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18到雙11 “二選一”背后的騰訊系電商圍攻天貓狂歡
愈演愈烈的電商“二選一”話題,在不經意間暴露出騰訊對電商的饑渴。
11月5日,距離雙11還有不到一個星期之時,天貓在“二選一”問題上遭遇來自不同位面的“三連擊”:
先是格蘭仕發布聲明稱,起訴天貓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獲準立案;
幾乎同一時間,在杭州召開的“規范網絡經營活動行政指導座談會”上,市場監管總局的相關負責人在“二選一”問題上公開表態,稱電商平臺的“獨家交易”違法;
隨后京東起訴天貓“二選一”案又爆出重大進展,拼多多、唯品會申請加入對天貓的訴訟。
同一天內,來自廠商、競爭對手、監管部門干部的“組合拳”同時對準了天貓。幾件事碰到一起乍看是巧合,卻也露出了幕后布局者的蛛絲馬跡。
當京東、拼多多和唯品會罕見地聯起手來圍攻天貓,也讓“二選一”大戰的真正幕后操盤者真正浮出了水面——作為三家電商平臺的大股東,如果通過“二選一”訴訟拿下聚攏在天貓的優質品牌資源,對布局電商多年而未有實質進展的騰訊來說,將極具戰略意義。
從今年618到雙11,由騰訊操盤的這場“驅狼吞獅”之役,棋至中盤,已是圖窮匕見。
格蘭仕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11月5日,在618之后沉寂多日的格蘭仕突然在微博發布起訴天貓的消息。在雙11進入倒計時的節點上,格蘭仕的這個動作迅速引起了各方關注。
格蘭仕和天貓的這場恩怨始于今年6月。在618的前夜,格蘭仕連續發聲明指責天貓,稱自2019年5月28日拜訪拼多多以來,格蘭仕在天貓平臺的搜索端陸續出現異常,導致正常銷售遭遇嚴重影響。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隨后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格蘭仕的這則聲明,將格蘭仕行為和“二選一”掛鉤,并點贊格蘭仕“有勇氣、有自信、有眼光、有信念”。
“匹馬立高臺,單槍挑烏云。”在11月5日的公告中,格蘭仕用了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句。
只不過,既然已經和拼多多緊緊擁抱在一起,卻又強調“單挑”,如此聲明撇清關系就顯得有些刻意了。公開信息顯示,早在今年5月,格蘭仕和拼多多建立長期全面戰略合作,并參加了拼多多618促銷活動。
有消息稱,格蘭仕并未報名參加天貓的618,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么它在天貓的店鋪排名降低。畢竟電商平臺不是公益平臺,大促期間平臺投入了巨大資源流量,一定會把好的位置留給報名參加活動的合作伙伴。
從6月17日開始,格蘭仕在3天內發布了數篇聲明,言辭上愈發犀利,試圖想挑起與天貓的大戰。期間,不僅拼多多在明面上冷嘲熱諷、添油加醋,還鬧了個笑話。在一篇題為《格蘭仕炮轟“店大欺客”:618拜訪拼多多之后 遭遇天貓“搜索限流”》文章中,兩組圖片顯示,資料來源系“拼多多供圖”。
(指責天貓“店大欺客”的文章 圖片來源顯示為“拼多多供圖”)
近日格蘭仕品牌負責人對媒體的一番話,又在無意間對媒體說了謊。
格蘭仕品牌負責人游麗敏對媒體訴苦說,格蘭仕面對“二選一”的情況并非今年618才出現,而是年初至今一直如此。
然而,今年6月格蘭仕“字斟句酌”的聲明中白紙黑字寫著:自2019年5月28日拜訪拼多多以來,格蘭仕在天貓平臺的搜索端陸續出現異常。
更有意思的是,格蘭仕表示“將按照市場的正常需求,在各個電商平臺進行貨源配套,不會放棄某一個電商平臺”。
格蘭仕的訴求整體翻譯過來就是,我想在哪里開店就在哪里開店,作為平臺不得拒絕,還必須給我留好位置、給足流量。
言盡于此,也真不知是平臺鴨霸,還是商家牛B。
是誰在把“二選一”污名化
坊間有人評論說,格蘭仕的出招必有高人指點,不論是618還是雙11,“暴起”的時間點都選的剛剛好。
