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解讀李叫獸“文案解凍三部曲”:蘇東坡原來是豬肉營銷好手!
來源: 廣告girl(微信號:guanggaogirl)原標題《營銷專題 | 李叫獸和蘇東坡聯手,于是誕生了著名的紅燒肉》
數英網 DIGITALING 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你一定知道,你最愛吃的紅繞肉,也叫“東坡肉”。
東坡肉發明在徐州。
《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
然而卻揚名在黃州。
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之后被貶到湖北黃州。不光官降了好多級,俸祿也大幅減少,生活十分拮據。但這并沒有打倒有文化愛生活的蘇軾,他給自己取了“東坡居士”這個別號。愛好:游山玩水、寫詩作賦、吃豬肉。“東坡肉”也因此得名,被推崇到后世依然生生不息,從此二師兄和蘇大學士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日子。
好吧,事實上蘇東坡想和二師兄在一起的這個過程非常曲折,他不得不聯合了大名鼎鼎的李叫獸,用“解凍三部曲”,才辛辛苦苦把豬肉重新推到風口浪尖上。
我們先來一份嚴謹的案例分析——當時豬肉備受排擠,主要有兩大方面原因:
1、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自西晉滅亡以后,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經過300多年的戰亂先一統于隋,又一統于唐。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雖然是漢人,但早已嚴重胡化。皇族如此,吃得起肉的貴族、官僚們也是如此。胡人自然更愛吃羊肉,正是在蘇軾出生前的數百年間,豬肉逐漸沒落。
2、輿論導向不利:
除了胡風的影響,豬肉還遭到了歷代醫學家的惡評:“凡肉有補,惟豬肉無補”,“豬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蓋虛肌所致也”,“豬肉能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孫思邈更是指出:“凡豬肉久食,令人少子精,發宿病。豚肉久食,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
這兩大原因一度導致豬肉“價錢如泥土”。蘇大學士可能因為看到豬肉跟自己一樣不得勢,又想到在徐州時一起做了一番大事業,受到百姓愛戴的“戰友情”,難免“惺惺相惜”,于是非常推崇吃豬肉(我猜的)。
不過這并沒有難倒邏輯能力超越地球人的李叫獸,最終用“解凍三部曲”成功幫東坡完成了夙愿。
我們先制定一個詳細的作戰清單:
基本戰略戰術已經梳理完畢,那么我們要進行“解凍三部曲”了!
第一步:解凍
讓消費者關注自己(消費者本身)
我們需要喚醒用戶的痛點,讓用戶覺得從“難以接受改變”的冷凍狀態,變成“想要尋求新方案”的解凍狀態!
我們需要刺激用戶意識到自己“沒有被實現的目標”。
古人的廣告形式極為簡單,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高炮沒有路牌,甚至連書都是奢侈品,那么能快速口口相傳的是……
吆喝?簡直把“東坡肉”的檔次拉低了幾條街!
不能吆喝,那就只有——詩!
嘿,這正是東坡擅長的!于是蘇大學士為豬肉深情款款的作了一首詩:
《豬肉頌》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前兩句極盡夸獎豬肉,畫面感極強,帶入情感,一派家人和樂悠然的景象,還很務實的告訴消費者,做東坡肉急不得,要“慢燉”,真是貼心呢;中間兩句充滿惋惜,說明了豬肉的價格,以及這個社會的階級不平等,刺激平民百姓意識到自身的實力;最后一句最妙了!吃飽后滿足和傲嬌的神情躍然紙上啊!
第二步:重新冷凍
自己挖的坑,定要漂漂亮亮的填完
挖坑是一個技術活,填坑更是!
東坡給自己挖了一個坑,豬肉好,豬肉妙,比牛肉羊肉都好啊!可是真的跟牛羊肉比么?當時的社會大風向是吃牛羊,真的硬碰硬,未必碰的過。
東坡愁眉苦臉去請教李叫獸:怎么辦啊?
