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坊間被傳神乎其神的“大數據”其實還只是個戰五渣的娃娃
No.1
大數據當紅炸子雞的輿論地位
是企業主們的合謀炒作
從2008年起,在幾個手握“數據”的商業大鱷的齊力助推下,“大數據”概念橫空出世
在隨后的十幾年里,各家企業紛紛揭竿而起,不甘人后,紛紛爭奪“大數據”的擁有權及使用權
儼然一派“大數據”是可以解決一切商業命題的終極法寶
一時之間,無數據不營銷,沒有大數據的企業終將被時代淘汰之論,喧囂塵上
廣大吃瓜群眾,對各家企業拋出的重重“新概念”不明覺厲,“雖然我不知道你說的是個啥,但是感覺好牛逼的樣子”,于是乎一知半解,以訛傳訛,就這樣把大數據從一個“馬冬梅”最后傳成了無所不能的“孫紅雷”
婷姐在周圍粉絲圈子里做了一個不是特別定性也不是特別定量的小調查
發現目前大家對于大數據在營銷方面的應用呢,主要存在以下幾點誤區:
無所不知
比你親爹還了解你
2012年2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Charles Duhigg撰寫的一篇題為《這些公司是如何知道您的秘密的》(How Companies Learn Your Secrets)的報道[1]。文中介紹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位男性顧客怒氣沖沖地來到一家折扣連鎖店Target(中文常譯作“塔吉特”,為僅次于沃爾瑪的全美第二大零售商),向經理投訴,因為該店竟然給他還在讀高中的的女兒,郵寄嬰兒服裝和孕婦服裝的優惠券。
但隨后,這位父親與女兒進一步溝通發現,自己女兒真的已經懷孕了。于是致電Target道歉,說他誤解商店了,女兒的預產期是8月份。
無處不在
監視你的一舉一動
朋友之間發微信提到想買的東西
轉頭打開淘寶就在首頁看到相關產品推薦
睡覺前腦子里想到的事情
第二天打開百度就在首頁信息流中看見相關內容
在寢室在家里隨口說的一句話
購物車的下方猜你喜歡就全都是相關關鍵詞
輸入法、麥克風、攝像頭,GPS定位……
一切的一切都在窺視著個人隱私,為了想把大家辛辛苦苦掙來的銀子挪進自己的口袋
大家掙得越來越多,卻越來越窮,紛紛懷疑起來,這賺差價的中間商,可能就是大數據本據吧
無所不能
解決一切商業難題
柔性產業鏈
市場反向牽引生產,真正制造出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商品,提高生產制造效率
新零售
大數據指引選址、選貨、陳列、體驗、物流,打通線上線下,提高銷售運營利潤
區塊鏈
依托大數據構建信任體系,數字化貨幣交易打通全平臺,開放式供、制、銷,徹底告別“人情社會”
等等以上基于大數據的應用,又衍生出各種各樣“玄乎其玄”的概念,反正不管是專家還是企業,就像是“KOC”“私域流量”不整點新名詞兒出來,怎么博眼球博關注呢。而傳播者的心態更是,不拽點別人聽不懂的“概念”出來夸夸其談,怎么顯示我比身邊的“普通俗人”更牛B呢
No.2
不是所有的企業
都有能力做大數據營銷
數據得大到啥程度才算大數據?
大數據(big data)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簡單來說,就是大量、多樣、高速、有價值的數據。目前行業內普遍認同的觀點:十萬條以上的數據可以稱為大數據。
所有,以后請數據量少于“十萬”的小企業主,就先別湊這個熱鬧了
至于采用不道德的手段花錢買來或者爬蟲爬來的數據,姑且另說,反正這個游戲,你充錢或者是買外掛,還是能換來入場券的
有了大數據,就能做大數據營銷么?
