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因社交網(wǎng)站而患上抑郁癥的真實故事
來源:Medium
編譯:TECH2IPO/創(chuàng)見 陳錚
原標題: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使用社交網(wǎng)絡為何會誘發(fā)心理疾病?
我第一次從手機里刪除 Facebook App 是在 2014 年的 10 月份,這并不是一個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的結果。這種感覺好似刪除了一個不再愛你的人的電話號碼:你之所以要刪掉他的號碼就是為了阻止自己瀕臨失控的動物本能去進一步傷害自己。
就在那一年的 10 月,已經(jīng)折磨了我超過 10 年的抑郁達到了頂峰。當我認識到自己的抑郁癥狀已經(jīng)失控時,我迅速地停止了所有的工作項目,尋求身邊好友的關懷,并且躲在安靜的家中尋求安全感。我試著靠讀書來緩解癥狀,但是并不管用;我還嘗試著看了許多部電影,但是我的注意力連一分鐘都無法集中。我的注意力十分渙散,根本沒有辦法集中精神,就像是一個打了敗仗垂頭喪氣的士兵。當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一天下來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緊緊抓住手機,在 Facebook、Instagram 以及 Twitter 之間來回切換。我并不會在這些社交媒體上更新內(nèi)容,因為我的大腦已經(jīng)無法思考任何事情,我只是想要靠它們消磨時間、緩解焦慮。然而在一次次按下 Home 鍵與下拉刷新頁面之后,我的抑郁情況卻的變得更糟。
每一波抑郁襲來,都比之前要更加讓人感到絕望。當抑郁的大浪拍過來時,我什么都不能做,只能等待它們退回到安全的水位。在社交媒體應用中不停地下拉刷新頁面,這種感覺好似我之前服用過的一種抗抑郁藥物:它會使得心跳加快,隨之而來的是放松與安慰,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慘兮兮的病人。但是這種輕松的感覺很快就會消失,緊接著緊張與空虛的感覺又會殺一個回馬槍,就好比退潮后岸邊只剩下孤零零的石塊。無論我多么拼命想要留住那種放松的感覺,它們就像潮水一樣從我指尖流走,每一次這種輕松感消失之后就會將我推入更加絕望的深淵。為了能夠喚回這種放松愉悅的感覺,我只能不停地刷新各類社交應用以求滿足。
這是一種令人惡心的惡性循環(huán),我必須要跳出這個怪圈。沒有人能夠幫得了我,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向別人解釋。當眼前的霧氣散開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更糟糕。我掙扎著、耗費了所剩無多的全部能量,做出了一個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決定:刪除 Facebook App,接著又刪掉了 Instagram 與 twitter。我關掉了手機中所有的應用提醒,因為實在是太多太煩了。除了來自好友與家人的短信和電話,在刪掉社交網(wǎng)站與關閉應用提醒后,我的手機長時間都能保持安靜。我的整個世界仿佛變小了,更可控且更有安全感,這讓我整個人的狀態(tài)都好多了。過了幾個星期寧靜的日子之后,沒有多加考慮,我又重新回到了社交媒體的世界里。
如果不是 2015 年春天我的抑郁癥狀再次報復性地反撲,本來這個故事可能就已經(jīng)要結束了。再一次抑郁的襲來讓我重新回到了那個可怕的、恐怖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我再次想到了應該要停用社交網(wǎng)站,但是這一次我想弄清楚社交網(wǎng)站與抑郁癥的關系,畢竟社交應用對于我來說就像是溺水者手中的一根救命稻草,并不想要輕易將其放棄。
一、社交媒體對抑郁癥有何影響?
