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新廣告為年輕人發聲!我,可以回家嗎?
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我問爺爺,這年為什么越來越沒有味道了?
爺爺說:不是這年沒有味道了,而是現在過年時,最快樂的人,不是你。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時候那種簡單而又單純的快樂,似乎再也沒有過了!
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壓力,讓不少年輕人開始衍生出「不想回家」的念頭,也稱之為「恐歸族」。
對于「恐歸族」而言,回家意味著需要面對家里長輩的各種問題和壓力,而害怕回家面對這一切,所有開始害怕回家了!
正如唐代詩人宋之問有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基于當代年輕人這種“不想回家”的社會洞察,美的開始為年輕人出招。
▼
就在前幾天,美的以一支戲劇化短片——《身心同回家》,用一款虛擬的春節回家黑科技產品,希望幫助年輕人消除“不想回家”的顧慮。
而這次,又推出一支《我可以回家嗎》的戳心短片,為年輕人發聲:我,可以回家嗎?
視頻文案
我 可以回家嗎
我 可以不堪一擊嗎?
扛了一年的KPI
只想靠在爸媽肩上松口氣
我可以自以為是嗎?
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
我可以先贏過自己
我可以任性到底嗎?
你們老是催著我生寶寶
可是我想多做幾年你們的寶寶
我可以不識好歹嗎?
比起你們安排好的未來
我更喜歡自己拼出的現在
我可以挑三揀四嗎?
比起嫁不出去
更怕嫁錯人讓你們擔心
我可以不務正業嗎?
可以玩世不恭嗎?
可以白日做夢嗎?
可以不顧一切去愛嗎?
就像 愛你們一樣
我 可以回家嗎?
就像單純的孩子一樣
家,是放下負擔的地方
美的春節,身心同回家
▼
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看完這一段的文案,也在問自己:我,可以回家嗎?
其實這句話說出來,多少有些沉重。
對于小孩子來說,過年就是意味著有好看的新衣服、有很多的紅包、有吃不完的零食……
而對于成年人來說,過年就是將面對著“什么時候結婚”、“什么時候生小孩”、“什么時候才能出人頭地”等等問題。
比起面對工作的壓力,還是生活的壓力,最大的壓力是來自于父母的壓力。
不管是讓父母失望,還是讓自己失望,都成為了當下年輕人最兩難的壓力。
正如短片中所描述的那樣,當回家的日子越來越近,反而越來越不敢回家。
就像在短片里的一個細節,當這五位年輕人已經走到了家門口,卻沒有直接進去,而是在門口躊躇了一會兒。
相信不少人看到這一幕,瞬間就戳中了自己的內心深處。在腦海中也會浮現出,曾幾何時,也想向問出那句話:我,可以回家嗎?
美的基于這種社會現狀的痛點洞察,選擇以這樣一支《我,可以回家嗎》走心短片,在與年輕人溝通的同時,也是在為所有的年輕人發聲,傳遞出“家應該是讓人放下負擔的地方”。
▼
在眾多品牌渲染“溫情”、“走心”的新年氛圍中,美的這次將目光聚焦在“年輕人,為什么不敢回家?”這個問題上。
通過用這種溫情、平和的方式與受眾溝通,喚起消費者的共鳴,讓年輕消費者感知到品牌是有溫度的。
也正是因為美的這種獨特的切入點,讓年輕人直面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那些話。
比如,“我可以不務正業嗎?可以玩世不恭嗎?可以白日做夢嗎?可以不顧一切去愛嗎?”等等。
每一句話都是年輕人的心聲,都是想說而不敢說的真心話。
美的希望通過這種別出心裁的角度,替所有年輕人說出這些話的同時,也在向所有的年輕人傳遞出,也許過年會面對諸多的現實壓力,甚至是來自父母的壓力……
但是在這些壓力之下,都隱藏著爸爸媽媽的愛,鼓勵所有的年輕人與父母之間應該相互理解和溝通,用一顆同理心來包容彼此。
而這份情感的傳遞,也成為了美的短片中一句句的文案,讓品牌與年輕人之間有了更深層次的對話,將美的人文氣息的一面展現地淋漓盡致。
最后想說,希望每個在外打拼的人兒,都能說出那句:我可以回家!而不是,我可以回家嗎?
就像在短片最后的一段話:
“爸媽,我,可以回家嗎?就像單純的孩子一樣......”
“可以,過年回家咯,寶貝。”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