對不起,真正值錢的并不是數據,是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
婷姐在這里就敢這么說,中國80%以上的企業,都不具備CRM系統
你一年賣出100w單,沒有CRM(客戶關系管理),對不起,所有的用戶數據,也都沒到你手里,跟你沒啥關系
你全國1000家店,不管每個店分銷出去多少,你的用戶到底啥樣,男的女的,多大歲數,什么學歷,在哪工作,掙多少錢,有沒有車,有沒有房,什么星座,什么血型興趣愛好,為啥買又為啥不買,又為啥把這個和另一個一起買,你還是一無所知
But光有CRM系統,只是完成了數據搜集的第一步
(不過這個“數據源”是肯定要有的,沒有初始的數據體量,你分析個毛啊,連1都沒有的,后面再多“0”都沒卵用)
對不起,真正值錢的并不是數據,是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
婷姐在這里就敢這么說,中國80%以上的企業,都不具備CRM系統
你一年賣出100w單,沒有CRM(客戶關系管理),對不起,所有的用戶數據,也都沒到你手里,跟你沒啥關系
你全國1000家店,不管每個渠道分銷出去多少,你的用戶到底啥樣,男的女的,多大歲數,什么學歷,在哪工作,掙多少錢,有沒有車,有沒有房,什么星座,什么血型興趣愛好,為啥買又為啥不買,又為啥把這個和另一個一起買,你還是一無所知
But光有CRM系統,只是完成了數據搜集的第一步而已
(不過這個“數據源”是肯定要有的,沒有初始的數據體量,你分析個毛啊,連1都沒有的,后面再多“0”都沒卵用)
真正想把“大數據”這個小婊砸玩轉,讓她乖乖在營銷上發揮最大的價值,除了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你還需要“神經網絡”、“機器學習”“核心算法”……
No.3
目前大數據在營銷領域的
應用實例還很粗淺
各種APP的“個性化”智障推薦
購買過的商鋪會在雙十一等購物節的時候主動發來優惠券;
淘寶會在你搜索了三五個商品之后推薦一頁相關的產品;
百度會記錄你的搜索歷史在各種頁面的犄角旮旯里載入相關廣告;
抖音會根據你點過贊的反復瀏覽的視頻風格推薦類似的;
攜程會在你查詢機票信息之后推送相關航班的優惠短信;
網易云的日推比你自己還要了解你自己等等
……
這些都是基于“用戶畫像”+“瀏覽行為”兩項數據分析,對用戶打開、點擊、瀏覽、停留、退出等等行為反饋的淺層數據分析和挖掘
目前囿于技術發展水平限制,推薦內容并不是很精準,消費者普遍認為推薦的內容單一且并沒有價值
打個比方,我在電商平臺加購物車了一瓶7塊錢的西瓜霜噴劑后,你給我推薦一堆各種品牌的口腔噴劑,或者這個品牌的其他各種產品,還不如樓下藥店的收銀員主動推薦170瓶的維生素C,更了解我“口腔潰瘍”的需求。
購買過的商鋪會在雙十一等購物節的時候主動發來優惠券;
淘寶會在你搜索了三五個商品之后推薦一頁相關的產品;
百度會記錄你的搜索歷史在各種頁面的犄角旮旯里載入相關廣告;
抖音會根據你點過贊的反復瀏覽的視頻風格推薦類似的;
攜程會在你查詢機票信息之后推送相關航班的優惠短信;
網易云的日推比你自己還要了解你自己等等
……
這些都是基于“用戶畫像”+“瀏覽行為”兩項數據分析,對用戶打開、點擊、瀏覽、停留、退出等等行為反饋的淺層數據分析和挖掘
目前囿于技術發展水平限制,推薦內容并不是很精準,消費者普遍認為推薦的內容單一且并沒有價值
打個比方,我在電商平臺加購物車了一瓶7塊錢的西瓜霜噴劑后,你給我推薦一堆其他品牌的口腔噴劑,或者這個品牌的 潤唇膏痔瘡膏,還不如樓下藥店的收銀員主動推薦170瓶的維生素C,更了解我“口腔潰瘍”的需求
