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視搶灘登陸?
自從中興被關進“小黑屋”之后,華為的曝光率就一直有點超標。從2018年底孟晚舟被捕,到2019年初攜手5G和折疊屏亮相巴塞羅那,華為深得“降龍十八掌”真傳。5月份更是因為美國所謂的“緊急狀態”,華為不僅被列入了“實體清單”,還要面對ARM、Google和IEEE等“白手套”在國際市場上的群毆;但就算是這樣華為也沒有“卑躬屈膝”,還順手就拿出了兩枚“核彈”——鴻蒙&方舟。一者開天辟地,二者薪火傳承。隨后,因為各種原因“斬立決”變成了“緩刑”,卻也因此把鴻蒙推入了火坑。果不其然,鴻蒙還在娘胎就遭遇了不少的“捧殺”和diss。
有人說鴻蒙有機會與Android、iOS分庭抗禮,開啟新的生態秩序。
也有人說鴻蒙就是空城計、是在畫餅、在大搞愛國教育。
但總體上還是捧殺之風壓到了diss之流。直到華為的開發者大會:
8月9日,華為在廣東東莞召開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宣布推出自研操作系統鴻蒙。
8月10日,華為旗下品牌榮耀發布了首款搭載華為鴻蒙OS操作系統的智能終端——榮耀智慧屏。
各種聲音遲疑了片刻,曾經沒什么聲量的開發者一擁而上,他們對“事實”的考究對真相的“追求”一瞬間就戳穿了自媒體“假大空”的泡沫;尤其是動不動就拿代碼說話的他們簡直所向披靡:開源中國一片唱衰、還有不少開發者明槍暗箭各種冷嘲熱諷。一堆你不懂的專業術語證偽也就罷了,關鍵是他們還喜歡把林納斯“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的話掛在嘴邊。這又和自媒體為了10w+夸夸其談捧殺鴻蒙有什么區別?不過是占著“話語權”興風作浪。一個想把它捧上天堂,但難免用力過猛;一個想把它打落地獄,也難免不近人情。當然,我們不否認一些自媒體“望子成龍”的用心,雖然有點脫離實際,但在大局觀上也不是一無是處;我們也不否認一些開發者“針砭時弊”的冷靜,雖然有點過分理智,但他們擔憂的也不見得都是聳人聽聞。
他們說鴻蒙是空城計?
8月9號鴻蒙出世。
他們怪鴻蒙是PPT。
8月10號鴻蒙上了電視。
他們要鴻蒙Showing the code。
鴻蒙官宣今年框架開源,明年全部開源。
但就算是這樣,也有人還是不信;畢竟,現在的鴻蒙還真的只會“牙牙學語”。普通人的我們自然不信鴻蒙一出就能拳打Android、腳踢iOS;但要說鴻蒙是在天方夜譚,還沒下地走路就徹底黃了,其心可誅。當然,發布會上余承東“言之過早”這也是事實。畢竟當前鴻蒙還是Linux內核、LiteOS、鴻蒙微內核的“結合體”,還遠遠不夠成熟,也扛不起自媒體給鴻蒙圈定的“遠大前程”。
