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精品出轨人妻国产,熟女av人妻一区二区三四区,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在线av,美脚パンスト女教师在线观看

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死后15年,只有三千人還在懷念它

原創 收藏 評論
舉報 2019-12-30

導語:他比搜狐早成立三年,馬云說聽不懂其創始人的觀念。在這家公司死亡之后,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比如在一個叫作“去日留痕”的網站上。


作者 | 思想漪

編輯 | 趙思強


一家互聯網公司在死掉15年之后,仍然有人寫下紀念與致敬的文字。

在一個名為“去日留痕”(www.oihw.com)的網站上,從2002年開始,數千人在這里寫下的超過3000條留言。其中,有人寫留言“20年后,我再來”,有人在這里打廣告,推銷家具。也有人在尋人——失蹤了五六年甚至十幾年的網友。更多人留下“悲壯”“致敬”“感恩”等詞。

一位叫“吳哲”的用戶留言,“這里更像是一個互聯網墳場”。

這個“墳場”的墓碑上刻著“瀛海威”的名字。

“去日留痕”網站首頁截圖

瀛海威(全稱: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1995年,央視《互聯網時代》紀錄片里稱其“首家中國互聯網民營企業”。瀛海威的創立者是張樹新,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專著《大敗局》稱這個女人“迅速地穿上了領跑衫,跑在了還顯得稀稀拉拉的中國互聯網長跑隊伍的最前頭。”

此刻距離中國用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僅僅1年多時間。

1996年,瀛海威在中關村白頤路南端街角處立起來一塊牌匾,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這句話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的“坐標”。“Information High Way”(信息高速公路),簡寫“I H W”音譯正是“瀛海威”。

瀛海威矗立在中關村的著名牌匾 /圖源:網絡

其上線的“瀛海威時空”網絡是當時國內唯一立足大眾信息服務、面向普通家庭開放的網絡,用戶注冊后,繳納一筆費用兌換上網所需要的信用點,即可享受“論壇”“郵局”“咖啡屋”“游戲城”等多種服務。

郭萬盛在《奔騰年代:互聯網與中國1995—2018》中回憶:“進入瀛海威時空,你可以閱讀電子報紙,到網絡咖啡屋同不見面的朋友交談,到網絡論壇中暢所欲言,還可以隨時到國際網絡上漫步。”

在接下來的“門戶網站”時代,驗證著張樹新的判斷。瀛海威成立三年后的1998年2月,張朝陽發布“搜狐”,是中國第一家中文網上搜索引擎。不久,王志東推出“新浪網”,丁磊改版“網易”,把中國互聯網帶入了新的時代。

1997年,中國撥號入網用戶,只有 25 萬人。1998年8月的數據顯示," 瀛海威時空 " 的注冊用戶超過 6 萬人,瀛海威時空網絡群的日均總訪問量,超過了 50 萬人次。

馬云和張朝陽都曾朝圣“瀛海威”1995年,到北京推廣“中國黃頁”的馬云拜訪張樹新。后來他在紀錄片《書生馬云》中說:“如果互聯網有人死的話,張樹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她的觀念我聽不懂;第二,我做的是企業上網,她做的是老百姓上網。”

一語成讖,一切都終于2004年。因年檢逾期,瀛海威被吊銷營業執照,浪花歸于大海。之前,張樹新于1998年黯然離開瀛海威,這位東北女性總結瀛海威失敗的原因,“我們本來是要賣面包的,后來我們要從種麥子做起。而賣面包的利潤卻無法負擔種麥子的成本。

但故事并沒有結束。在這家公司死亡之后,卻以另外一方式存在,比如在“去日留痕”的網站上。

這個網站原始極了,就是一個留言板,左右分列,左邊的留言框是藍色,右邊是綠色。截至目前有169頁,單頁有20條留言。

最早的留言追溯到2002年7月18日。“很高興參與懷念舊瀛海威網站的建設,期待所有體驗過瀛海威World Groups的老朋友們都來這里交流。”

