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心理洞察究竟洞察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現如今心理洞察涉及很廣,各行各業都在說,談心理洞察的文章也特別多,大咖們很熱衷聊它。我也看過幾篇,有人說它是購買理由,也有人說是痛點等等,說法很多,但大致相同,其實都不對!我這么絕對的說法一定會讓許多人立刻炸毛。嘿嘿!稍安毋躁,既然我提出了異議,那您不如暫且靜下心來,看看我的分析與理解,再做出判斷也不遲。
既然我的觀點與眾不同,那么,我想先談談大眾普遍所認知的洞察是什么,再談廣告行業專屬的洞察是什么。為了方便閱讀時易于區別,我先將它倆稱之為:普遍洞察和專屬洞察。(在各行各業,普遍流傳著洞察與心理洞察這樣的詞語,意思其實都一樣,加了“心理”二字的無非是偏重于心理層面罷了,它們的目的和作用是一樣的,所以我不做額外的分析了。)
非廣告行業,大眾普遍所認知的洞察是什么?
它指的是引起表面行為的誘因。它通常隱藏在內心深處,甚至當事人自己都沒有感知到它的存在;而且當你點明時,當事人還可能否認它,因為這個誘因未必光彩。所以,它是洞察的結果,能夠解釋其姿態、行為等的真實依據。
所以,眼睛能看到的都不是普遍洞察!(促成得到這個結果的基礎是心理學研究等等專業以外的知識)
舉例說明,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姿態:
A這張是新聞照片,事件是某位武僧街邊賣藝,被多名城管依法阻擾,卻被武僧當街暴打。而此照片便是記者抓拍到的一個片段。(我特地做了面部模糊。)
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旁觀者們,姿態出奇地一致。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個雙手交叉在胸前的動作,代表了抗拒、緊張、自戀、拒絕溝通、不接受觀點、與我無關的自衛心理。
為什么心理學會如此斷言?因為這個動作能快速變成攻擊和防御。而身體會紀錄下你的潛意識,讓它變成習慣及條件反射,會自然而然地做出動作反應。
那綜上所訴是普遍洞察嗎?不是!
普遍洞察是:旁觀者是冷漠社會的特征,他們在漠視、冷嘲熱諷,恨事不夠大。心里在說:“嘿嘿,這下看你們怎么處理,最好能打死個人,不然都沒看頭。”
B這也是一張新聞照片,記者跟蹤拍攝城管執法,并做出了相關報道,報道的內容我們不必研究,我們研究一下他們統一的姿態。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隱藏右手和雙手插兜里這個動作:是想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普遍洞察是:城管害怕被記者的鏡頭拍攝、察覺到他們的真實想法。
C再來一張新聞照片。囚犯們以統一的姿態在傾聽監管人員宣讀文稿,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淺坐、雙臂自然下垂、雙腿張開,是毫無抗拒、虛心聽講,也是無奈、無力抗拒、不自信的表現。
普遍洞察是:無論對方說什么,囚犯都會接受和認同,他們想用順從與乖巧來獲取監管者的好評,因為很可能因此減刑。
眼睛看不到的心理因素也不一定是普遍洞察!
繼續舉例,我們來談談某些行為:
D某個男人見到性感美女會流口水,那普遍洞察是什么?
好色是嗎?不是,這只是在形容這個行為的表象;
因為驚嘆,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口水外流?不是,這只是在描述行為表象;
性饑渴,想一親芳澤?不是,雖然這是在說心理層面的因素,但這個心理因素是不會導致流口水的。(要知道很多人的反應是口干舌燥,是因為體溫上升,導致口腔及咽喉有一種干涉感,卻并非是真的缺水。)
為什么許多色狼、強奸犯都不會見到美女流口水,而他卻會?估計當事人自己都不明白!
普遍洞察是:此人長期一邊吃零食,一邊看小電影,導致他一見到性感美女,身體機能就自動分泌大量的唾液。
E某人談到性話題時,會不覺地摸鼻子,有些男性或女性都會有此種行為,那普遍洞察是什么?