但考慮到鴻蒙所背負的政治包袱,這一切是可以原諒的。要知道,此時此刻iOS已經12歲了、Android也有11歲,鴻蒙才呱呱墜地,又怎么能指望人家一出生就全知全能?而且,很多人不看好鴻蒙,并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就對鴻蒙有多了解,僅僅只是因為鴻蒙是華為的才會遷怒;就算鴻蒙已經在榮耀智慧屏上“站穩腳跟”,他們還是會糾結鴻蒙的安卓特性。不可否認,華為在這幾年的營銷上有那么一點“劍走偏鋒”,但一見有人力挺華為就叫囂“海軍”這真的有點不可理喻;而且連愛國在某些人眼中都能稱之為“賊”,這就有點毀三觀了。華為有沒有海軍我不知道,但三星肯定有;而且不管是任正非還是華為,他們從上到下都拎得很清“愛國不是生意”:
鴻蒙可以和國產系統綁定,可它沒有;
鴻蒙也可以呼吁有志青年,可它沒有;
鴻蒙還可以上升到國家層面尋求政策支持,可它沒有。
甚至于,在一波又一波的“抗鴻浪潮”中,華為也可以為自己叫屈,指出鴻蒙正在遭受不公正待遇,可它沒有。
要知道在當前貿易戰的大背景下,美國夢早已稀碎、日不落心懷不軌;華為但凡能夠把系統點亮,打一張愛國牌少說能夠賣出3、4億,可它還是沒有。
華為沒有強調鴻蒙是“中國系統”、用的是“中國芯”,矢志不渝提高中國互聯網的頂層話語權;它只是強調“鴻蒙是安卓的備胎”、“鴻蒙比安卓快了60%”,“萬一安卓不給用了,1~2天就可以完成數據遷移”。當美國因為華為一而再的延長“臨時許可證”,你們真的覺得鴻蒙百無一用?與其說鴻蒙因為“弱小”避開了iOS、Android的正面戰場;不如說鴻蒙是一個先鋒,它有著從零開始孵化一個市場的孤勇,也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更有甚者它正在開創某種未來。這樣的鴻蒙卻被人掰開了發布會上的每一個字符拿來批斗,怎不叫人心疼。但也正是因為心疼鴻蒙,對它有所期待,我們對它才有著更苛刻的要求:5G的水到渠成給了它足夠的想象力、手機的成功加冕給了它更大的底氣,主動避開安卓開啟萬物互聯也足見它的深謀遠慮;但智慧屏上的亮相卻真的不那么讓人滿意。
鴻蒙作為下一代操作系統,卻完全沒有作為下一代操作系統的格調和質感;
榮耀智慧屏作為鴻蒙的第一次,卻幾乎看不到初體驗的驚喜和浪漫。
我們知道華為這是第一次做系統、也是第一次做電視,但我們也是第一次看到鴻蒙系統;大家都是第一次,這不是我們對它“降低標準”的理由。而且正因為它是華為,我們對它才會有著更高的標準:
也許,榮耀智慧屏作為2019年國產智能電視還能勉強及格;
但若放在LG、三星和松下這個段位卻是有點不夠看的;
尤其它還是鴻蒙的第一次觸屏之作,就更顯平庸了。
當然,考慮到市面上給鴻蒙帶來的輿論壓力,榮耀智慧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趕工和維穩的心態一開始就決定了鴻蒙電視沒那么驚艷;這確實也能接受,只是這樣一來智慧屏2.0、華為電視就必須拿出一點“真功夫”。畢竟,它是鴻蒙啊。既然榮耀智慧屏“差強人意”,那什么樣的智能電視才是我們在萬物互聯時代所需要的?外觀上的變化有跡可循,機械升降、視覺隱形、家居異化和電子魚缸都可以;但內涵上,我們又該如何標新立異?
