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上的快手:13億人點贊一個可愛中國
01.
變與不變
世間很多東西都是會變的。
比如磨舊的物件,淡逝的友情,演進的科技,變遷的風俗。
但也有很多東西是不變的。
比如物件承載的情感,歲月見證的經歷,技術背后的公理,傳承下來的節日。
雖然世事始終在變遷,好在,即便再滄海桑田,生而為人,我們內心深處始終蘊藏著對情感的渴望,對規律的尊重,對真理的向往,讓人始終可以以不變應萬變,與白云蒼狗的時代周旋,在日常噪音中提煉旋律。
02.
十四億人的共同記憶
所以,有時一些東西我們以為它褪色了,但實際并沒有。
比如春晚。
雖然每年都不乏抱怨春晚沒勁的年輕人,但看到歷年春晚收視率的統計,又讓我們不能不相信,對于中國人來說,大年三十那天晚上,一家人守在電視機前,包餃子看春晚,依然是春節跨年的主旋律。
畢竟,這已經在過去30多年時間里,播成了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和這類似的,還有過年必須回家的執念,必須吃餃子的執念,必須團圓的執念。
一切都在改變,但一切又都并沒有發生質的改變。
從創立至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已經走過了37個年頭,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而它自身也同樣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轉變:
創立之初的春節聯歡晚會,重點是“春節”。
那時候的春晚只是一場單純的聚會,以春節之名相聚,形式簡單,內容也不復雜,一桌桌熟悉的面孔,觀眾與演員共聚一堂。
到后來,春晚的重點轉向“晚會”,越來越專業,也越來越彰顯出大國實力,節目開始豐富多元,舞臺也愈發流光溢彩,盛大的規模,嚴謹的流程,讓春節聯歡晚會成了真正意義上全國人民的聚會。
而到了今天,“聯歡”的味道開始突顯出來。
2015年,春晚第一次實現“電視+網絡”同步直播。“天涯共此時”不再是一句夸張的描述,春晚首次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引發話題風暴,成了一場全網互動參與的娛樂大事件。
同年,微信紅包第一次亮相春晚,引起全民“搖一搖”的熱潮,“春節聯歡晚會”至此成了一場有社交平臺介入的互動盛會。之后的5年里,“紅包”互動成了春晚常客。
03.
快手的十億紅包
2020年央視春晚紅包的游戲規則制定者,是快手。
2019年12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快手聯合宣布,快手成為2020年《春節聯歡晚會》獨家互動合作伙伴。
這意味著繼前幾年的BAT之后,快手成為第4家與央視春晚獨家合作的互聯網企業,也是中國第一家拿下這一重磅權益的短視頻平臺。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快手春晚紅包以“點贊中國年”為主題,采用視頻互動玩法,不論身在世界何地,所有用戶當天都可以在快手上搶紅包、看春晚,互動迎接鼠年的到來——快手今年將發放10億元現金紅包。
由快手來發春晚紅包,聽起來有些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04.
從大屏到小屏
從1958年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問世到現在,電視機的尺寸一路加碼:從最早9英寸、14英寸到24英寸“大彩電”,再到 55英寸、70英寸、100英寸的高清夜晶屏電視。電視越做越大,節目越來越豐富,但是看電視的人卻越來越少。
據TCL公布的數據顯示,電視機的開機率從三年前的70%下降到30%,40歲以上消費者成為收看電視的主流人群。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快手日活突破2億,月活突破4億,原創視頻庫存數量超130億。一二線城市日活增長50%,30歲以下的年輕人超過70%。
當下,人們平均每天花費4.7小時在手機,實際上,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群的手機使用人數增長幅度高達到44.6%。也就是說,不只是年輕人在拋棄電視,就連老年人也正在削弱對它的依賴性。
近年來不斷升級中的網絡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顯然從最基礎保障了“小屏”視頻平臺的生存和推廣,但是真正使其形成燎原之勢的,是小屏無可比擬的便捷和互動體驗。
通過直播、回放、連麥、留言,和屏幕背后的主持人以及千萬觀眾直接交流,小屏完成了大屏難以實現的場景。
而當注意力大面積轉移時,從大屏到小屏時代的更迭已經完成了。
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二者身份的逆轉:電視手機化,出現以手機操作模式為核心的智能電視;手機電視化,過去只能在電視上看的一切內容都可以在手機上看,包括新聞和春晚。
小屏在相當程度上補充了傳統電視的功能,也間接推動了大屏的“手機化”,大屏和小屏互融的2.0時代正在到來。
05.
