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公關策劃之企業“共情力”的那些奧秘!
引言:企業“共情力”公關就是從“激發”公眾情緒,到“關聯”情緒與產品,再到“回歸”產品本身的過程。產品是企業“立業”之本。
無法引發群眾共鳴的內容,就算擁有華麗的辭藻,嚴謹的邏輯,終究只是一副沒有靈魂的漂亮外殼而已。
在網文界,有種現象讓很多讀者表示非常的困擾。明明有著作者,文采華麗,故事邏輯嚴謹,內容精彩,在創作過程中,所花費的精力也是巨大的,但他們確一直不能脫穎而出。但有些產出逆襲、“裝13”、“yy”型的爽文的作者,卻是情有獨鐘。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前者雖然內容精良,但后者更容易激發群眾情緒。網文不是藝術,共情力才是他們傳播的核心動力。當然,如果作者能夠做到文筆精良,內容又更夠激發群眾情緒,那他們的作品,成為藝術又何嘗不可。
從古典名著到當下網文,文字承載著中國太多的文明。它組成的內容,是無數先輩指揮的結晶。因此,當我們看到“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時候,會激發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當我們看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時候,眼前浮現的是濃濃的母愛;當我們看到“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時候,激發出來的是滿腔激蕩的愛國情懷。
文字所傳達出來的情緒,激發群眾共鳴,這種“共情力”便是文字的魂。如果將這種理念轉嫁于企業公關之上,那這種以激發群眾情緒共鳴的公關行為,就可以稱之為“共情力”公關。
“共情力”公關的奧秘解析
有共情力的文字,就具有價值,對于當下企業而言,已經算不上是新概念。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在激發群眾共情之后,群眾情緒到轉化成品牌具體利益之間,其實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但很多企業卻忽略了。這看似簡單的一步,其實也就是企業共情力公關難以取得理想效果的癥結所在。
從整個公關行為的過程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企業共情力公關的操作步驟可以分為三步:
1、激發:定位并創作激發群眾情緒的內容
在網絡上關于品牌傳播的文章數不勝數,但是有的文章我們過目之后,便可以激發我們無限的感慨;但有些文章,仿佛根本就無法提起我們的興趣。其中的關鍵就是內容能夠激發公眾情緒。
激發公眾情緒的內容有很多,愛情中的浪漫,親情中的團圓與溫暖,恐懼中的焦躁與不安,家國情懷中的厚重與使命感等等,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激發公眾情緒的“誘因”。但企業在進行內容創作的時候,并不能將所有元素都糅合在一篇文章中,當然就算糅合在一起,能否實現“1+1+1”的效果,尚且需要打個問號。
因此,在選擇激發群眾情緒之前,我們需要選取最核心的“情緒點”進行內容創作。
定位的依據無外乎就是產品、品牌、受眾、企業等幾大元素,從這極大元素中,挖掘與上述情緒點最匹配的點進行創作,在后續內容傳達的時候,更容易被群眾接收。
定位之后,便就是群眾情緒點激發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重要程度,是所有企業都有目共睹的。但后面的兩步,其重要程度也不遑多讓。很多企業不曾明白后續的重要性,所以才會經常產生“賠本賺吆喝”、“有人看沒人買”的尷尬境地。
言歸正傳,通過優質的內容表發,有效的激發公眾情緒。其中的關鍵,就是在于創作具有“共情力”的內容。筆者朋友曾撰寫過一部“共情力文案表達”的文章,其中的邏輯可以作為本文激發公眾興趣的參考。
2、關聯:用具象的品牌或產品“容納”“跳脫”的公眾情緒
運用內容激發群眾情緒,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都有據可依,因為這個“命題”屬于開放性的。但如果要讓公眾情緒與特定品牌進行關聯,此刻就是企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因為這是屬于限制性命題。
紅樓夢中有這樣的場景,賈政帶著賈寶玉游覽大觀園的時候,讓寶玉根據情境隨意發揮。此刻的寶玉便才思敏捷,思如泉涌。但到后來賈妃設定命題讓寶玉作詩的時候,卻顯得捉襟見中,手足無措。開放式命題與限制性命題,兩者內容呈現的難以程度,其實并不相同。至于“難易高下”之分,其實也不好做出具體評判,前者看重創意,后者更考驗積累。
