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聽了那么多課,卻依舊賺不到錢?
5月25日,得到app《李翔知識內參》團隊發布謝幕通知:今日是專欄更新的最后一天,并表示:江湖再見。
曾經作為助力羅胖振臂一呼,高呼知識付費浪潮的拳頭產品——原《李翔商業內參》,走到了停更的一日,引起業界一片嘩然。據了解,在停更之前,業內便有消息稱,《李翔商業內參》的訂閱數據有所下降,內容打開率逐步走低,同時內容質量感覺也并沒有想象中的深度,“像是走馬觀花”。
知乎CEO周源表示,今年以來,知識付費陸續出現了復購率降低、完課率降低、使用時長降低的「三低」現象。不少知識付費課,把已有的知識包裝“碎片化學習”的課程,再通過“販賣焦慮”、“吹噓速成”的形式,讓所有急于求成,想一步的登天的人來買單。最后賺錢的,還是這一群“賣知識”的人。 而真正通過知識付費獲得成長與逆襲的真實案例,卻不見得一個。
向職場人、中年人售賣知識焦慮,或許本身就是個偽需求。于是,知識付費,就這樣子,以一個低調的方式走進了沉寂期。
知識付費核心的理念是教你“賺錢”,教你“成功”,教你“速成”。那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買單呢?一方面是人們的欲望無限,一方面是成功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了,一方面是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這些都是導致人們期望速成的根源。
但是,“教你賺錢”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成功不可復制,賺錢也不可復制。因為其本身就具有偶然性,不可控性。偶然性,就是行情,機遇,貴人,運氣等等。至于不可控性,無論你再怎么學習,你的起步條件,你的性格,不可能與當事人一模一樣,你的處事作風,每一個選擇都具有不可控性,它造成的后果是連鎖影響的。這些都是無法復制的。而能夠復制的,也只是一些理論性,方向性的東西。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呢,人性是自私的,人性是追逐利益的,悶聲發財才是常態。教你發財,一起共享財富,天底下還真沒有這種“免費且速成”的午餐。其背后昭然的目的,一定是想賺你的錢。換做是你,比如你通過獨立思考,通過自己去艱難摸索,艱苦實踐,中間也經歷了不少時間,腦力,金錢,各種成本去試錯,踩坑,最后總結出一個賺錢的方法。你愿意跟別人去共享嗎?你反問一下自己,你就知道了。
另外,裝逼與貪婪,懶惰并排成為現代人性的第三大弱點,并不是空穴來風的,其中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很高大上的導師,難免有些是不切實的包裝成分。虛榮感真是一種會讓人上癮的東西。不然你想想,你去參加各種線下活動也好,參加同學會友好,你會發現,炫耀與裝逼是所有人都忍不住去做的一件事情。
教你賺錢的導師,課程賣得好,跟包裝包得好,一定有不少必然的聯系。這樣,你看到的導師,未必是真的厲害,你學到的知識,當然也只是一些普通東西而已,有可能,上一秒教你《如何寫好文案月入5萬》的導師,下一刻在地鐵五號線被擠成“肉餅”。
回歸到我們自身,坐享其成,一步到位賺快錢的心態,本身是有問題的。商業本質是價值交換。
人性的“懶”,真的是超乎想象的。大多數人買完課程圖個心理安慰,緩解一下焦慮,甚至課程最后都沒有上完。別談后續去實踐試錯了,如此狀態,再好的“速成寶典”對你來說也沒有用。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當然,精品課程我們可以上,別人的優秀經驗,我們可以借鑒。同時,又要在信息爆炸,錯綜復雜的時代,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
單單是獨立思考,多讀書提升認知還是不夠。你再怎么思考,腦袋里也是空白的,知識再多,你也不知道可行性如何?適用性如何?還不如一次實踐給你的印象深刻,別人說的是別人的經驗總結,你沒有去實踐過,這永遠不屬于你的,也不完全適用于你,當然你也幫不了你賺錢。所以,我們要知道,成功與賺錢的內核,還是在于“自己”,以及“自己”的選擇。什么才是真相,什么才是有效的方法,只有你自己去實踐過才知道。
當知識還不足以支撐我們賺到錢的時候,多去實踐,去踩坑,去吸取教訓,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經歷,充實你的腦袋,讓你后續的步伐,越走越穩。要記住即使同樣的路,不同人走出來,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總的來說,出路肯定存在,但只有一條,#尊重常識#、#接受現實#、#知識去實踐試錯出真知# 告訴自己有不足,需要時間,沒辦法一蹴而就,欲速則不達。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