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BA莫雷事件中,品牌們應該得到哪些警示?
作者:震驚君
來源:廣告也震驚(ID:guanggaoshock)
生活中怕踩雷,體育運動怕犯規。
可誰知道,明明應該深諳此間道理的NBA火箭隊總經理莫雷,不知是吃錯藥了還是犯病了,一番錯誤的言論,直接將火箭隊及整個NBA推上了風口浪尖,站在了14億中國人民的對立面。
隨著NBA總裁肖華“言論自由”觀點下,虛偽的真面目昭然于眾,整起事件愈演愈烈,整個NBA幾近遭到了中國市場的封殺。
央視體育頻道中止轉播、騰訊體育暫停合作,與NBA火箭隊具有商業合作的眾多中國企業、明星也紛紛發出聲明,誓要與火箭隊一刀兩斷。
中國人的底線問題向來不容挑戰,莫雷這顆雷爆炸了,NBA方面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但在全球化趨勢的世界潮流面前,目前來看,中美體育緊密聯系下的積極影響不容小覷,所以NBA在中國市場經過幾日生死動蕩之后,終究還是“回來”了。
前不久,騰訊體育已經恢復了NBA季前賽的轉播,一如新京報的相關文章中的觀點:NBA“回來了”后,該記取的要記取,該放下的也該放下。
只不過,有網友發現,火箭隊卻依然不在“回來了”之列,也許,無論莫雷事件最終走向如何,相信中國民、企的決心是一致的:莫雷一日不道歉、不引咎辭職,火箭隊則永遠不會被中國市場所接納。
要知道的是,長久以來火箭隊在中國區的業務占比非常之大,據數據顯示,在姚明沒有加入火箭隊之前,火箭隊的收入狀況堪憂,在聯盟中屬于下游水平。
而姚明的加入,直接或間接導致有至少3億中國球迷,不同程度的成為了火箭隊的擁躉,大量的中國品牌的贊助費紛至沓來,2018年時火箭隊收入已達到了2.94億美元,位于聯盟第四位。
此次暴雷,龐大的經濟損失在所難免,火箭隊想必早已在內心里叫苦不迭。那么,在這起已儼然可以看作為,失敗的跨文化營銷的事例中,品牌們又得到了哪些警示呢?
一、 重視文化的差異性
邁入國際市場,一直以來是眾多品牌們的夢想,因為在這些品牌們看來,國際市場除了在利益與前景一望無際以外,還賦予了品牌無限的可能性。
不同文化相互滲透、碰撞之下,誰在說不準,或許曾經在本國內籍籍無名的品牌,說不定哪天就會突然間爆紅。
但是,這個大蛋糕也并不是那么好分的,在品牌跨文化營銷的過程,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定要得慎重再慎重。 就拿2013年的一件事來說,那年夏天,NBA熱火隊奪得了總冠軍,其當家球星韋德一度炙手可熱,成為了品牌們眼中的香餑餑。
7月,韋德應中國某品牌邀約,赴中國出席商業活動。
晚上,品牌們為了促進雙方更好的情感溝通,特意為韋德組織了一場KTV娛樂活動。
原本一切都出于中國品牌們的好意,但不曾料到,酒過三巡,KTV服務生送上來的果盤卻徹底惹怒了韋德。
不為別的,就因為果盤里有西瓜。
現場工作人員不明就里,小心詢問后才得知,原來在美國,請黑人吃西瓜涉及種族侮辱。
難道黑人不吃西瓜嗎?