而且這種粗暴的推薦從廣大人民群眾的體驗上面來看,不是很友好
反復強化同一種內容或產品,導致剝奪了消費者獲取其他信息的權利
這種體驗就如同屈臣氏惱人的店員,不停地追問你需不需要這個,這個不行的話換另一個推薦。反正不管你需要啥,我只想推薦我想賣給你的商品。
不過如果將來的某一天,當我買完一袋某品牌的姨媽巾,電商平臺不再給我推薦別的牌子的姨媽巾,或者這個牌子的手帕紙,而是給我推薦點巧克力、紅糖、暖寶寶,我應該還是會很開心的
我想消費者需要的不是“個性化推薦”而是“人性化推薦”吧
比起“人工智障”個性化推薦,現階段來講,這部分的營銷價值,還沒有熱搜關鍵詞來的點擊轉化更大,這一點我相信各位互聯網公司的產品技術大佬看看后臺的數據,應該深有體會
但是從商家和自媒體的角度上來看,基于大數據的算法推薦機制,確實為他們增加了精準觸達目標消費者的機會。不過在不遠的將來,技術的優化迭代和升級,對用戶需求的把握也必然會越來越精準,在這個領域大數據營銷的未來還是相當可期的
阿里媽媽的設計大師和文案大師
一個是號稱1秒能做8000張Banner的設計大神
——鹿班
另一個是1秒鐘2萬條廣告詞寫到你滿意為止的智能文案大神
這兩個技術當時發布的時候,曾轟動廣告圈,對文案和設計的從業者打擊不小,“人工智能正在搶人類的飯碗“,“這個世界正在偷偷拋棄你”……一時之間哀鴻遍野,設計師和文案小編紛紛焦慮的想另謀出路
目前這兩位大神的能力還僅僅停留在應付淘寶平臺上面的商家,依托淘寶海量的商品圖、背景素材圖、文案積累,計算什么樣的“商品+素材+文案”的組合點擊和銷售轉化更好,可以產出一些簡單的底色+商品搭配的無限豐富的構圖模板,和在限定品類下機械化產出一些不同風格的文案
(我是一個殺手,沒的感情,也沒得錢)……
不過,混日子的美工和無腦的文字編輯可能真的離失業不遠了
盒馬鮮生和小米之家為代表的新零售
盒馬鮮生充分利用阿里背后的大數據資源優勢,分析什么樣的居民聚集區,消費能力與消費需求最適合選址開店,線上走量好的商品,放到線下門店去,線下買的不好的轉回線上,避免了商品的囤積,提高了周轉速率。
還會計算消費者購物動線,決定什么地方放賣得好的商品,什么商品和什么商品擺在一起,極大的提高了門店的坪效
小米之家也是同樣,根據線上小米商城、小米有品的重重數據計算,將線上最為走俏的商品放置在線下門店,根據消費需求走量來制定供給生產,就避免了盲目生產制造嘛,也是很好的應用了。
當然雷老板還有更大的生態布局,利用小米的智能終端覆蓋消費者從早到晚1天24的生活軌跡,早上8點上班路上,你從哪里到哪里,你在用小米手機上瀏覽什么,下午7點你在健身房帶著小米手環,晚上回家你打開小米電視……所有的數據都掌握在雷老板手里,利用這些數據去精準營銷,利用這些流量來變現……所以雷老板一直說小米不靠硬件掙錢,小米是家互聯網公司,沒毛病
以科大訊飛為首的語音OS交互系統
我們生活中已經普及了很多語音交互類終端,比如手機的語音助理(Siri)、智能電視、智能音箱(小愛同學、天貓精靈)、車載智能語音助理等等,都是必須要獲取麥克風權限并且實時聯網,無時無刻對我們的生活進行監聽,后臺會通過搜集大量的日常會話數據對產品的交互功能進行改進,顯得不那么沙雕。
目前雖然都是以被動喚醒式交互為主要的應用,隨著圖像識別和人臉識別的技術越來越發達,將來也很快會實現通過面部微表情識別,實現主動交互,比如說識別到你神情比較愉悅,給你推薦點DJ嗨曲,識別到你情緒沮喪,主動給你講個笑話,識別到你面容比較倦怠,提醒你去休息,給你導航回家或者附近的停車場之類的,現在有一些車企也陸續這方面的發力了
