年,投遞影片的數量近乎翻倍。
整體來看,制作工業的提升是短片單元的大致特征,很多作品也都營造出了不錯的影像質感。
《半醒》
蔡采貝
《公交車》
李文愉
《寒露》
陳蓮華
《面包車,怎么辦?》
鄧為奇
《明天會更好》
耿子涵
《那日上午》
黃瑋納
《期望線》
施蕊妮
《清潔》
曾志
《如金似灰》
魏紫
《深淵》
潘芊羽
《水花》
沈杰
《水母》
羅柬
《無言之城》
謝韻
(2)劇情長篇
今年劇情長片共入圍13部,數量創下近五年之最。評委的評判標準呈現出多元的面相,完成度和探索性被同等重要地納入考量,敘事能力和實驗性的評審語境,在作品中須能夠靈活地轉換。
因此,這13部被評選出來的多元面相的作品,同樣也會給作為觀眾的我們帶來更多元的感受。
《春潮》
楊荔鈉
《春暖花開》
伊萬?馬科維奇 | 吳林峰
《第四面墻》
張翀 | 張波
《第一次的離別》
王麗娜
《動物方言》
雷磊
《世外之子》
王崑琳
《長風鎮》
王晶
(3)紀錄片
與劇情長片相比,紀錄長片的創作生態更多保留了“獨立電影”的痕跡。市場空間的狹窄,放映組織的緊縮,工業體系的匱乏,使得大多民間的紀錄片作者呈點狀分布,彼此之間難以建立聯系,生存境遇艱難。另一方面,現有的制作資源向專業、成熟作者高度傾斜,使得紀錄作品的整體面貌呈現出精致與粗糙并置的狀態。這些紀錄長片的創作生態在這入圍的6部作品中亦有體現。
《夫妻不是同林鳥》
譚振邦
《看海》
李京紅
《南游記記》
江峰
《時光機》
孫揚 | 江松長
《小石頭》
喬建強
三、主題策展-敘述現實
在“FIRST電影展”的作品中,除了能夠看到中國青年導演的作品,我們還能在“主題策展”中看到來自其他國家的電影作品。今年電影展的“主題策展”叫做“敘述現實”。
電影展是這么介紹這次的“主題策展”的:“敘事是我們最為親近也最為熟練的藝術形式。它是如此的尋常,以至于我們常常對它的存在習以為常。我們因此忘記了它作為一種藝術所擁有的技巧,也忽視了精巧技藝背后暗藏的力量與思考。敘事并非對真實世界的陳述,而是成為觀點的載體,成為極其精準又高效的把握情緒與信息的手段。它最終超過了我們所經歷過的事實,小到襁褓之中的睡前故事,大到現代社會的種種主義與規則,敘事為我們構建了更加龐大而復雜的世界,其中積累了無數智慧對于這個世界劇作法般的精確提煉。”
讓我們來通過電影海報窺探一下這龐大而又復雜的“敘述”世界吧。
《Q的理發店》
丹麥 | 埃米爾?朗貝爾
《帶我去個好地方》
荷蘭 | 波黑 | Ena Sendijarevi?
《鬼鎮故事簿》
加拿大 | 德尼?科泰
《羅馬尼亞黑歷史 》
羅馬尼亞 | 保加利亞 | 德國 | 法國 | 捷克
拉杜?裘德
《犬犬風塵》
智利 | 德國 | 貝蒂娜?佩魯
《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魯尼婭 》
馬其頓 | 比利時 | 法國 | 克羅地亞 | 斯洛文尼亞
緹奧娜?斯特魯加?米特威斯卡
《我們都是小僵尸》
日本 | 長久允
《我母親的消失》
意大利 | 貝尼安米?巴雷斯
《系統破壞者》
德國 | 諾拉?芬沙伊德
《歸屬》
土耳其 |加拿大|法國
Burak ?evik
從海報的設計風格整體看下來,“FIRST電影展”上的作品在電影海報設計上弱化了“在商業電影中本應該突出演員”的部分的同時,強化了“海報與作品調性相呼應”的部分,每一張海報都突顯了導演獨具特色的個人設計風格。
在文章的開篇我們也有說道,“FIRST電影展”是一個并未被大眾所熟知的電影展,但這絲毫完全沒有影響到電影展題材的豐富性。正因為多元、開放的態度,使得電影節匯聚了多樣化題材的作品。不僅如此,今年5月電影節起攜手貓眼娛樂開啟了“FIRST LAB×貓眼娛樂”的探索創作新模式,將為青年電影人創作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機制,助力青年電影人的發展。這對于還在不斷地奮斗,不斷地去創作的青年電影人來說,“FIRST電影展”成為了他們展現自己的作品的最佳平臺。
參考:
內容參考來源于FIRST青年電影展微博和微信、豆瓣電影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