①
電視總動員
▽
1925年,英國科學家貝爾德發明機械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接收機;同一年,美國人斯福羅金在西屋公司向他的老板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
但直到1958年,我國的第一臺黑白電視才制造成功,并于1973年開始試播彩色電視。當電視機作為“第一臺”電器進入大多數家庭,傳統電視逐漸從蠻荒階段進入成熟期;其所在的電視行業更是作為大眾內容消費的頭號玩家迅速規范化,衍生出電視臺、電視內容商和電視運營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沖擊,傳統電視漸漸露出頹勢,網絡電視嶄露頭角。
特別是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APP生態給用戶打開了一扇觸手可及通往互聯網世界的大門,網絡電視逐漸淪為智能手機的附庸。
眼看著智能手機從大屏變成全屏、像素越來越高、拍照功能越來越大,當它的潛力逐漸耗盡,不少手機廠商又開始轉戰智能電視;而5G萬物互聯則是給它點的一把火。
如果說傳統電視拼的是渠道和資源。
那么網絡電視拼的就是手段和野心。
至于智能電視拼的則是技術和遠見。
傳統電視和互聯網的遇見不算美好,2004年互聯網可以在線播放豆腐塊大小、模糊不清的視頻動搖了它們的固有格局。
但網絡電視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2013年樂視第一代電視X60正式發布,正式開啟了互聯網電視元年。
智能電視的崛起反倒有點趁人之危,2018年小米從轟然倒塌的樂視手中接過指揮棒,踩著無數人的尸骸以性價比獨領風騷。
當然,這幾個時間點并不精確,尤其是網絡電視和智能電視之間的界限更是模糊,但不可否認樂視和小米引領了兩個時代。至于鴻蒙電視現階段“換心”又“換腦”,但它的身體還是蠻誠實的。
②
樂視電視:蒙眼狂奔
▽
經歷了CTR顯示屏和等離子屏之后,液晶屏在互聯網電視誕生前就得到了大規模應用。
傳統電視離我們太遠,但互聯網電視(網絡電視)卻似乎還在昨天。互聯網電視(OTT TV)的概念最早于2009年傳入中國,TCL也早在2012年就聯合騰訊推出一款號稱“智屏iCE SCREEN” 的電視;但真正把互聯網電視推到風口浪尖的還是樂視。曾幾何時,賈躍亭登高一呼一句“蒙眼狂奔”成就了所謂的PPT神話,但夢還未醒,人卻窒息了。2012年,樂視發布“樂視盒子”,以正版高清內容為賣點,開啟內容付費模式。當時的電視市場還是五大傳統電視產商(海信、創維、TCL、夏普、三星)的天下。
2013年,樂視發布“超級電視”系列產品對標三星,甚至喊出了“顛覆”的口號,由此引發了2013年互聯網電視熱潮;愛奇藝、阿里、小米紛紛加入競爭。2014年,超級電視因為廣電嚴控遭遇重挫,電視還在賣,可播控平臺已然邊緣化。2015年,樂視和小米的戰爭從電視蔓延到手機。2016年,樂視手機供應鏈欠款危機爆發,從而引發樂視體系資金鏈斷裂。樂視“崩盤”成為互聯網電視的分水嶺,2017年賈躍亭遠走美國造車、2018年李懷宇出走微鯨、2019年馮鑫被抓入獄;但在此之前,樂視電視一直被認為是樂視體系最優質的的資產,也曾有過短暫的巔峰。2016年9月國內市場每售出5臺電視,就有1臺是樂視超級電視。2018年,樂視電視花了30億改名樂融致新再度出發,2019年5月發布第5代超級電視。然而經過兩年多的波折,樂視電視的市場份額早已被其他廠商瓜分,消費者也喪失了對其的信心;曾經的顛覆者終究還是被自己顛覆了。但樂視電視對于電視行業的貢獻也是板上釘釘的:
1、引領電視這種夕陽產品進入新時代;
2、快速迭代將科技成果引入電視行業;
3、打破電視局限引入互聯網生態運營。
③
小米電視:摸石頭過河
▽