將來如果把你的情緒和你的行為反饋作以關聯,應用面就更廣了,知道你高興地時候愛買啥,不高興的時候買啥,反正,推薦讓你買就完了
而科大訊飛“人工智能電話客服”解決方案,用于接聽電話的應答接待的實例,婷姐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實例,現在海底撈啊,西貝莜面村啊都已經用上了,很多酒店類的應該也會在不就的將來普遍應用上。前臺服務員也不用守著個電話了,有預訂的咨詢的,“人工智能電話客戶”都可以搞定
但是訊飛把這個功能用2w塊錢可以打100000個地產、保險、貸款啥電話銷售解決方案,婷姐覺得這個商業化給消費者帶來的騷擾,就確實有點不地道了
你罵TA,TA不會生氣,被拒絕,TA不會沮喪,一分一秒也不停歇的打電話也不會疲累,更可怕的不管你說一百遍你不需要,只要你不掛斷TA還是在那邊跟你BB叨……
客觀的講,大數據在商業營銷上的價值目前還沒有被釋放的特別完全,整體上表現得比較的“看起來不太聰明的亞子”。
所以,還是我大唐朝的徐賓老師獨創的【大案牘術】和相關算法看上去更牛逼一點
《長安十二時辰》
真正讓婷姐感到瑟瑟發抖的,是去年被報道出來的人工智能辯論機器人(感興趣的朋友請自行百度),其理論知識數據儲備之龐大,運算調取速度之敏捷,邏輯設定之嚴謹非Bug絕不出錯,以及最可怕的——只要不斷電就可以無休止的自我學習優化成長,以人類大腦的記憶存儲量以及反映速度,完全被按在地上摩擦
放眼展望,不遠的將來(也可能有很多公司已經在暗戳戳的發力了),商業創意、營銷方法也可以依托固定邏輯程式,以海量案例數據為基礎,用人工智能算法完成無限的產出,隨著5G時代的道理,可以用無限飛快速度的計算出最合適和最有效果的營銷方法,最新奇的前人從未嘗試過的創意組合,可能到那時候,婷姐會議室里BrainStroming憋Idea的這幫小伙伴們,也該失業了
懶惰,促進了技術的進步
技術的進步,卻使懶惰的人面臨失業
需要更加勤奮的工作起來才行
這其中的蝴蝶效應,也是挺值得玩味的
三五年前,婷姐就已經說過
高速收費員、銀行柜員、電話客服……
機械化的工種很快就會被這些“非人類”的技術所取代
雖然具備“創造性”、“藝術性”的會被淘汰的慢一點
但是這個時代已經沒有穩定的鐵飯碗了
技術發展的車輪只會越轉越快,沒有停下來留給你喘息的時間
作為90后這一代
看著BB機、大哥大、黑白屏機、翻蓋機……
一直變成各種各樣的智能手機
看著錄音機變成隨身聽、復讀機、MP3、MP4、VCD、DVD……
一直變成現在的PAD以及各種智能設備
你永遠不知道,被淘汰的那一天
什么時候會到來
在那一天到來之前
我們能做的
也許就只有研究明白TA運轉的原理
讓TA們為我們所用
我們也許跑不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就像熊來了,我們也不用跑過熊
跑過身邊的那個人
活下來的機會就更大一些,不是么
起碼,我們可以比大部分人
跑的稍微快一點
參考文獻
[1] Charles Duhigg. How Companies Learn Your Secrets.
[2]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R],2011
原創不易,謝絕轉載
圖源網絡,侵權刪
快到碗里來
!
——————————————————————————
文章來源:
微信訂閱號:非人類營銷基地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