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文章只分兩種:大號的文章和自己的文章
朋友圈文章只分兩種:大號的文章和自己的文章。
大號的文章——啊,寫得真有意思有意思!
自己的文章——路過的,瞧一瞧,看一看!
微信公眾號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大號越來越強,小號垂死掙扎。
和新同事共事了兩個星期,他說,守著只有幾十幾百的閱讀量,內(nèi)心拔涼拔涼。
唉,讓這個年輕人失望,小學妹于心不忍!
不忍心告訴他,馬太效應會越來越明顯。
不忍心告訴他,慢慢你會習慣。
不忍心告訴他,一邊垂死掙扎,一邊去其它平臺找尋機會。
不忍心告訴他, 是我們沒找到突破點,寫不出爆款。
自從“微課”小公舉誕生,我的微信上多了很多陌生朋友。他們有的在甲方工作,有的是在校學生,有的和我一樣是乙方er。我們的交叉點在于同打理微信公眾號。一部分人是為公司,一部分人是為自己,自詡新媒體運營者。
不是有個“一千人定律”么?如果你有了一千個腦殘粉,你便能衣食無憂。我們都想找到這一千個粉絲,讓他們掏錢掏感情,幫我們買生活。
人人都有成為網(wǎng)紅的夢想。
寫少女心的,想像胡辛束、大忘路那樣,單純寫自己,就被那么多人喜歡。
寫黃濕的,想像深夜發(fā)媸那樣,讀者嘴上喊不要不要,身體卻是很誠實,一鍵轉(zhuǎn)發(fā),爭先恐后上熱評。
寫神文案的,想像故宮淘寶、王左中右那樣,“這條廣告我給滿分!”
這么聽上去我們很自私。
不是這樣的,我們也提供內(nèi)容和價值,你喜歡我,是因為我們是一路人。
嘴上說著不要取悅別人,心里卻想的是,為什么閱讀量就這么點?你們?yōu)槭裁床豢次业奈恼拢课夷敲从眯模紅m寫哭了!
慢慢的,我發(fā)現(xiàn)我并不是產(chǎn)生“蝴蝶效應”的那只蝴蝶,情感充沛抵不過大號粉絲基數(shù)大。只好拿“因為我太特別,你們都沒辦法產(chǎn)生共鳴”來短暫安慰自己。可我很清楚,要想出位,得先學好討好別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我也想寫出像《請愛護你們身邊的新媒體小編,因為他們越努力越?jīng)]人看》吐個槽卻是10萬+的文章。當我吐槽的時候,總監(jiān)會指出:你這是無病呻吟,個人情緒,別自憐了。我更不能在公司公眾號里說,今天鬧脾氣,不更。
其實小號們一直都吭哧吭哧追在大號后面跑:還在寫文字,大號開始插圖片;等插圖片了,大號玩起GIF;也玩GIF了,大號有了專職配圖的插畫師。
一直在模仿,從未能超越。
我可以把個人號當日記本用,也許會有一群人注意到我。我可以等這么久,但公司等不了。更何況,我也不好意思領(lǐng)著工資卻做不出什么成績。這種感覺好比高中讀了理科,渴望學好物理,可就是學不懂!工作不是為了高考,我可以到接近尾聲的時候放棄物理,把心思放到其余課程上,而工作是一輩子的事呀!
我甚至在懷疑公眾號是否有傳說中的那么火。翻看了非新媒體、非營銷類專業(yè)同學的朋友圈,他們不分享文章,要么是萬年潛水黨,要么是曬圖狂人——曬工作、曬娃、曬自己、曬明星,更新動態(tài)必發(fā)圖。有人提醒我,整個營銷圈自嗨,也有幾億人口。那你問問自己,作為營銷圈人士,大多數(shù)文章你是一鍵分享,還是加入收藏,或者閱后即焚?
大學同學問過我,如果把寶都壓在同一處,并不足以實現(xiàn)夢想該怎么辦?
知道胡辛束在公眾號上寫少女心,但也許不知道她本身是個插畫師,她幾年前的作品《我的10%先生》還時不時上微博熱搜。
知道三毛寫了很多書,一生漂泊不羈愛自由,但也許不知道她還是大學老師,她會西班牙語、德語、英語和一點日語,同時她還作詞、寫劇本。
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個人才華要多一點。不是每個人都會畫畫,不是每個人都能精通幾國語言,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馬甲線和八塊腹肌。
但是每個人都能寫作。
飯都吃不飽,別談夢想。
微信公眾號/雙人余
shuangrenyu219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