2013年9月,成立僅3年的小米就發布了旗下第一款互聯網電視,比樂視超級電視的開售時間晚了2個月。
由于當時樂視電視因為其做工和品質備受質疑,小米電視的誕生就有不錯的輿論環境。隨后樂視因為版權扳回一局,而這恰恰是小米掣肘的地方;但把手機市場上的成功移植到電視領域,進一步擠壓互聯網電視泡沫的做法還是比較走心的。雖然最初把電視價位拉低的是樂視,但憑借性價比出位的卻是小米。不過打敗樂視電視的卻不是小米電視,樂視想學小米把電視上的成功復制到手機上,卻不顧當時手機市場的白熱化;最后被自家的友軍樂視手機拖垮。經過了一輪又一輪洗牌,傳統電視和互聯網電視巨頭先后淡出視野,樂視、暴風潰敗、微鯨陣痛之后小米終于一家獨大。2019年7月,雷軍宣布小米電視上半年銷量中國第一。
但隨后就有媒體人批評小米電視“一無技術力、二無制造力、三無服務力”,這是中國市場彩電業的悲哀。就像羅永浩說的“太扯了”,小米固然沒有大家口中所謂的“核心科技”,但要說它一無是處就難免偏聽偏信;難道市面上的幾百萬臺小米電視都是大風刮來的?不可否認,小米深諳“互聯網紅利”:底層系統是安卓的,芯片是外采的,MIUI TV的玩法類似于“Apple TV的漢化版”;但它短短幾年就趕超幾十年的彩電業做到了全國第一,并為廣大用戶提供了一個性價比更高的選擇,這難道不是小米電視的價值。雖然一直停留在低端產品打價格戰確實不是時代的進步,但至少它給傳統電視帶來了危機,也給新入局的玩家指了一條明路。而它給整個市場帶來的也遠非一句懶惰與投機就能否決:
1、小米電視為消費者帶來了全面屏、壁畫外觀、屏幕與主機分體式設計;
2、小米電視引入了PatchWall人工智能系統、小愛同學和語音控制遙控器;
3、小米電視正在與優愛騰三大內容平臺合作,力圖為消費者帶來海量內容。
④
榮耀電視:成也鴻蒙、敗也鴻蒙
▽
如果鴻蒙沒有著急發布?
如果榮耀沒有搭載鴻蒙?
如果智慧屏能夠顯示出智慧?可惜,沒有如果。作為下一代操作系統,榮耀智慧屏真的很難讓人滿意。但吐糟歸吐糟,5分鐘3000多臺的首戰成績說明它還是有著可取之處的。說真的,內置鴻蒙OS、搭載鴻鵠818智慧芯片、AI升降攝像頭、支持NFC魔法閃投、控屏等功能這些確實是榮耀智慧屏獨一無二的亮點。
但內置OS沒有肉眼可見的交互區別;鴻鵠818智慧芯片又很難肉眼可見;AI升降攝像頭已經不是新鮮玩意;NFC魔法閃投和控屏不是唯一。
這就很難讓人相信榮耀智慧屏的代際定位,樂視打破了電視的局限性、小米有著更豐富的用戶體驗,榮耀智慧屏有什么?從UI、設計到交互,想必經歷過全面屏和攝像頭戰爭的我們早已經司空見慣。當然,也不是說榮耀智慧屏真就那么不堪;只能說我們對于鴻蒙系統的期望太大了,也就難免失望。若站在華為的角度,榮耀智慧屏至少追平了國產智能電視,多少還能兼容手機上的成熟交互,它給了華為一個很高的起點。而且在戰略上,除開鴻蒙的未來藍圖;華為已然走上了另一條蘋果化路徑:集成自研芯片、操作系統之功力與智能手機之用戶基數,獲取互聯網電視這個成熟市場的確定性紅利。 在局外人來看,榮耀智慧屏作為一個后來者它無法創造太多新奇體驗,這就是它的原罪。不過對于業內人而言,華為進軍電視給它所帶來的的品牌溢價正是目前整個行業所欠缺的,它可以攙扶小米補全中國電視行業的另一條腿,讓更多玩家看到電視行業在品牌和內容上的潛能。
⑤
LG&Samsung&松下
▽
如果我不曾見過天下,我或許也會倍感榮耀。但我見過了人世繁華,驚覺國產電視太過迷戀當下。或許會有人覺得我們對榮耀智慧屏的要求太苛刻了,但你們若看過LG、Samsung和松下關于未來電視的定義,想必就會覺得中國電視真的太保守了。
LG的可升降電視Signature OLED TV R
LG與設計公司 Foster+Partners 合作,在2019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和2019 年米蘭設計周上推出全球第一款可機械升降的電視Signature OLED TV R。