從身邊人的反饋中我發(fā)現(xiàn)其實并不僅僅只有我一個人受到了社交網(wǎng)站的困擾。曾經(jīng)被抑郁癥狀折磨過的朋友和熟人們和我有著相同的故事:在抑郁發(fā)作期間,社交媒體就是禁區(qū)。有些人選擇了暫時告別社交媒體,另一些人則是直接刪掉了賬戶,其中一個朋友是被自己的醫(yī)生勸說不要再使用 Facebook。沒有人對于這個情況給出更多解釋,大部分人認為這只是圍繞著抑郁癥的又一個難以解釋的謎團。畢竟抑郁癥是一個還沒有被充分了解的奇怪疾病,我們知道的僅僅是它的一些常見癥狀和一般意義上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1.抑郁癥的常見癥狀
抑郁癥會讓你整個人無精打采,不能集中精神,不能正常地與人交往,也無法應對壓力。你可能會飽受頭痛、背痛、失眠的困擾,一會兒食欲高漲,一會兒看到食物就作嘔。在大部分時間里,你并不會感到悲痛欲絕,但是整個人渾渾噩噩。你感受不到事物的變化,也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情緒,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喪家犬,你還不能從這種情緒中逃離。
2.抑郁癥的一般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根據(jù)德國政府部門做出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在德國約有 16-20% 的人曾經(jīng)在生活的某個時期中遭受過抑郁的困擾。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在 2012 年發(fā)布了一份數(shù)據(jù),其中估計在美國約有 1600 萬成年人(占美國成年人口的 6.9%)在過去的一年中曾經(jīng)遭遇過至少一次嚴重的抑郁情緒發(fā)作。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在全球有 3.5 億人飽受抑郁的困擾,到 2020 年抑郁癥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疾病。
這只是關于抑郁癥的部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過 3.5 億人這個數(shù)字值得注意,F(xiàn)acebook 在全球有 12 億用戶,可想而知其中有多少用戶正在經(jīng)受抑郁癥的侵襲。
現(xiàn)在還沒有科學研究來解釋抑郁癥與社交媒體使用之間的關系,至少我還沒有找到任何可用的論據(jù)。針對社交媒體是否能引發(fā)抑郁癥已經(jīng)有不少研究,只不過證據(jù)略顯無力:只要有一篇聲稱社交媒體對抑郁癥有害的研究,就一定能找到另一篇說社交媒體無害的研究。(2015 年 2 月密蘇里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想要終結這種爭論,它給出的說法是社交媒體是否會誘發(fā)抑郁全得看如何被使用。如果你盯著熟人朋友的日常生活并且將其與自己的生活作比較,抑郁就會隨之而來。如果你將社交媒體用來關注朋友與家人的動向,就會感到快樂。這種結論不禁讓我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這些研究人員真的使用過 Facebook 嗎?)
現(xiàn)在可能還找不到有哪些研究是針對社交媒體能否對已經(jīng)患有抑郁癥的人產(chǎn)生影響,因為對于專家們來說這個結論簡直太過明顯,都不值得拿出來特別針對其進行研究?!高@種情況我經(jīng)常遇到,」當我問道是否其他的抑郁癥患者也無法使用社交媒體時,我的心理醫(yī)生非常實事求是地做出了回答,「還有一個患者最近剛剛把自己的手機給砸爛了。」根據(jù)我的心理醫(yī)生的解釋,這是因為持續(xù)地使用社交媒體會給人造成心理壓力。「當你自己飽受抑郁的困擾時,你自然不想總是看到別人如何精彩地生活。」
為了尋求更進一步的解釋,我順著我的心理醫(yī)生找到了 Isabella Heuser 教授,她是我所就診的精神健康與心理疾病診所的主任。她再一次證實了我的心理醫(yī)生所言非虛,抑郁癥患者就是不應該使用社交媒體。(Heuser 教授曾經(jīng)接觸過的抑郁癥患者幾乎都遠離了社交媒體,她表示有些患者會在失眠的夜晚忍不住去刷一刷 Facebook,但是他們不會也不能夠在這些社交平臺上談論自己的抑郁癥狀,也不能從社交媒體上獲得任何積極的體驗。)
