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的企業,要不要做品牌?
作者 | 關姐
來源 | 公關界頭條(ID:PR-TOP)
最近,品牌營銷界的一個經典話題又引起了圈內人士的熱議——To B企業,到底要不要做品牌?
老實說,這其實是關姐讀市場營銷專業大二時就想通了的問題,后來經過10年咨詢公司工作的歷練后,多少有了更系統的認知。如今舊事重提,不妨跟大家好好聊聊。
企業分to B和to C,但本質追求是相同的:制造利潤,贏得競爭,生存并進一步發展。
而要達成這些結果,企業有兩種路徑,一是開拓盡可能多的顧客,買你的產品或服務;二是讓有限的顧客,盡可能多的買你的產品或服務。
毫無疑問,to C企業是兩手都要抓、都要硬,而to B企業由于客戶是有限的,所以重心要放在第二種模式上。
而“品牌”的核心功效,既能提升傳播效率,在短時間內令更多顧客了解和熟悉企業的產品、服務,又能獲得顧客信任,縮短顧客決策時間,促進成交。品牌發揮功效的過程大致如下:
一是,提升知名度,搶占顧客心智,從而促成更多成交,提升銷售與業績;
二是,強化影響力,讓企業掌握更多話語權、定價權,用高溢價做大利潤;
三是,應對市場激烈競爭,令企業從同行中脫穎而出,贏得更多生存、發展空間。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to B和to C,都要做品牌!
另外定位理論認為,“品牌”是某個品類的代表,當客戶要消費某類產品時,立馬想到某個企業,也就意味著真正建立了品牌。它代表了企業的獨特定位,也是企業榮譽、商譽的象征!
to C企業很好理解,比如一想喝涼茶,就想起了王老吉;
to B企業其實也一樣,當某家企業一想到要購買通訊設備時,很可能立馬想到華為——在做消費者業務前,華為就已經是全球通訊產業公認的大品牌了!
很顯然,to B 企業還是應該做品牌!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觀點與關姐截然相反,都認為to B企業不需要做品牌!
為什么?
首先,我們理解品牌的角度不同。
從諸多前輩的語境中,關姐發現,他們認為“品牌”是相對應于“消費者”而言的,甚至可以引申為“面向大眾才談得上品牌”。顯然,這未免狹隘了!
消費者有心智,難道企業決策者或團隊沒有心智?奶茶,你只認喜茶這個品牌;同樣,通訊運營商,也可以只認華為這個品牌!
其次,他們把品牌建設想得太過簡單了!
在關姐看到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寫到:“ToB企業的客戶,不像ToC企業的消費者那么多。ToB企業的客戶通常都是有限的,甚至是固定的那么幾個。所以ToB企業不需要依賴大眾傳播手段,諸如電視廣告、戶外廣告、信息流廣告、朋友圈廣告等等。”
通俗點說,他的邏輯是“toB企業客戶少,所以不需要做廣告,也就沒必要做品牌”。納尼?
很明顯,作者能夠想到的品牌建設方式就是“做廣告”。但實際上,品牌建設是極其復雜的過程,涉及定位、產品、渠道、促銷、競爭策略等多環節,廣告只是促銷的一個部分而已。
以產品為例,華為每年投入數百億搞研發,把自家的通訊設備做到行業領先,這是做品牌;全國那么多中小企業主都在強調“性價比”,以此吸引更多客戶放心采購他們的產品,同樣是想做客戶認可的品牌!
實際上,此時他們談論的已經不是“要不要做品牌”的問題了,而是“要不要做廣告”!
這種思維,仿佛還停留在90年代“一支廣告打響一個品牌”的奇跡中。很多人還延續著“砸錢打廣告-做大知名度-樹立品牌-帶來更多銷售、利潤”的思維慣性,簡單、粗暴、可復制。
所以才會,前有小霸王、步步高,今有Boss直聘、鉑爵旅拍。
那么,to B企業要不要做廣告?當然不需要了,因為沒必要?!
我要的搞定的是B端客戶,且是大宗交易,而影響客戶決策的因素,說來說去就兩個:你的產品行不行?你的服務水平高不高?
說白了,To B企業做品牌,其實就是做口碑!而口碑的樹立,靠得是不斷創新、優化服務、永遠比競爭對手更牛掰一點!
所以,有錢砸廣告,還不如用來搞研發,搞客戶關系維護,修煉內功!
這已經成為to B企業的共識,沒什么大驚小怪的!這也是to B企業普遍低調、大眾知名度不高的原因。華為如果不是發力做智能終端業務,又有多少國人知道,它居然是世界通訊產業的一個巨無霸呢?
所以,to B企業都在做品牌,只不過路徑、方式方法不同罷了!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