那如何將“跳脫”的公眾情緒具象的容納到產品或品牌當中呢?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舉個簡答的例子。
很多時候,人們在闡述某個觀點的時候,常常會舉一些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例子,讓聽眾或讀者更容易理解概念,同樣也是讓群眾產生情緒共鳴的誘餌。
比如蚊子在我們手上咬了個“小包”的時候,我們會用指甲掐出個“十”字。
當闡述玩這個概念之后,很多人腦海中就中產生自己曾經做過的同樣事情的畫面。此時,如果作者加上一句“這種行為背后的蘊含著怎樣的心理學效應”,此刻,筆者相信,大多數人都會 很認真的將內容仔細閱讀。
“共情力”公關中,將激發情緒到將興趣添加產品或品牌之中,很多時候,運用的也是這種做法。
①、生活常見場景帶入法:就是將產品加入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場景當中。隨后,人們就自然而然的將場景激發的情緒帶到產品或品牌當中。當然,品牌與場景的契合點,需要策劃者,仔細考量。比如戀愛場景中的德芙,聚會場景中的加多寶和可口可樂,運動場景中的各種運動品牌。用作常見的內容,最特定的產品或品牌,來容納最跳脫的公眾信息,此為方法一。
②、產品痛點刺激法:產品的“天職”是滿足群眾某種需求。因此,產品本身需求就是最好的群眾情緒激發點。當然,隨著市場同質化情況的加劇,產品本身的賣點很多時候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舊本子。但這種激發群眾情緒的表達邏輯,并沒有被淘汰。群眾對于某個產品的需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時刻被添加新的內容。用敏銳的眼光,來挖掘群眾最新的產品需求,這就是將群眾情緒容納到產品或品牌的方法之二。
③、美好場景構想法:在講述內容之前,我們需要明白,大多數消費者在決定付款的時候,他們的情緒都不會平靜。換言之,消費中的心態不平靜,就是群眾消費的最大樂趣。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在看到某些內容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消費欲望,甚至會覺得這個產品如果不能買到身邊,接下來的生活都會黯然無光。但當他們真的收到產品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興奮的感覺并沒有那么強烈,當然開心還是會存在的。
人們在選擇某種產品的時候,腦海中會勾畫出將近的將來,自己在使用它是,最美好的場景。這種感覺,讓人向往。這種感覺就好像我們在辦健身卡的時候,辦卡之前我們肯定會想象未來一段時間里自己肆意揮灑的汗水和健美的身材;但辦卡之后,就是“唉,今天不想去,明天吧”,到了明天,想法依舊。
如果,這些完美場景現在并不需要你自己構想出來,而是有商家幫你描繪出來,那時候就很有可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企業通過對產品進行美好使用場景的構想,從而激發群眾情緒共鳴,這是公眾情緒激發方法之三。
3、回歸:感性情緒回歸理性產品
內容激發的情緒終究屬于感性層面,給人的感覺雖然很美,但缺乏真實感,無法長久。而產品恰恰就是讓感性被群眾真實感受的最佳載體。缺乏真實感受的內容輸出,如同無根浮萍、空中樓閣,難以給人最穩定的感受。
企業通過上述三種方式,將群眾情緒容納到品牌或產品之后,接下來就是“揭秘”和“體驗”的“回歸時刻”了。
產品能否滿足群眾心中的預期值,就是群眾在收到產品之后,是否會接受的關鍵。因此,產品體驗與激發群眾心中的期待之間,其數值是否充分靠近,尤為重要。
情緒是感性的,產品是理性客觀的,人們對于某個品牌的全部幻想,都會在收到產品的那一刻,全部化為現實。
正是因為最表面高光時刻的耀眼光芒,從而讓很多企業負責人忽略的“共情力”公關中的“關聯”與“回歸”。在整個“激發”、“關聯”、“回歸”步驟中,其重要程度其實是逐漸遞增的,但由于很多人的錯誤解讀與忽視,讓這個本該遞增構成,成為了遞減的現實。這是對“共情力”公關的極大誤解。同樣也是很多企業出現“賠本賺吆喝”、“有人看沒人買”等尷尬境地的原由之一。
無論怎樣的營銷手法或公關手段,產品永遠都是企業立業之本。因為所有的內容,無論是品牌,還是營銷,還是企業創收,產品一直都是支撐這一切的根本。激發群眾情緒共鳴到后續回歸產品理性,整個過程本該如此。
來源丨公關之家,作者丨小5
公眾號: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