我對 Heuser 教授描述了自己對于社交媒體使用的觀察。比如說我已經(jīng)無法正常使用社交媒體了,我曾經(jīng)習慣于把生活的點滴都更新在 twitter 與 Instagram 上面,這在現(xiàn)在簡直是無法想象。僅僅是想到要使用社交媒體,都會讓我焦慮的咬緊牙關。于此同時,我現(xiàn)在會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生活與他人進行比較,這也是過去所沒有的現(xiàn)象。我非常渴望刷新社交媒體帶來的那種即時滿足,同時它也給我?guī)砹司薮蟮膫?,讓我更加感覺空虛,注意力無法集中。
「你的這些問題在心理學上都能夠得到解釋,」Heuser 教授聽完之后如是說:
「通過日復一日的使用,你的大腦已經(jīng)習慣了要在每一個早上登錄社交媒體查看新信息,這會帶來愉悅的感覺。通過社交媒體你暫時逃避了現(xiàn)實世界,為自己營造出一個看似積極的世界。這時候多巴胺在發(fā)生作用,讓你對于使用社交媒體產(chǎn)生期待,因此才會不停地想要體驗。然而在經(jīng)歷了這些積極的感覺過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再對它們做出響應。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抑郁癥癥狀。你不再能夠感受到歡愉,也不想與其他人產(chǎn)生聯(lián)系。但是由于你的大腦還記得它曾經(jīng)從社交媒體使用中體會到的愉快感受,所以依然會讓你去使用社交媒體,這時候你就會愈發(fā)的感覺空虛,這種下意識地體驗只會帶來痛苦。」
二、社交媒體中的自戀狂
根據(jù) Heuser 教授的解釋,事實上我們很難抗拒多巴胺的誘惑。多巴胺能讓人感覺充滿能量,而抑郁癥恰恰就是讓人感覺無精打采。從醫(yī)學上解釋我的情況似乎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到底為什么我會突然就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感覺呢?我向 Heuser 教授舉出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在我第二次因為抑郁而崩潰不久之前,一位藝術家朋友邀請我參與一個視頻分享項目,回顧自己線上與線下的生活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為此我重新回顧了一下自己的 Facebook。但是當我看到了之前在 Facebook 上的生活狀態(tài)時,內(nèi)心卻感到非常嫉妒。我曾經(jīng)在伊斯坦布爾、東京與紐約發(fā)稿,我的冒險足跡踏遍約旦河西岸與波羅的海,我為雜志寫過、編輯過許多精彩的故事,我對時事曾經(jīng)發(fā)表過充滿智慧的評論,我還會為曾經(jīng)見過的或者素不相識的人們點贊、評論。Facebook 上關于我過去的一切痕跡都是不可被抹煞的明證,它們證明我曾經(jīng)是一個成功的、快樂的、被大家所歡迎的人。過去的種種精彩人生讓我陷入了一種對于自己的憐憫中,這讓我感覺必須要從中脫離。
Heuser 教授想了一下,回答了我的疑問:「這只是社交媒體對你間接產(chǎn)生的影響。患有抑郁癥的人都非常容易在心里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失敗者。然而我們生活在一種高度亢奮的交流環(huán)境中,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并不是真正的在交流溝通,更多的只是自戀。在社交媒體上似乎每一個人都在「分享」一些東西,但人們并不是真的想要分享,他只是希望拿出一些讓盡可能多的人看過之后能點贊的東西。這種偽裝成分享的行為不過是想要滿足我們心中的自戀。在社交媒體的世界里非常嘈雜,每個人都在自說自話,大家都想要拿出一些讓人贊嘆的東西,可是我們并未真正的彼此交談?!?/p>
我寫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將批評的矛頭指向社交媒體或者當代文化,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不會成為一個害怕新技術的勒德分子。然而在使用了社交媒體近十年以來,我第一次真正去了解它的本質(zhì),鼓起勇氣去挖掘社交媒體使用過程中真實的一面——我終于認識到了這么多年來我在社交媒體上都是在自娛自樂。我想起了心理分析創(chuàng)始人榮格的一句話:「孤獨并非來自于無人相伴,孤獨源于無法與人述說那些對于自己很重要的事情。」 對于一個健康人而言,一些虛情假意的應酬對白最糟糕也不過是令人乏味,但是對于那些遭遇抑郁癥困擾的人,社交媒體的膚淺可能會直接傷害到他們。
三、社交媒體如何讓人異化?
