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永亮:家樂福慘遭賤賣,沃爾瑪被迫關店,只有它逃過一劫
面對足不出戶就能買到東西的時代,你會懷念當初在超市人擠人的時刻嗎?
2019年6月23號,開店60年的家樂福,宣布將中國業務80%的股權以48億人民幣賣給蘇寧易購,從此正式退出中國。
作為曾經大賣場業態的首創者,家樂福也曾掙扎過。2016年11月1號,家樂福將上海斜土路店改造成24小時營業的店鋪,目的是為了方便做“夜貓子”的生意。2017年1月18號,家樂福察覺到市場流行“小而便利”的店面,為了迎合市場,它決定開出“減肥后”的家樂福,但這些都沒能挽救得了家樂福。
在近幾年內,賣場的生存模式從“庖丁解?!弊兊谩芭e步艱難”。我們唯一能看見超市身影的只有在互聯網上看著超市人員為模特所做創新搭配而嗤之以鼻。當大家不再討論超市幾時特價,而是查看某款app下單滿減活動時,當國產雜貨鋪用性價比占領你的化妝臺時,你就明白為什么家樂福會生存得如此艱難了。
一、大賣場的衰落
其實面臨生死存亡之戰的并不是只有家樂福,我們熟知的沃爾瑪也深陷其中。2013年,作為中國零售市場領頭羊的沃爾瑪,開始大面積地進行關店。一瞬間沃爾瑪就關掉了14家門店。這可算是沃爾瑪衰敗的開始。隨之而來的就是全國連鎖賣場銷售額急速下降。
從2016年至2018,沃爾瑪在中國一共關閉了58家店,但關店并未緩和沃爾瑪利潤率降低的事實,這是因為沃爾瑪在關店的同時還在不斷地開出新店面。新的收入無法彌補下滑的趨勢,于是,沃爾瑪將開新店的速度放緩了不少。
2018年,沃爾瑪新開門店的數量從2017年的27家店下降至21家,甚至一度出現了關店數量與新開店鋪數量持平的情況。沃爾瑪希望用“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重返增長。
最終沃爾瑪還是失敗了,甚至將局勢一度演變成新店開不起、老店關不停的情況,當曾經風光無限的外資大賣場都在垂死掙扎時,中國本土賣場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從2017年起,以華潤萬家、大潤發、永輝為首的十一家零售企業大賣場以及精品超市的業態共開店307家,同比只增長了4.78%。這個數字與2017年的漲幅相比,本土超市的開店速度也在大幅度的放緩。
其實早在2014年大型超市出現負增長后,它們也曾意圖力挽狂瀾,卻無可奈何與行業的整體下滑。于是當2017年大型超市的銷售額增長再次出現負數時。以沃爾瑪為首的大型超市企圖用關店來止損,卻未曾想過這是大型超市的最后掙扎時刻。
二、大型超市不再是消費者的唯一
從新世紀頭十年的人山人海到如今的門可羅雀,這無疑是宣告大家,大賣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雖然人們還是要購物的,但大賣場不再是消費者唯一的選擇,除了無所不包的網購能滿足消費者外,還有各種各樣小業態的線下門店吸引著消費者。
舉個例子,家樂福擁有的主營品類,都是來自線上或線下的成熟替代品,但是,當消費者被優宿優品、大創優品這種“小而便利”的新型店鋪所吸引時,這些品牌的存在也在不斷的沖擊著賣場的家具日用貨架。通俗地講,大超市十幾列分門別類的商品貨架,每一個貨架,都有它的獨立零售店和它分庭抗禮。有個較為經典的例子來自于那些層出不窮的生鮮店和遍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前者對大型超市的生鮮區“五搶六奪”,后者濃縮了大型超市的核心貨架,讓消費者不再大費周章的尋找商品。
以上海這種一線城市發展的便利店和生鮮店為例,其實它們在市場中的范圍早已超過大賣場。就像便利店它幾乎無孔不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遍布了城市的角角落落,人口密集較高的商圈有它,住宅區附近有它,光是在一千米處你就能見到好幾家不同連鎖品牌的便利店。在這種包圍下,大賣場毫無容身之地。