Signature OLED TV R有三種不同的模式:全視圖(全屏)、線視圖(四分之一屏)、零屏幕(隱藏屏);在用戶不需要使用電視機功能的時候,它可以下降成一條窄屏或者下降至完全隱藏,即便是完全“隱藏”起來的狀態,用戶也可以通過 sound bar 播放音頻內容。
三星 Micro-LED 面板
CES 期間,三星展出的 Micro-LED 面板吸收了 OLED 屏幕的自發光特性,同時還能做到盡可能的無邊框設計,這意味著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將屏幕拼接成不同的尺寸。三星曾在 CES 現場組成了一面高達 219 英寸的 The Wall 巨型電視墻。
三星電視 Sero
為了吸引那些 Instagram 和短視頻的重度用戶,Sero 還帶有一個可旋轉支架,所以你既可以橫向使用,也可旋轉 90 度觀看那些豎向視頻。三星Serif 電視系列
2016年,三星聯合法國設計師 Ronan 和 Erwan Bouroullec 推出 Serif 系列電視模糊了家電和家具的界限:設計師把電視從一種電器變成了一件家具,頂部設有一個擱架式的表面,可用于放置遙控器、擺件、花瓶和其他小物件,而背部的織造布板則很好地掩蓋了電線和接口。 松下Vitrine 的電視
2019年米蘭設計周期間,松下與家具品牌 Vitra、設計師 Daniel Rybakken 合作,推出了一款名為 Vitrine 的電視機:采用透明 OLED 屏幕與玻璃結合,將藝術,設計和科技融為一體,不像大多數電視機在關機時變成黑色大塊;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智能玻璃柜。
LG、Samsung、松下的大膽設計,再加上一個被奉為圣經的“索尼屏”,雖然他們在價格上恃才傲物普通人很難接觸;但這不妨礙“有錢人”和“有心人”的鄙視鏈成型,而國產電視一下子就沒了逼格。
我們已經在手機上的屏幕戰爭中贏得了全面勝利,就算是在未來的5G和折疊屏也不輸于人;就真的不能在電視上再上演一次“大逆襲”嗎?尤其是萬物互聯時代,這是我們不能輸的戰爭。
⑥
客廳重新成為家庭的中心
▽
智能手機的發展已經到了天花板這是不爭的事實。就算是蘋果都開始對自己的硬件缺乏自信開始想在內容服務上掘金。國產手機就更不用說了,華米OV牢牢把控市場不斷蠶食其它品牌份額,開始在iOT領域排兵布陣。不可否認,智能穿戴已經被智能手機開發到極致,在沒有新材料、新技術、新突破出來之前,其它穿戴產品也很難取而代之;這就讓智慧家居這個詞再一次煥發生機,而作為家庭的中心智能電視卻還有再開發的潛力。盡管當下的電視機市場持續萎縮,年輕人的時間更是被微博、微信等內容,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和虎牙、斗魚等直播平臺分割;但考慮到年輕人喜新厭舊的個性和內容平臺日漸僵化的處境,越來越多的人對快餐內容免疫,他們正在逃離。而電視就有可能重新翻身成為手機之后下一個互聯網入口,她的長內容、深度交互和沉浸體驗將被賦能。AI技術的發展、5G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更是給了智能電視無窮的想象力,資本不可能視而不見。這樣的態勢下,智能電視就可以把華為、榮耀的路由器、臺燈、體重秤等一眾智能硬件產品,以及錘子的空氣凈化器、努比亞的智能門鎖、360的路由器、攝像頭、智能門鎖等融為一體,統籌智能洗衣機、智能冰箱、智能掃地機器人等成為家庭智能硬件的絕對中心。而未來智能電視將不止于支撐在地面、懸掛于墻體,它將有可能和特殊材料、墻壁融合為一體,甚至是打破墻壁轉角的局限,把整個房子變成一個立體的顯示器。又或者它根本就不需要屏幕載體,可以在空氣中全息顯示。鴻蒙,就是為此準備的。蘋果的七大系統、安卓的Fuchsia也不外如是。