叫獸說:別急,牛羊的坑太大,填不滿,咱挖一個“虛坑”吧!就用“龍肉”,反正大家都覺得“龍肉”是最好吃的東西,而且誰也沒吃過,如果豬肉比龍肉還好,那牛羊肉就不在話下啦!
東坡恍然大悟,為了讓這個坑看起來填的更漂亮,東坡也是拼了,他把自己比喻成豬,哦,不對,把自己的才華比喻成豬,于是借助給朋友寫信的時機,有了下面這一番著名的《豬肉龍肉論》:
蘇軾將朋友陳襄對佛學的造詣比作龍肉,而把自己的平生所學比作豬肉,并表示
“豬之與龍,則有間矣,然公終日說龍肉,不如仆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也”。
大意為豬和龍當然是有差距的,陳襄整天說龍肉,不如我吃豬肉既美味又管飽。
東坡就是聰明,這一篇言論下來,豬肉傲嬌又平民化的氣質完全展現出來,既沒有跟“龍肉”樹敵,也讓大家充分認識到“豬肉”的價值,真乃妙哉。
第三步:進入大腦
給用戶一個不得不關心豬肉的理由
叫獸說,我們大腦中有一個海馬狀突起,它讓我們過濾掉與自己無關的信息,想要讓平民百姓關注“豬肉”,要么“豬肉”本身就在調皮的海馬狀突起的關注范圍內,如果不在,那就綁定一個被海馬狀突起關注的信息。
東坡想,大家都關注的啊,那一定是那些學者們關于豬肉不健康的爭論嘍!于是,東坡致力于用行動告訴大眾,吃豬肉沒害處!
[事實上這個信息綁定錯啦,導致蘇東坡自己沒辦法自圓其說,把自己名聲都搭進去了,如果當時不管這些負面言論,延續第二階段的“好吃”戰術,集中火力說豬肉好吃,豬肉的做法比較多,會比綁定“負面言論”有效得多。因為吃貨世界一個穿越時空都不變的真理是:好吃大過醫學,所以壓根沒必要理會那些醫學家。只能怪東坡學藝不精了……]
當時的輿論都不利于豬肉,醫學家說:一般肉都對人體有益,只有豬肉沒有一丁點好處;還說,吃豬肉能讓人虛胖,又虛又胖;還有的說,豬肉會讓血管變成漿糊,讓筋骨變虛,讓人乏氣……
醫學家們說的如此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好吧,其實東坡也無言以對,可東坡就是死撐著,不認輸,反正也說不出什么來,東坡說:我就是不!相!信!
蘇軾的朋友呂希哲記下了這樣一件事:一天,蘇軾向朋友們贊嘆豬肉的美味,他的朋友范祖禹說:“吃豬肉引發風病怎么辦?”蘇軾馬上說:“范祖禹誣告豬肉。”至于怎么誣告的,反正蘇軾也沒說出個123來,就是咬緊牙關,不!相!信!
最后也沒辦法,人們敬佩于蘇軾的勇氣,再加上真的沒錢買牛羊肉,就暫且相信了。沒想到這一信,就到了現在。
可是由于蘇軾最后一步“進入大腦”沒有充分想明白就貿然出擊,所以落下了后遺癥,搭上了自己的名聲,后人就在背后批評蘇軾:明代有個叫王夫之的,寫了一本《讀通鑒論》,里面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大夫準則批判蘇軾,認為對美食和旅游的熱愛奪去了他的本性,而致力于生活藝術,則是用雕蟲小技向世人夸耀自己的才華。除此之外,他還將漢代周勃等人對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的評價概括蘇軾的政治作為。
后來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說:“北豬味薄,煮之汁清;南豬味濃,煮之汁濃,毒尤甚。”
不過蘇軾最后還是成功了,不管后世醫術再怎么說豬肉的不好,蘇軾還是贏了,這畢竟是一個吃貨戰勝醫學的年代啊!
所以,除了以上那些,豬肉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在吃貨的世界里,哦,不,在營銷的世界里,認知大于事實啊!
-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