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大V出走,知乎對科學類創作者“下手”了
作者 | 語境
編輯 | 石燦
“人在北京,剛下看山。”
知友Havo在知乎問題“參加「致知計劃之科學季」榮譽盛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寫下自己的感想。
這是他第三次參加知乎的看下活動,簽到后拿到一個小袋子,上面印著Solgan“致敬知識,格物致知”,袋子里還有小驚喜——一個劉看山職人系列盲盒。
「致知計劃之科學季」瞄準了極具專業價值和獨特性的科研從業人員和科普愛好者,初衷是對這些“寶藏型創作者”進行更大激勵,推動平臺優質內容持續產出。它由知乎聯合國內6家頂級專業科普機構共同發起。
活動從2019年11月1日開始,到12月31日結束。兩個月里,有超過5萬名科學領域專業創作者參與到活動中來。
1月11日頒獎典禮的女主持人,是知乎心理學領域優秀回答者“暗涌”,也是“致知計劃之科學季”的參賽者。順利完成下午的主持任務后,她在最后頒獎環節上,抱回了“科普征文大賽”和“圓桌獎”兩個獎項。
知乎@暗涌跨界主持
圖源:知乎@暗涌
這場知乎“科學家”大聚會,吸引了近500名像“暗涌”一樣在知乎熱愛分享的創作者到場。他們來自航空、物理、生物、醫學、心理學等專業性較強的“硬核”知識領域,在知乎的樂趣就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科普”和“辟謠”。這也是頒獎典禮的兩大主題。
知乎上有一個“有味道”的問題,“能不能科學的解釋一下屁能傳播多遠”。
物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子乾經分析得出,“屁的分子平均初始速度跟子彈差不多,但由于在空氣里會受到非常劇烈的擾動,因此我們隔一會兒才能聞到”。但他的分析可不是“鬧著玩”,理論依據都來源于熱力學和統計力學專業書刊和論文。
科普不僅意味著普及嚴肅知識,更在于用科普的思維和理論去解釋問題。在知乎,除了分享硬核知識點外,創作者們也喜歡用科學解釋腦洞大開的問題。
在科學領域的高品牌認可度和強內容影響力,是知乎區別于其他內容社區的一大特點。
“科普到底是什么?我這里給大家科普一下。”
“太空精釀”是知乎航空航天領域的優秀回答者,“科學季”共誕生了9期周榜的榜單,“太空精釀”因持續分享周周榜上有名,可謂是此次活動的傳奇。有人說他的創作內容沖突感鮮明,好似上九天攬月飲一壺好酒。
他是知乎科學領域創作者的代表。「如何看待2020年將要發射的長征八號可回收火箭?」「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區別在哪?」「2019年航天界有哪些值得被記住的事件和成就?」在這些問題下,他細致的梳理、嚴謹的解讀和準確的表達,獲得了數萬網友的贊同。
知乎@太空精釀知乎主頁
作為第一位分享嘉賓,“太空精釀”明確了科普的重要性,他認為科普擁有改變行業、甚至改變世界的力量。
“科普本質上也是被我們的需求而創造的,因為有人讀科普,想知道我們的未來在哪里。科普之后,人知道的更多,反而創造了更多需求。”這是一個正循環。
對于知乎上的創作者來說,在平臺輸出科普內容后,獲得其他知友們的反饋和更多互動提問,進而繼續科普工作。這也是一個正循環。
如何讓知友關注自己的回答,讓大眾看懂科普內容,也是創作者要思考的問題。
“太空精釀”舉了一個例子——如何用簡單的方式,讓人們接受“西部人民還在吃草,航天有什么用”。
“比如告訴美國人,你一年在哈勃望遠鏡上花了1.6美元,你為卡西尼號花了0.8美元,但哈勃望遠鏡為你工作了30年,卡西尼號在土星工作了16年,只要你買一瓶啤酒交的稅就夠養活這些任務。”
圓桌環節的嘉賓阮光鋒也同意科學降維的做法,“有時候科普,得把一些復雜的科學道理得轉化成大家生活里面特別貼近的東西,去告訴我們的公眾。”
對于許多科學工作者來說,科普過程中最不能忍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謠言。現實中“被收智商稅”的情況層出不窮,如何科學辟謠,也是科普工作的一個重難點。
在這場頒獎典禮上,知乎與「科學辟謠」平臺,聯合發布了2019年度知乎網友辟謠榜。
2019年8月30日,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共同啟動了「科學辟謠」平臺。知乎作為具有“最高知的用戶平臺”稱號的內容社區,一直將科學領域當作重點運營內容,也正順應了國家對普及科學技術和辟謠工作的趨勢。
辟謠榜公布了量子波動速讀開發大腦、 口紅用「胭脂蟲」尸體做成、痛經克星「布洛芬」可能致死等十大謠言。其中“量子波動速讀開發大腦”的辟謠者,就是習慣用“不正經”圖文正經科普的“網紅”,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畢導。
知乎2019年度知友辟謠榜
圓桌環節的幾位嘉賓也對榜單謠言進行了科學的解釋。物理老師陳征經常在網上處理像“牛頓的棺材板按不住了”這類問題。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內容不夠、平行宇宙”。他覺得量子的確是這兩年被“玩壞”的名詞,并預測下一個中招的可能會是“天使粒子”。“謠言鉆的是缺少答案時感到恐慌的空子,永遠會層出不窮,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基本的科學思維去打破它。”
在知乎,科普辟謠的道路上并不孤單。不僅有優秀回答者和知友較真糾錯,平臺還與各種各樣的院所、伙伴機構們展開合作。
本次“科學季”也設置了機構獎,頒給了混亂博物館、星球研究所、果殼、KnowYourself、中國科普博覽五個機構賬號。
網絡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在互聯網上、在新媒體環境下做科普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包括中國科普博覽在內的許多科學院、研究所,都在推出自己的公眾號新媒體平臺,把知識包裝起來。
“機構科普”為知乎的內容生態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增加了平臺的專業度和權威性。
“科學探索在不斷地認知邊界,而科普卻在科學與大眾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知乎聯合創始人、CTO李大海告訴觀眾,為了搭建和維護橋梁,知乎投入了很多算法、產品和運營的資源和力量,讓優質專業的內容能獲得更多的曝光和流量。
在2019年,知乎對優質專業內容的發現識別量是過去八年的2.5倍,并且分發比例提升15%。
在過去的兩個月期間,為全方位加速創作者的成長,知乎提供了10億流量和80萬元獎金,舉辦了4場「科學創作訓練營」和「行業專家面對面」活動。報名總人數達到5.4萬,產生優質的回答和文章共計3.7萬篇,新增內容的曝光次數達3.64億 ,獲得贊同數超過400萬。
知乎的「致知計劃」是個長期項目。未來,知乎還將擴大范圍,陸續舉辦「致知計劃」之藝術季、文學季等主題活動,激勵更多領域的內容創作。
盡管知乎在商業變現這條路上阻礙重重,平臺的優質、專業的內容依然是它的核心競爭力。
「致知計劃」這個能為創作者謀福利,也讓知乎競爭力變強的項目,可能是在知乎9歲之際,送給自己和9年來支持自己的用戶,最好的生日禮。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