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碎片化社交媒體形成碎片化的知識體系,喜憂參半
前段時間刷微博時,偶然看到一張圖片,最大的圓圈代表人類所有的知識,而我們從小學初中、本科、碩士在到博士,不同顏色代表每個階段所掌握的知識。然后從大學開始,每個人都開始有自己的“專業”,我們窮極一生,可能就是在學習一個或者幾個專業的知識。
是的,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學會而且做好,古人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是最理想的學習狀態和知識體系。
但是這種專注且漸進式的學習模式,正在被當今碎片化的社交時間撕得粉碎。
碎片化的社交生活
據2018年《國民手機用眼行為大數據報告》顯示,網友平均每天看電子屏時長近6個小時,占全天時間的24%;每天使用手機的次數達108次,即一天24小時中,每13分鐘就會使用一次手機。
同樣是2018年,統計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安卓手機用戶每天解鎖次數和亮屏時間數據:國外安卓手機用戶平均每天要解鎖65.8次,累計看屏幕的時間達到了4小時。
這兩個數據的統計維度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我們一整天的時間被日常作息和手機切割成了5分鐘、20分鐘,1小時等長短不一的碎片時間。每當我們手上沒事干、或者大腦空白的時候,本能的就會拿起手機、查看微信消息、刷刷朋友圈、今日頭條、微博等。
那么,這些碎片化的時間我們都在干什么呢?我想重點探討下手機或者電腦上的碎片化的時間。
比如我經常會查看的微博熱搜,通過這個分鐘級實時更新的榜單,可以一目了然當下幾個小時網絡上有哪些熱門事件,這些話題話題往往最高可達數百萬人次的互動,曝光量幾百萬到數億不等。
除此之外,還有微博日榜、周榜、年度新聞關鍵詞等,對于這些話題。一方面,是不同觀點激烈的互噴,是茶余飯后的談資,另一方面,我覺得是積累知識的過程。比如某話題是“衛星成功發射”,網友在看這個新聞熱點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就學習到了有關宇宙、太空、衛星的基本常識。
拿最短的碎片時間來談,5分鐘,可能就是上個洗手間的時間,我們可以看1-3篇文章,十多篇熱門新聞,或者幾十條朋友圈。如果沒有智能手機,我們這個5分鐘,可能就只是發呆了。
有很多人嘆息,現在國人閱讀量太少了,那說的是讀書的數量比較少,其實我們的閱讀量一點都不少,如果查看消息、刷朋友圈、微博看新聞等所有都算起來,我們每天閱讀平均字數應該超過3萬字,按照一般的圖書20萬字來算,你一周時間的閱讀量就相當于一本書了,這本書的名字應該叫《碎片化社交中的人類社會》。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然這本“書”肯定也是有價值的,什么價值呢?舉個例子吧。
近幾年非常令我有感觸的是,在網絡上經常出現的高鐵霸座、搶公交車方向盤等熱門案件。
說實話,這些霸座搶方向盤行為我之前從未如此了解過,通過最近幾年網上的熱搜才見到真人真事的,當時第一感覺就是震驚“現在居然還有這么低素質的人存在?”。這些熱點事件的天然就是好的教材,它的教育意義,比師長苦口婆心教育晚輩,走到社會要遵紀守法尊老愛幼等這些話的效果要好得多。
我覺得再過幾年,關于霸座、搶公交車方向盤話題,通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討論,最終會得出一個關于此的法律法規和道德標準,經過話題洗禮的人,會自覺的遵守,這種低素質行為或許會徹底絕跡。
這就是我們碎片化社交的價值所在,無數網友每天在互聯網上學到的大大小小知識點、經驗,最終會全方位的提高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滲透到我們的日常行為舉止和思維方式中去,而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國民素質日益提高’的一部分,同樣,大學生不斷增多同樣也是其中一部分。
碎片化知識體系的隱憂
根據上面的分析,在碎片化的社交生活下,某個人的知識體系可能是這樣的。(用電腦自帶畫圖軟件P的,請諒解我拙劣的P圖技術)
這張圖片的基礎部分還是文章開始提到的那張圖,假設這是一個本科生,畢業后,他經過每天的碎片化社交,他的知識體系可能是那條黃色的折線,紅色的線圈代表他同學歷同齡人的平均水平,他有一些知識點比較優秀,甚至堪稱鶴立雞群,有一些知識則比較落后,但是他的整體知識儲備和上大學時期相比,應該是增加了的。
但是這個圖是完美狀態下的理想圖,我們不能忽視兩點:一是人的天性是趨利避害,好惡分明,揚長避短。二是如今社交媒體平臺都有一個統一的功能叫做“智能推薦”。
何謂智能推薦?我們在社交平臺上看到的內容,都是平臺方經過對你進行大數據分析,推薦給你愛看的內容。相反如果你特別討厭足球,平臺方給你推薦了幾次你都不看,以后你的頁面可能就極少出現足球內容了。
我們來看今日頭條的官方介紹內容:
震驚吧,他不僅能知道你感興趣的內容,甚至知道你有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并將它們精準推送給你。
碎片化社交媒體和智能推薦內容的日積月累,會導致網友只看喜歡看的內容,而且越看越愛看。而網友討厭的內容,知道的越來越少,知道的越少認知就會更偏激,最終導致他的知識體系嚴重失衡。所以在碎片化的社交生活下,現實中某個人的知識體系應該是這樣的,有點像華為的logo。
圖中黃色曲線才是一個人真實的知識體系,他有一些知識經驗比較優秀,甚至堪稱鶴立雞群,而且這些知識經驗往往是“扎堆”出現,有很多興趣點是相關聯的。比如一個人看過《血色浪漫》一書,可能會被書中觀點影響繼續去看《在路上》,更向往不斷挑戰、不斷嘗試的生活狀態,可能會愛上旅居,成為旅游達人。有的人愛看《盜墓筆記》,可能會把《鬼吹燈》《茅山后裔》等等有關盜墓及其相關題材的書都看了,甚至會成為一個考古專家。
但是與之相反的,有一些他討厭的知識不僅大幅低于同齡人平均水平,甚至都退化了。
舉個例子,某個天天只癡迷研究各種武器的軍迷,他可能對烽火連天的戰爭充滿了向往。而另一個軍迷,同時他也是醫院的保安,每天看到各種傷殘病痛,能更加深刻的體會戰爭的殘酷,而不會成為一個好戰分子。
這種嚴重偏科知識體系的人,往往會形成某種極-端分子,不會理性看待問題,遇到問題容易走極端,我覺得這會成為碎片化社交生活和智能推薦背后的隱憂。
當然,碎片化知識體系利大于弊,整體上我是看好的。
文/趙宏民 一篇網絡創始人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