不僅如此,就像盒馬鮮生門店的發布情況,它們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大多數在外環以內的繁華商圈,哪怕是將大型超市開在郊區,也毫無優勢。要知道生鮮店已經開始往郊外擴展疆域,再加上密集的便利店。大型超市在“前有狼,后有虎”的包圍圈中,恐怕會被秒得連渣渣都不剩。
當然,單單從數量和地段中對比,對超市確實不太公平,那我們還再比比實際服務的面積。將便利店的的服務范圍模擬為五百米的半徑圓形區域,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生鮮店和大型超市的服務范圍模擬為三公里半徑的圓形區域,去重新計算就得到了三者的服務面積。即便我們不將便利店的外送業務計算在內,我們會發現全上海便利店的服務面積已經覆蓋了大半個魔都,早已超過大型超市服務面積的10%。雖然盒馬鮮生的服務面積不算大,但它有將近96%的服務面積是跟大型超市重合的。再去重計算后,我們發現以便利店跟盒馬鮮生為代表的生鮮店與大型超市的重合面積高達1896平方公里。這就說明,大型超市所擁有超過64%的服務面積幾乎都被便利店和生鮮店侵蝕。隨著便利店和各種小業態越來越多的店鋪越來越多,競爭也越發激烈,大型超市的敗局已定。
三、外資大型超市為什么會水土不服
讓我們將時間追溯到十幾年前,在曾經的那些年逛超市成了許多人的一大樂趣,尤其是像家樂福、沃爾瑪這樣的大型超市,一眼望不到頭的購物空間,琳瑯滿目的商品應接不暇,你可以推著購物車逛個大半個小時都不帶累的。這樣的購物體驗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快樂,同時也讓當時生活水平并不富裕的人們大開眼界。
便利店之所以崛起,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快速的生活節奏和消費升級的情況下,我們不再享受于悠哉的選購商品,對消費者來說,在超市內大海撈針的尋找商品早已成為奢望。所以便利店雖小,但能節約消費者選購商品的時間,在這樣的快節奏中“小而便利”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推崇。
從近幾年的超市企業店鋪情況來看,不僅外資超市在緩慢開店速度,就連本土超市也逐漸放緩腳步。尤其是本土超市不斷地在大超市外的精品超市、生鮮超市、各種小業態上進行試水。就像華潤萬家的Olé。永輝的超級物種。相比本土超市的不斷試探市場,外資超市顯得無計可施。曾經風光無限的洋超市,這幾年來在消費者眼里越來越沒存在感,不僅如此,從市場份額來看,外資超市與本土超市相比,兩者之間的距離差的不是一丁半點。
2016年至2018年,華潤萬家和高鑫零售連續三年分別穩居市場份額的一、二名。而作為曾經零售業的領頭羊沃爾瑪連降至老三的位置,而家樂福第四名的位置在2017年時就被永輝超越。
電商的崛起對傳統零售業的影響巨大,而面對電商沖擊時,曾經被外資超市壓到喘不過氣的本土超市絕地反擊,在自家地盤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優勢。主動積極的響應互聯網新零售,還積極的發展細分業態,從此它們走上了“咸魚翻身”之路。而習慣于原地踏步的外資超市們,因為不熟悉中國市場的動向,沒能及時的響應變化,最終只能被淘汰。
就像家樂福一樣,在2016年整個超市行業下滑的情況下,仍然不斷地開新店,這樣的做法無疑為企業雪上加霜。不過對于仍然活躍在市場中的超市來說,新開拓生意未必會一帆風順,只有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的調整戰略與產品的創新,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才能讓企業免于被市場淘汰的危機。
更多精彩文章,請搜索關注“艾老思”公眾h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