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廣告眾生相
2020年,Digitalling的第一篇爆款文《疫情下的中國廣告業》刷屏了一群人的朋友圈。我也是,在掃了一眼正文,便立刻點了收藏。但我不關心廣告公司們怎么看疫情, 只想為那篇文章抽絲剝繭,梳理一下文章背后真正有用的資訊。
〔看數字〕
數英這次總夠收集了67份采訪,除了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某熱店”,其他均能找到源頭。再除去上海和北京兩邊均受采訪的UID,實質采訪總數為65家。不過當這些廣告公司按地域劃分后,就可以清晰的看到這次的樣本采集是集中在了上海,總體,可以從大家的態度里判斷2020廣告業的風向溫度。
〔看我的“熟人們”怎么說〕
1. F5,范耀威
暫時沒有生存壓力問題,甚至跟大家分享了方法論:借鑒《囧媽》的應對措施,快速轉換傳播渠道,止損。
2. 意類,江畔
2月的拍片計劃全部推遲,疫情的未知性帶來經濟壓力。最壞打算是疫情持續到6月,將導致公司收縮,裁員。
3. KARMA,Karma
看樣子公司很安全。他最擔心的竟是辦公司裝修又要推遲。在他的字里行間,隱約可以讀到他對這個行業的信念感,比如說“廣告無處時不寒冬”“廣告業就沒有能躺著數錢的歲月”“每一次的產出都將決定你的下一頓口糧“。
反觀其他幾十家的廣告公司,作品集之平庸,讓人記不住它們的名字。但話又說回來,打頭陣的范思,簡介里一堆沒亮點的案例,也讓人困惑。為什么這種水品這種產出的公司,一副不缺生意的樣子?或許80%的客戶不需要創意出色?
4. LxU,Levi李雨
拍攝受影響,是否影響公司經營,還在觀望。此刻,企業行為是最好的品牌傳播。比如,丁香醫生的疫情地圖、辟謠信息的匯總、麥當勞的醫院專供餐廳。
5. 馬馬也,孫濤
公司自身總體可控。關于疫情的品牌動作,他提及盒馬招工的行為,這種時候企業做什么比說什么更能體現品牌價值。要“商業向善”。
6. 有門,王小塞
好在Q1是廣告業的淡季,因此,部分項目延期帶來的影響尚可承受。從回答里可以看出王總作為商業人的思考方式。比如說,避免單一業務和單一類型客戶,就是經營者需要有的未雨綢繆。如果專攻TVC和線下Event的公司,在這個疫情里,想來就不好過了。
7. 勝加,馬曉波
馬總大概是個耿直的人。當他說“我們努力做到不降薪、不裁員”時,旁人讀到的就是另外一層意思——勉強還能撐,疫情如果再擴散,我們就只好拔刀做“結構性調整”了。
勝加也面臨視頻無法準時開工,需要尋求海外拍攝方案;客戶回款延遲帶來現金流壓力等問題。
8. 神鴉社鼓,Ever宋堯
小而精的digital公司,也難免遇到業務取消的難題。但他在努力維持好心態應對現狀。此外,說了一句有趣的話:品牌由巨大的人格能量,但災難面前盡量“小我”。
9. 天與空,Billy鄧斌
自信地稱自家客戶儲備多元,現金流充沛,將是最能扛的公司之一。但他的朋友們就沒那么幸運:房地產、旅游類、線下活動公司都遇到顆粒無收的囧境。天與空本來節后要開放的10個HC,將因為疫情而關閉了。他預言未來3-5個月有較大的就業壓力。
*鄧Sir的言論很嚇人,讓本來有離職意向的人瑟瑟發抖。但天與空的工作強度和人員流失率一直業內有名。所以他的話,我還是保留一點觀望意見吧。
10. W,Maggie
我總感覺W這家公司隨著H5一起回歸到行業的暗涌里了,變得不再像從前那樣高調澎湃。但今天這位Maggie的回答,讓我依舊對這家公司抱有期待。(尤其是對比著前者天與空的回答來看)。
“危機中永遠有轉機,如果屋漏偏逢連夜雨,說不定可以順勢經營室內游泳。”她說W將大幅度增加招聘力度。這是最振奮人心的新聞。(*好奇去年那個W沒錢了的謠言是怎么回事)
11. 之外廣告,鄭大明
抱著最壞的打算——疫情要到7月才能結束。正視風險。雖然公司
從巨大的不確定性里,找尋一絲確定性
廣告業本身就充滿變數,被一個個自媒體玩成了“殯葬業”。先是傳統廣告已死、后是雙微一抖已死,再到今天的疫情當前,我對那些危言聳聽的話也產生免疫了。沒有人可以真正的預言未來,數英那篇文章的真正意義在于,讀到每一個廣告人的個性和世界觀。
每個人都想提前知道答案,好讓自己少走彎路。然而,只有走過無數彎路,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那條路。唯有和無數個人擦肩而過,你才能明白自己將與誰同行。
繁雜的話語,看過篩選過之后,依然記在腦里的,才會成為你的信念。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