信任基礎的構建
快手和春晚的合作,其實早有端倪。
在2019年2月,快手成為春晚“官方內容分發平臺”,拿下央視春晚、央視元宵、歷屆春晚的短視頻版權。
期間,除了春晚新節目,費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毛阿敏的《思念》、李谷一第一次演唱的《難忘今宵》等,都在快手上點擊量暴增。
這毫無疑問為快手和春晚雙雙服下了定心丸:
對于前者,不用擔心央視的內容在這里水土不服,會被年輕人拒絕;
對于后者,也不用擔心新的模式會有接收的阻礙,會影響官方的形象。
恰恰相反,這些內容依舊能夠在幾十年后掀起熱潮,說明真正經典的內容不會被時代淘汰,它們所承載的情感也不會徹底消失。
央視在過去1年里,其實已經和快手有頻頻合作的成功案例在先。2019年8月24日,新聞連播在快手發布了第一條視頻,至今播放量超過1.2億;8月25日,央視新聞聯播在快手同步直播,這是《新聞聯播》開播41年來,第一次在短視頻平臺進行大小屏同步直播,直播持續了39分11秒,3700多萬人次涌入直播間圍觀,最高同時在線人數將近300萬。同年10月1日,建國70周年國慶大游行,70個小時的直播,超過10億人次涌入快手直播間,點贊,評論,刷禮物。
快手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為億級用戶提供了一種最舒適的介入方式,讓每個人都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參與世界動態。
2019年,快手上的點贊累計已經達到2800億次。
每一次互動,都是對春晚“點贊中國年”增添最生動的詮釋。
06.
“在快手,看見中國”
新聞聯播入駐快手的第一條視頻說,“快手的Slogan是‘記錄世界記錄你’,新聞聯播每天都在記錄中國,記錄真正追求幸福與進步的中國人。在這一點上,雙方是一樣的。”
作為國內最大的短視頻平臺之一,不論從用戶還是內容上講,快手可以說已經覆蓋到了中國從城市到邊隅的各個角落。不論是最北邊的漠河飄雪,還是最東邊趕海漁民,都以最鮮活的方式存在于這里。
來自河北滄州的王紅保,快手老鐵們稱之為“寶哥”,他用快手記錄了自己在公路上的事兒:用卡車上的噴氣管吹頭,廢鐵板搖身就變烙餅工具,走到哪里,妻子的飯就做到哪里。他在快手上330萬粉絲,就像他的朋友,熟知“寶哥做飯鹽放太多”,也跟著他的視頻走了數十萬公里。
快手ID:wang376612192
在云南德宏,段應洋用簡陋的設備爬上山坡,懸掛在懸崖峭壁間采蜜,那是他在當村醫時跟著老鄉們去隨手拍的,他的視頻得到了老鐵們的點贊,視頻播放量超過50萬。
快手ID:CCTV198509
如果沒有快手,他們可能永遠不會被看到。這些分散在中國廣袤大地上的大多數,他們沒有聚光燈和華麗的舞臺。但是在快手,他們可以被幾百萬人看到,并且被點贊留言。
“中國14億人口,大多數人一生都得不到別人的關注”,快手CEO宿華曾這樣總結快手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希望注意力作為一種資源,能夠像陽光一樣灑到更多的人身上,不是像聚光燈一樣聚到少數人身上。”
當下,每天有超過2億國民在使用快手,鑒于快手的“普惠”原則,其中70%以上的流量分配給了最平凡的普通用戶。每個普通人都需要快手,快手也需要他們。這就是最真切的尊重,也是最有價值的力量。
2019年的春節,快手上的卡車司機“女漢子小劉妹”是在路上度過的。回不了家,就在路上偶爾通過快手看一會兒春晚直播。她說,“過年不重要,過好每一天才重要。”
快手ID:liumei5555
小劉妹、寶哥這些人活躍在祖國的各個角落,村寨和城市,口岸和高原……他們無法回家過年,但是他們的身影卻被這個時代所記錄。同樣被記錄下來的,還有他們的尊嚴和對生活的樂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副總編輯彭健明在發言會上說:“春晚要讓人民群眾開開心心快快樂樂過大年,春晚要增強快樂感和幸福度。”
而這和快手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情,不謀而合。
如果有什么是春晚想要表達的、贊美的、記錄的、慰勞的,我想,就應該是他們了。
07.
未來就在現在
10年前,我們無法想象能在電視上搶紅包;
5年前,我們無法想象能在娛樂社交軟件上看新聞、看春晚;
3年前,我們或許也未想過可以在手機里看到幾千公里外山村中的世界。
而今天,一切都在改變。一切也都未曾改變。
在西北山村,鼻頭凍得紅紅的小孩子正在搶過年的糖果,他們的母親在旁邊湊成一堆包過年的餃子;
在澳洲、越南、朝鮮、冰島,在地球的另一端,那些晝夜顛倒的地方,年輕的留學生在教外國人寫春聯、包餃子;
在路上,小劉妹灌下一聽紅牛集中注意力向前。她的車上運載著遠在他鄉的游子寄給父母的禮物;
在央視的排練廳,演員們一次又一次彩排春晚的表演、臺詞,直到深夜,直到凌晨。
在天南海北的角落,無數人籌劃著回家的歸途,無數人準備著迎接一年一次的團聚。
中國人的團圓故事,在快手匯成了一部動態影集。
從大屏到小屏,從電視到手機,從陪伴到參與。時代的內核其實從未改變。
最后給大家分享一條昨天刷屏了我朋友圈的快手短片。片子只有2分鐘,但是極其動人,極其可愛。
<end>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