從今年6月至今,把“二選一”這張悲情牌打得最賣力的,毫無疑問是拼多多。
10月初,多個商家公開指責拼多多平臺銷售侵權產品,拼多多不愧是高手,巧妙地使了一招“斗轉星移”。不但回避了侵權問題,反而說商家維權的聲明是由于“二選一”的壓力而被迫發出來的。
10月20日,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更是暢談“二選一”,說“二選一”給商家和品牌商造成了難以計量的損失。
達達說,僅拼多多就有超過1000家知名品牌旗艦店遭受波及,受影響的中小型品牌數以萬計。
話說,在拼多多上能找到1000家知名品牌的旗艦店嗎?或許去數數拼多多APP的品牌館里的商標就知道了。
達達還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商家在某平臺生意占5成,拼多多占3成,“二選一”對該商家而言成了裁員500人還是裁員200人的抉擇。
奇怪的是,既沒有媒體去找這個商家挖挖猛料,也少有人去仔細想想達達這道算術題里的漏洞——消費者在拼多多平臺買不到整個商品,也會到其他平臺購買吧。
除非拼多多是真的把用戶洗腦洗成了死忠粉,不砍一刀絕不下單。
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才是供需關系,社會的整體需求量是基本穩定的,商家對應的銷售量也是穩定的,只是在不同平臺的分配不一樣而已。
消費者需求如果穩定,廠商何來裁員之說?
電商平臺的競爭,說白了是對品牌商家資源的爭奪,“二選一”只不過是互聯網平臺為了挖別人墻腳而生造出來的一塊“遮羞布”。
因為“二選一”導致裁員的說法,多半是臆想,更是為了將“二選一”污名化。
“二選一”這盤棋布局已久
在11月5日各方圍攻天貓的“三連擊”中,格蘭仕只是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
當天上午在杭州召開的“規范網絡經營活動行政指導座談會”上,網絡交易監督管理司司長梁艾福明確表態,互聯網領域的“二選一”、“獨家交易”是《電子商務法》明確禁止的行為,也違反《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
輿論一時嘩然。
“獨家交易”作為一種被法律保護、常見的市場競爭方式,“明確禁止”的說法顯然是違反法律常識。
如果據此執行,接下來不論執法部門還是司法部門將面臨諸多案件壓力。比如,可口可樂完全可以起訴只讓百事可樂入場的肯德基,反之,百事也可以告只賣可口可樂的麥當勞??任何一個簽過獨家供貨協議的線下商店、超市、飯店,都可能因為“二選一”而被競爭對手舉報、起訴。
當下針對“二選一”的炒作,某種程度上,早已脫離了法律的討論范疇。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曾對媒體這樣形容“二選一”:看似正常的商業契約背后暗藏技術暴力。翻譯過來就是說,在合同契約范圍內的“獨家交易”,都藏著莫須有的原罪——不愿意在拼多多開店的商家一定是受了逼迫。
而京東起訴天貓“二選一”的官司歷時兩年,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二選一”作為一個非法律概念,不存在于任何法條之中,執法部門先于司法判決的表態也引起了一些議論。
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天傍晚,拼多多、唯品會申請加入京東訴天貓“二選一”訴訟的消息被媒體爆出。
事實上,早在9月12日,京東就向北京高院申請,請求通知唯品會、拼多多作為第三人加入訴訟。9月26日,唯品會和拼多多也同時向法院遞交了申請。
這個消息憋到11月5日才被釋放,除了充分發揮“組合拳”的威力,從廠商、行業、監管幾方面給天貓施加壓力,在“二選一”輿論場提前定調的意圖也很明顯。
不久前,拼多多剛剛借著市值大漲的時機,對外宣傳“超越京東”、狠狠地踩了對手一腳。能夠讓幾家有競爭關系、甚至不對付的電商聯合起來的,恐怕也只有大股東騰訊了。
“二選一”暗藏利益共同體
試想,如果天貓在“二選一”訴訟中敗訴,誰會是最大贏家?