林興陸創建“去日留痕”網站時的留言

留言者是林興陸,是這個網站的創建者。他曾在1997年到1999年就職于(深圳)瀛海威,“這是一次個人命運的轉折”,林興陸回憶說。他至今仍記著瀛海威辦公室墻上掛的紅布白字橫幅,“瀛海威人從事的是影響未來一百年的事業”,至今想來都覺得很震撼。

林興陸進入瀛海威時,還沒有成年。這個出生于1980年的廣東陸豐人,13歲就開始學電腦,15歲初中還沒畢業就逃離了校園,最大一筆收入是賣出自己設計的一款軟件,賺了500元,立志靠著電腦、鍵盤、軟件成為一個杰出的人物,總想“給社會留點什么”。

2002年創建這個網站時,全球的互聯網經濟陰霾成為過去式。差點在美股摘牌的網易、搜狐等中國互聯網企業煥發出新生機。

林興陸看著火熱的互聯網大潮,心里為老東家惋惜,雖然瀛海威此時還沒有倒閉,但已陷入停滯狀態。他牽掛著以前的同事與在這里認識的網友。他想做點什么,“讓以前在‘瀛海威時空’認識,但失散的網友有機會重聚”。

瀛海威見證了中國第一批互聯網用戶的成長,他們在瀛海威網頁“論壇”“小屋”等交流聊天,在電話線上傳遞著新鮮、好奇的懵懂情感。

至今,我們仍然可以從這個網站2002年創建初期的留言感受到第一代中國網民的樸素情感,有些人距離他們上次對話,已經過去了近10年了。

一名叫“鄧雪蓮”的用戶在瀛海威上的網名是“shirley7”,在她之前是7個大哥,7個人在“瀛海威時空”組成了“未來之家”的聊天小屋,她留言說;“哥哥們都上哪了。害我做的飯沒人吃,沖的茶沒人飲.....”

一位叫“狂笑ingDIOの世界 ”用戶留言,“你看看,這么猜著誰是誰,才叫好玩呢……在別的壇子里頭灌水不如這里來得親切……”。

2015年春節,已經移民加拿大的大胃杜在“去日留痕”網站上留言尋友,他說:“目前和M.Lee(北京)、GRACE(加拿大),G.ning(加拿大)等還有聯系,STOP和東升隨著MSN一起消失了,如有認識我的朋友,請聯系了”。在1年之后的2016年12月,他又發出了類似的一條留言。

瀛海威老用戶“大胃杜”在2015年和2016年的尋友留言

大胃杜第一次在瀛海威上網,是在1996年,他還是在北京街頭的一張晚報上看到的消息。“那時候不知道上網是什么,感覺挺新奇,試試”。他第一次花了200塊錢充瀛海威的“信用點”,瀛海威還送了他一個1.44MB容量的3寸半的軟盤。

至今,大胃杜還記得進入瀛海威“咖啡屋”的“當當”聲,還有掛在網頁上的計時器,每次都會往下減,這是消耗的網點,“數字每掉一個,我都感覺肉疼”,就連聊天的文字,都帶著卡通效果。

大胃杜至今還能念出“老H”“Peter 李”“阿Q仔”“東升”等網友的名字。那時,他們也會組織線下聚餐,在魏公村一家傣家菜菜館聚餐。“阿Q仔”并不像在線上很活躍,吃飯的間隙悶悶的,很少說話。有爭議的Colin,她用瀛海威的漏洞偷取“網點”,有男生在瀛海威的論壇上追她,分開后,男生在手臂上拉了一個口子,表達恨意。

“對于瀛海威的消失,沒有很感傷,他不是一下子死掉了,慢慢消失在視野當中的。”大胃杜某次收到郵件,通知瀛海威網點取消,可以隨時隨地上網了。此時他已經轉移到了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上,瀛海威上的有些“老朋友”也消失了。

互聯網是強大的,又是脆弱的。大胃杜經歷過ICQ的黯然退場,自己5位的QQ號碼(這是第一批QQ用戶)被騰訊收回,MSN倉皇關停,現在的聯絡方式主要是微信。自己所認識的網友從一個平臺遷移到另外一個平臺,增加著,也不斷遺失著。