吃肯定是吃,只不過美國漫長的歷史因素決定了,現世紀沒人敢請黑人吃西瓜。
二、重視不同的傳統習俗
這就是不夠重視文化的差異性導致的尷尬局面,幸好當時的工作人員道歉誠懇、及時,這件事并未造成什么后續惡果。
但并不是每一次能都能這樣幸運,不僅僅NBA,跨文化營銷事件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2018年11月,DG品牌在網上的一個視頻在中國引起了軒然大波,視頻中,一位女子使用筷子的古怪方法讓眾多中國網友們十分反感,被質疑為歧視中國文化、習俗。
后來事件愈演愈烈,DG設計師、創始人相繼卷入,一些錯誤言論,徹底將中國網友們憤怒的情緒點燃了。
最終的后果是,在中國人民一致的抵制下,中國明星紛紛與DG解約、DG大秀會場黯然落幕、淘寶等電商平臺下架DG商品,DG徹底“被滾出了中國”。
DG品牌無疑遭受到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哪怕那件事距今已經過去快要一年了,DG在中國市場留下惡劣印象依舊沒有改善,用幾個月前路透社評論來說:“DG還在掙扎著擺脫去年風波對中國市場的巨大影響。”
你看,這就是不夠重視當地傳統社會習俗為品牌帶來的災難。
社會習俗是一個民族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文化傳承,其源遠流長、由來悠久,無論是外來文化怎樣沖擊,底層上都是不可能動搖的。
就拿中國的筷子來說,筷子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沉淀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暫且不說快生貴子、快快樂樂等這些美好的寓意。
首先,筷子必須一頭圓、一頭方,圓象征天;方象征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
其次,中國人講究“陰陽兩和”、合二為一”,意求圓滿;這種暗含“靈與肉”、“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觀念,也是對人類文明一項不可磨滅的貢獻。
你說說,事關一個民族的文化根源、驕傲所在,這樣的社會習俗品牌能拿來嘲諷嗎?
當然了,你DG不喜歡歸不喜歡,中國人也有人喜歡用刀叉,但是你DG也不能公然侮辱。
歸根到底,相信DG倘若事先知道筷子文化的話,決計是不可能傻到再發生上述事件了。可是,世上沒有后悔藥。這一起起的事故,同時也告誡了眾多品牌的運營人們一個道理:
在跨文化營銷中,需要注意的細節數不勝數,社會習俗只是其中之一。
三、龍有逆鱗,觸之必死
倘若說把每一個國家比喻為一條巨龍的話,那么每一條巨龍,都會有一片觸之必死的逆鱗。
于貝爾.德.紀梵希與奧黛麗.赫本,上世紀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相信人盡皆知,紀梵希品牌也是借此,成功的打入了中國市場,但任紀梵希品牌的運營人或許死都不會想到,百年的心血,卻最終在一件“問題T桖”上毀于一旦。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領土主權問題一直以來就是中國的“逆鱗”。
龍有逆鱗,觸之必死。
并非中國人民矯情,玻璃心,用NBA華人老板蔡崇信的話來說:“在一些國家和社會中,很多事情都處于敏感范疇。”
基于歷史傷痛,人們傷感情緒的傳承,當故意舊事重提,或是遭受他人曲意解讀、污蔑、揶揄等不尊重的行為發生時,憤怒必然成了常態。
這次NBA莫雷事件也是很好例子,一條短短的推特,致使每年上百億生意迎來了巨大的危機。
說明了什么?說明了在跨文化營銷中,有一些敏感事情,千萬不能碰,這些敏感問題不光中國有,外國同樣也有。
四、尊重是第一基礎
國際市場上,名頭響亮的大品牌不勝枚舉,但細心的網友們會發現,近幾年來,那些曾經盛氣凌人的大品牌們仿佛逐漸低調了起來,新品銷量一季不如一季,反而道歉聲明卻是越發越多。
從范思哲、蔻馳、紀梵希、亞瑟士,再到奧地利品牌施華洛世奇,這些在中國市場暴雷的品牌,都不曾逃離被中國市場抵制的命運。
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筷子罵娘。
這般拙劣的行徑,試問哪個國家的可愛人民能夠忍受?
而在這一起又一起事故發生的背后,我看到更多的,是那些大品牌的趾高氣揚的態度。
不肯“放下”身段去了解市場的文化、習俗與禁忌,搞得自己的產品,能夠放下你市場上賣,就像對于消費者的某種“賞賜”一樣。
或多或少,傲慢,是曾經那些國際大品牌們的通病!
但是,現實告訴我們,品牌們在致力于在打造自身光環的同時,更應該注意歷史的進程。
現代年輕消費者,早已不吃“記憶符號”那一套了,口碑、印象,終會在世紀的交替中湮滅。當代年輕消費者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溝通,與價值觀上的不謀而合。
品牌們得學會尊重年輕消費者們的喜好,學會尊重他們的喜、怒、嗔、癡,就像前不久,外交部那句刷屏的話所說——開展交流合作的一項重要前提就是要相互尊重。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