媒介技術專家 Deanna Zandt 在 2015 年 6 月的一個論壇上曾經(jīng)提到過自己的真實案例。她向在場的觀眾展示了從自己的社交媒體上摘錄的照片,在所有的照片中她都保持微笑。然而據(jù)她本人透露,那段時間恰恰是她的抑郁癥最嚴重到影響生活的時期?!肝易约河H手創(chuàng)造了這種認知失調(diào),我的實際生活狀況與我認為自己應該公開與別人分享的狀況完全不同,這使得我的抑郁情況更加糟糕?!?/p>
Zandt 對于數(shù)字文化的批判聚焦于人們越來越多地將真實的情緒掩蓋,在公共的平臺上呈現(xiàn)出與實際的感受完全不一樣的狀態(tài)。「在社交媒體的這一切偽裝會讓我們走向一條異化的危險道路。這種危險并不僅僅來自于人們彼此的虛情假意,還來自于我們的自欺欺人。我們不斷擁抱技術,結果就是集體性地認知失調(diào)與抑郁?!乖?Zandt 看來,技術不應該用來為「很容易被正面反饋所強化訓練的愚蠢人類」提供一種自欺欺人的工具,技術應該能夠讓人坦陳生活中的混亂。Zandt 也不知道一種能夠讓人真實交流的社交媒體應該是何種模樣,但是她的需求是相當明確的:數(shù)字文化理應允許人們展示真實的狀態(tài)、人際關系與脆弱,換句話說,它應該讓人放下偽裝,體現(xiàn)出親密性。
我并不是媒介技術專家,我關于抑郁癥與社交媒體的研究并不是為了改變別人的生活,我只想要實現(xiàn)自我救贖??赡芪宜捎玫氖侄温燥@簡單粗暴:無情地將社交網(wǎng)站中那些虛假的親密關系與膚淺的人際交往統(tǒng)統(tǒng)拋掉,只專注于能為我?guī)砩僭S力量的真正的朋友與家人。學著將自己微弱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學著在沒有 twitter 粉絲的點贊與評論中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四、從社交媒體中自我救贖
如今我已經(jīng)戒斷社交媒體 7 個月了,除此之外,我還刪除了所有雖然不是社交 App 但是卻能夠觸發(fā)多巴胺讓人逃避現(xiàn)實的應用,比如說購物 App 與游戲。當我想要從抑郁的情緒中解脫時,我會選擇讀一本小說,如果我還是不能夠集中注意力,就會去外面走一走。我經(jīng)常不帶手機就出門了,盡量讓自己不要處于多線程狀態(tài)中,甚至在工作的時候連音樂都不聽了。這一切改變讓我感覺好多了,有時候我希望自己能夠足夠強大到徹底刪除 Facebook 賬戶,在我看來這是最危險的一種社交媒體了。不過我還沒夠膽這么做,我只是繼續(xù)使用了網(wǎng)址攔截器,將自己每日使用 Facebook 的這種近乎于嗑藥的體驗限制在 10 分鐘之內(nèi),令人欣慰的是現(xiàn)在 Facebook 已經(jīng)推出了單獨的即時通訊 app 了。
對我而言寫下這篇文章并不容易,將其發(fā)表更需要勇氣。在幾個月來我都縮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寫下自己的抑郁癥遭遇也并不符合我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塑造出來的專業(yè)形象。雖然我很擔心暴露自己,但是仍然認為抑郁癥應該被更加公開的討論,而不是每一次被人談起抑郁癥都覺得荒謬可笑。最終,我將會和別人一樣找到一種應對社交媒體的方法,就像我曾經(jīng)學會如何控制不要接觸那些唾手可得的甜食一樣:這都要依靠清晰的自我認識與意志力。也許我不會完全逃離 Facebook 與 twitter,就像我也沒有完全擺脫甜點,但是至少我會意識到接觸它們所面臨的風險——它們會讓人有患上糖尿病或者是抑郁癥的傾向。
轉(zhuǎn)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zhuǎn)載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zhuǎn)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zhuǎn)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