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11年了,這里是否有你的精神角落?
2005年3月 豆瓣誕生,當時被稱為“豆瓣評論”,有讀書和小組。
2005年5月 豆瓣有電影了,同月,豆瓣猜誕生。
2005年7月 豆瓣有音樂了。至此,早期豆瓣成形。
2006年6月 豆瓣獲得第一輪融資,開始公司化運營。
2008年1月 豆瓣同城上線。
2010年2月 豆瓣FM移動應用上線,這是豆瓣第一款移動產品。
2010年3月 豆瓣拆分為社區、讀書、電影、音樂。
2012年5月 豆瓣電影可以在線選座購票了。
2012年10月 豆瓣閱讀移動應用上線。
2013年5月 社區電商產品——東西,上線內測。
2014年8月 豆瓣App Android、App iOS版本先后上線。
2015年11月 豆瓣App3.0版本上線。
很難想象吧,在朝生暮死的互聯網江湖,豆瓣不知不覺已經活過快11個年頭了。
對于很多資深用戶來說,豆瓣曾幫他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在這里認識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看了不少好電影,觀了不少好展覽,甚至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對這些人而言,豆瓣是個極其珍貴的角落。
豆瓣是一個注重質量的地方,業界稱它為“慢公司”。也因其獨一無二的氣質和用戶群體,豆瓣一直缺乏競爭者,可以自顧自地“慢慢”成長。
然而,到了講究快速迭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豆瓣的“慢”卻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PC端已經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碎片化場景”也成了“慢豆瓣”的天敵。老用戶們開始降低了使用豆瓣的頻率,而新用戶則選擇在微博、微信、陌陌這些新的社交產品上,花費大量的時間。
隨后在探索商業化與適應移動互聯網的路上,豆瓣也是如履薄冰,一路遭到不少質疑與吐槽。比如2013年前后,豆瓣不斷拆解用戶的興趣種類,一共推出了 10 個移動 App,但從用戶量上看一個也不突出,因為用戶不可能在不同的APP之間來回切換,在眾多的選擇面前,我們的內心是崩潰的。。。
2014年8月,豆瓣App姍姍來遲。雖然先后上線的1.0、2.0、3.0版本都在不斷遭吐槽,但畢竟有了一個新的開始。創始人阿北在Blog里也提到:“這個App發布的同時,豆瓣團隊在多方向探索幾年之后,也重新回到集中、專注、快速的工作方式中,很多更大的想法在等著實踐。”
繼2015年11月,豆瓣App3.0版本上線之后,今年年初,豆瓣開始了一輪少見的品牌推廣攻勢——和W合作上線5個有意思的豆瓣小游戲,主題為#我的精神角落#,首創解謎式章節H5。共5章,目前只上線了前兩章:《看過與想過》和《為聽者鳴》,也是視覺和聽覺。
豆瓣H5小游戲
豆瓣App3.0上線之后,阿北曾對媒體說:之前對豆瓣最最粗獷的理解是讀書、電影、音樂、小組,這個理解在整個大的用戶心里面已經停留挺多年,我們想改變這個定義,豆瓣所涉及的范疇是完整的個人興趣。
這次豆瓣和W基于H5的合作,一方面是作為新版本App的推廣,另一方面,將會完整的釋義豆瓣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所涉及的內容范疇,以及對品牌的深度詮釋。希望不管是老用戶還是新用戶,都能在這里找回,或找到一個不一樣的精神角落。
本文來自:公眾號“一品內容官”(只做最走心的營銷內容) 微信號:content-officer
原文鏈接:豆瓣11年了,這里是否有你的精神角落?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