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在嗎”這個梗為什么都在玩?
魏家東/文 《數字營銷戰役》、《借勢》作者
從MSN到QQ,再到微信,我們通常在即時通訊工具上打招呼都會發個“你好,在嗎?”,這樣的開場白很熟悉,貌似人人都遇到過,所以啊,這種截圖一發,大家都笑哈哈。
先看圖,大家就會有感覺,以免不了解這個梗的人一頭霧水。
先發一下我做的圖吧。
魏家東《借勢》短信版:
魏家東《借勢》微信版:
綠松石版:
律師版:
化妝師版:
微信漲粉版:
家居版:
(注:這張比較特別,換成詢問人截圖了。)
APP推廣版:
先說說為什么這種截圖會火?
1、對話場景的真實感:
每個截圖都跟自己親身經歷一樣,發在朋友圈、微信群中,大家都誤以為是真實“遭遇”。
也就是我們只做營銷素材是要跟現實場景一致,比如說很流行的模仿iPhone手機的開機畫面、鬧鐘、提醒等,還有模仿微信群、朋友圈等H5小應用,真實感帶來的就是熟悉感。
2、對話元素的熟悉感:
“在嗎?”這個詞,不管你是否喜歡別人這樣與你打招呼,作為互聯網達人的你每天可能都會遇到,再熟悉不過了。使用用戶熟悉的語言、場景、圖片,會激發大家的參與性。
3、對話角色的幽默感:
這張圖中被大家瘋傳,被各種版本演繹原因也是因為中間有段子成分,“你再說一遍”、“不是這句,是第一句”、“不在”,這樣的段子在社交媒體上有很多,應用到短信、微信等對話場景中,再截圖發出去,幽默感十足。
4、對話內容的矛盾感:
對方上來發出的需求是“1000元做到1億營收”、或者“10萬粉絲,1000元預算”等等,各種版本中都存在著違背常理、反差性、現實的矛盾感,這一切都會讓看官們覺得“怎么可能?”、“開玩笑的吧?”,還有朋友留言說“我的預算是2000,幫我做到X億”……用不可能激發可能,這就是一張圖片的力量。
那么像這樣的圖片怎么做呢?
1、PS——PS是萬能的
如果你有PS功力,可以去P。
不過這次的對話場景,壓根就不用,可以制作完成后,PS打個馬賽克什么的就好了,這方面有很多美圖工具可以使用。
02、純手工互發——笨方法也可以很有效
不論是短信還是微信方式,找兩個手機,互聊即可。
首先設計好對話預埋的內容,你要植入什么,比如人家律師就植入了自己的業務,比如東哥就告訴大家《借勢》出版了。
編輯好,發布到朋友圈,微信群就好了。
不過發布之后,適時的和大家互動一下,稍微做個解釋,惡搞要有尺度。
最后,我得鄭重向朋友圈里的好友們致歉,發那張圖就是為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你們可以理解的,其實這是個段子。
總結一下:
一個對話忙借勢,
惡搞植入趣亂彈。
真實熟悉幽默感,
內容反差引瘋傳。
本文由魏家東原創,轉載請署名+微信號
作者:魏家東,《數字營銷戰役》、《借勢》作者、互聯網評論員、自媒體人、社會化營銷踐行者、金瑞營銷獎評委、WeMedia成員、2014年度最佳自媒體!微信公眾號:weijiadong2013或搜索“魏家東”,歡迎大家在百度百家、搜狐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客戶端、網易新聞客戶端、網易云閱讀、一點資訊、知乎專欄、艾瑞專欄訂閱“魏家東”的自媒體。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