市場、商家、消費者在本案中幾乎得不到任何直接獲益。
最大的獲利者的除了京東、拼多多、唯品會這些“二選一”利益共同體的成員,自然是幕后在電商領域布局多年的騰訊。
坊間曾戲稱,互聯網領域最難實現的兩大夢想,是“騰訊的電商夢”與“阿里的社交夢”。
在電商領域,騰訊雖然屢戰屢敗,但也屢敗屢戰,從未放棄對這個領域的渴望:2016年投資了拼多多、阿思拓ASTO,2017年投資唯品會、轉轉、小黑裙,2018年投資有贊、多抓魚、小紅書、每日優鮮??如今細分電商領域的平臺已有大半打上了騰訊系的烙印。
2017年12月,唯品會發布公告,稱騰訊和京東以現金形式向唯品會投資總計約8.63億美元,交易完成后,騰訊和京東分別持有唯品會7%和5.5%的股份。京東的2018年年報顯示,騰訊持股17.8%,為第一大股東,劉強東持股15.4%,為第二大股東。拼多多2018年年報顯示,騰訊持股16.9%,為第二大股東。
在“寸土寸金”的微信支付入口“十二宮格”里,電商甚至占據了5個席位。
騰訊最懊惱的事情莫過于,坐擁全中國最多的互聯網用戶,但這些用戶卻要跑到另一個平臺去買東西。
如果來自騰訊系的京東、拼多多、唯品會能夠通過“二選一”訴訟,聯手啃下天貓這個硬骨頭,騰訊生態體系的唯一短板將不復存在。憑借QQ和微信兩大國民級應用的海量用戶和巨大流量,騰訊將真正成為全能型的互聯網“巨無霸”,再無對手。
對于騰訊系電商來說,布局“二選一”更像是打著反壟斷的旗號行壟斷之實,獨霸互聯網全域。
“二選一”未來將走向何方
當下,或許是騰訊距離電商夢想最近的時刻。
“二選一”的話題經過各大電商平臺相互間的口誅筆伐,幾年間多次攪動社會輿論,也開始對學界和政府部門產生深刻影響。哪怕是在事實認定和法律判斷層面尚未厘清,一些學者和官員已經迫不及待地表態站隊。
然而,梳理近年來關于“二選一”的話題和新聞,跳出一些“先入為主”的議程設置,我們會發現另一個真相。
一、截至2019年9月,中國互聯網用戶使用APP時長最多的是騰訊系,占了42%,網民使用阿里系的APP的時長占比僅為10.3%。如果所謂的“二選一”這么不得人心,在一無流量、二“不道德”的阿里平臺上,為何還聚攏著1000萬品牌商家?沒有頂級流量打底的阿里,就能憑著“二選一”的淫威控制全平臺商家?
二、“二選一”目前仍停留在平臺之間的“口水”上。公開新聞報道中,不論是京東告天貓“二選一”案,蘇寧指責京東“二選一”,拼多多譴責“二選一”,還是淘集集指責拼多多“二選一”,品牌商家作為最重要的利益相關方鮮有公開發聲。
三、炒作“二選一”話題涉嫌操弄民粹、擾亂商業秩序。如果“二選一”已經嚴重影響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商家和消費者權益,為何來自騰訊系的幾家電商已經連續炒作這個話題數年,卻始終未見政策和監管層面有明確的定論。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的眼光是雪亮的,在依法治國已經深入人心的當下,操弄“二選一”話題到底是意指政府不作為,還是試圖操弄輿論另有他圖呢?
吃相,終究不能太難看。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