大胃杜在“去日留痕”網站的留言最終被一些老友看到了。Colin聯系到了。后來被大胃杜忽悠移民加拿大,結果適應不了,前幾年又搬回中國了。東升在上海工作,Peter 李“一說話,我才知道,我們加了微信”。

“(現代的各種工具軟件)大家越來越用得方便,大家反而就是不太介意這個東西是誰做的,就成為一個工具了。”大胃杜說。

有時候,他在YouTube上看到抖音,他就問朋友,抖音是什么東西,朋友說他,老土,抖音都不知道是什么。大胃杜在抖音上傳了一個自己家場景布置的視頻,他覺得沒多大意思。

大胃杜覺得“瀛海威”就像美國的“66號公路”,“美國有個66號公路,80年代停了,開了一個50號高速,后來,人們開始懷舊了,又覺得老的東西好玩了。”

現在,“去日留痕”網站不僅是紀念瀛海威了,它已經成為很多網民的私藏“樹洞”,記錄著普通互聯網用戶的點滴感受,一個90后網友留言說:“90后這一代是跟著QQ長大的,或許等我到中年,QQ也會成為一個懷舊的工具了”。一個名為“回憶”的00后網民留言:“第一次認識這個網站,18歲,希望網站一直在。”

也有一些人把“時間膠囊”藏在這里,等待未來每一天打開。一位匿名用戶在2018年12月1日寫下:“等2028年12月1日回來看看”。

部分網民將”去日留痕“網站當作了”時間樹洞“

林興陸最近一次登錄“去日留痕”網站是在2019年11月29日,他回復了一位在美國多年的瀛海威老用戶的留言,這個名為“穿山甲”的用戶1997年因申請留學美國而使用了沈陽瀛海威的服務。

第一代自主留學的學生,幾乎沒有不用過瀛海威的。這是通向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改變命運的路口。林興陸回復說,“我在深圳瀛海威的時候就是見證了很多大學生來科教館上網,發郵件申請大學得(的)獎學金,歷歷在目。”

“去日留痕”網站的服務器掛在林興陸在美國租用的主機上。“只要我的主機還在,我的域名沒有問題,它就會一直都在。林興陸說。

林興陸在互聯網行業摸爬了幾十年,換了好幾份工作。他履歷豐富,先后在潤迅集團、恒基偉業工作過。2000 年,與劉韌等共同發起 DoNews,并和蔡文勝等組建、收購過多家軟件、網絡公司,其中參與組建并任 CTO(首席技術官) 職務的二六五網站已于 2007 年出售給 Google。

2012年,林興陸選擇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專注兒童教育產品設計與研發,結果創業失利,陷入暫停狀態。林興陸時不時在自己的公眾號“網林”更新文章,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發一些自己小兒子上學的趣事。有時候,也會發“教你做一個最簡單的‘比特幣報價微信機器人”;或者記錄自己對互聯網的觀察,“中國互聯網歷史第一個博客”等文章。

有時候,林興陸也會翻翻瀛海威老員工微信群,這個群從最初的近500人到現在的100多人,不斷有人進來,也不斷有人退出。他很喜歡這個微信群名,“瀛河系”,這和“去日留痕”網站上方那行黑色字,“坐地日行八萬里,縱橫時空瀛海威”,相得益彰。

再過幾天,即將迎來2020年。“去日留痕”這個網站的也會更新,最下面的“1995—2019”,也將變成“1995—2020”,這個原本是可以自動更新的,但林興陸選擇保留“手動更新”。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土县| 册亨县| 十堰市| 磐安县| 盐山县| 丽江市| 乌海市| 察雅县| 孟连| 太仓市| 凌海市| 苏州市| 长白| 大埔县| 都昌县| 府谷县| 雷州市| 苏尼特左旗| 五原县| 应城市| 三都| 平果县| 开远市| 清水县| 驻马店市| 德江县| 新和县| 辛集市| 兰西县| 阿荣旗| 台北市| 绥中县| 乌鲁木齐市| 临江市| 横山县| 阜新市| 龙门县| 徐州市| 沁阳市| 台中县| 多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