當然,說到智能家居就不得不提當下已然病入膏肓的房地產。畢竟,消費者必須先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住所才會去買智能家居,而智能電視作為一個更換頻率較低的電器,它的未來是和房子綁定在一起的。但若房價居高不下,也不是說智能電視就沒有用武之地,以家庭為單位的它還是有可能會在單身公寓、長租公寓和地產公司的智慧社區出現。這樣能夠消費的人群終究有限,想要推動社會進入萬物互聯時代房地產公司就必然需要做出“犧牲”,讓通訊產商進來、又或者是它走出去,必先予之,才能取之。
⑦
智能電視最大的軟肋
▽
考慮到萬物互聯給傳統消費場景帶來的顛覆性,它必然不是通信產商一家的事情。而智能電視固然有可能成為客廳、乃至家庭的中心,通信廠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可以預估的是隨著人工智能、機器賦能和生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總體上人類的出行縱深和體驗將會越發高效。但于個體而言網絡權重必然會進行下一波分裂,普通人的生活空間、工作體驗將會受到進一步壓縮:一是他們沒有更多資本進行更高科技的嘗試、二是這種高科技生長于資本之上也只會變成資本的天賦特權。
而這,也就是只能家居的天花板。雖然這之后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邁入萬物互聯時代,但只要萬物互聯開始就必然會影響到企業、社會和個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一次話語權的爭奪、對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也是社會結構的再一次重組。畢竟未來用戶接觸什么內容,在無孔不入的智能硬件之下都間接由通訊廠商和內容制作商決定,而用戶在潛移默化之下做出的消費決策和社會行為又會受自己看到的內容影響。所以未來有可能分化出硬件和軟件這兩種龐然大物,當然,必要的監管是少不了的。智能硬件這邊,華米OV都已然入局。內容制作這邊優酷、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卻遲遲沒能入戲。不是炒冷飯的綜N代、就是制作低劣的古裝玄幻;雖然小鮮肉的泡沫正在撕裂,但《陳情令》《魔道祖師》這樣的作品真的缺少與Netflix《全裸監督》、Amazon《黑袍糾察隊》的一戰之力;這是意識形態之爭,更是文化底蘊的較量。我們在內容制作上的短板必然會給智能電視的普及拖后腿。沒有好的內容支撐,再好的硬件也獨木難支。在硬件上好不容易找回一點存在感,難道還要在內容上徹底失去話語權?
曾經的電視有多火,萬人空巷。現在的電視就有多冷,孤芳自賞。互聯網來了之后電視行業每況愈下,被電腦拿去了好奇心,被手機拿去了注意力,就連平板也能踹它一腳。如今,互聯網已經成了人們所說的“基礎設施”,甚至有了和能源、交通行業一樣的戰略意義;當手機的潛力被消耗殆盡,資本這才注意到智能電視還可以繼續耕耘。
在傳統電視時代,電視更多的是一個大宗家電,笨重、難以使用、開機率越來越低。
在互聯網電視時代,基于安卓系統,互聯網的海量內容以及友好的UI界面,電視逐漸由一個生命周期長達五到八年的大宗家電,變成一個生命周期可能只有兩三年的電子快消品。
而在智能電視時代,它已經不滿足于做一個電子快消品,它要總覽家庭智能設備成為客廳乃至家庭絕對的中心。
它的前方固然是星辰大海,但我們也有必要認清現在的萬物互聯市場還是一片灘涂。我們來了,我們看見了,但我們還需要征服。
PS:
頭圖來自于behance作者@Ferdi Rizkiyanto
部分素材來自于@知乎 @虎嗅
— END —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