不多說了,直接公示答案:普遍洞察是此人經常手淫,而手淫后TA的內心卻充斥著罪惡感,洗手后還不時用鼻子去聞、去檢查,害怕有異味留下,被他人發現。長此以往,身體把這個習慣變成了條件反射。
普遍洞察是當事人自己也不明白的深層次原因,也是促成行為、姿態的決定性因素,主要地、唯一地。
那么,為什么要得到這個普遍洞察?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洞察,來改變目標人的判斷、情緒、習慣等等。假如你能了解到對方作出判斷的真實誘因,你就有機會去改變對方的判斷;假如你能了解到自己發怒的真實誘因,你的情緒將會被改變,其實所有發怒的誘因都很可笑;假如你能了解到自己壞習慣養成的真實誘因,你就有機會改掉它們。
舉個例子說明:
有一次乘的士去某個商業區,抵達目的地結算時,司機不開車內燈,而是看著你在黑暗中摸索著錢包,支付他服務費用。只到你強烈要求司機開燈時,并做出了不開燈就停止支付的動作,司機才將燈打開,使你完成了服務費用的支付。
下車后,我對同行的朋友說,這司機有壞心眼,剛才想趁黑讓我多給錢,或者準備使用假幣找零。同行的朋友并不認同我的說法,反過來勸說我不該這樣去懷疑對方,司機只是忘記開燈罷了。
這位朋友不認為司機有企圖的誘因,是不認同司機開車內燈的必然性,以及人要去違背慣性,必須先要有所企劃。所以你只需要闡述這兩點的關系,便可以達到說服的目的了。
那么我先證明必然性,就是一個的士司機在長期服務工作中,會形成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靠邊停車后,撥起計價器、按動車內燈開關,只要你注意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動作司機大佬們能一只手很流暢的完成,仿佛是連續的機械化運動模式。
而后再闡述改變行為慣性需要有怎樣的條件。當我們養成了上下班打卡的習慣,即使哪天打卡機壞了,或預謀提前開溜時,你還是會忍不住看一眼打卡機。當然也有例外的一種情況,就是你心中被某種事物所困擾而忘記了。但那個的士司機一直看著你摸黑,也不做出任何反應,顯然不是被某件事情困擾而忘記了,而是在期待著你給錯錢。
所以,得到這個普遍洞察,是為了改變對方意愿,或去理解對方、理解自己。
在生活中,普遍洞察早已被大家熟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對每一個人來說都不陌生。
那接下來,我就可以利用大家了解普遍洞察的基礎上,來談談廣告人的專屬洞察是什么?
專屬洞察,洞察的是可利用的TA已有認知。(這個認知指的是:邏輯、常識,潛意識和思維慣性等等)
記住!是已有,已有,已有認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必須是TA的已有認知呢?
人們對事物做出判斷,是在自己已有認知中尋找相近的事物來輔助地。這就像某些事情在某些人眼中是對的,在某些人眼中是錯的一樣,人們都在以自己的認知來做出判斷,而這個認知,是你從出生開始便慢慢積累起來地。雖然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但我們的專業本身就不是要覆蓋所有人,而是某些特定人群,他們的認知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在這里本人要表訴一下自己反感以年齡來劃分受眾的市場分析,特別是那種跨度十幾歲以上的劃分,那是極其含糊地。)
舉例子來說明是最好的方法:
A假設催眠師要將你催眠。
催眠師一定會選擇一種你們熟知、常見的方式,舒適、溫和的語言,讓你放松,在不知不覺中被他催眠。
如果他釆用的是一種奇特的舞蹈,反而會使你精神亢奮,或產生不安、不信任,甚至于抗拒的情緒;如果他使用的語言你完全聽不懂,那么一切都是徒勞地,你只會認為他是個神棍,在給你念咒語。
B假設給你一道這樣的題目,讓你排序。
如果你是色盲,但你認識字、也有常識,那么你會毫不猶豫地排序:
如果你無常識,也不認識字,但對色溫很敏感,那么排序:
如果你既認識字,又非色盲,還有常識,那么你會反問對方評判標準,或排出兩個方案。
所以,無論你的購買理由、痛點,或者怎樣的角度做廣告宣傳,都無法阻止TA使用已有認知去做出判斷。這也是那些國際大牌進入中國市場,必須聘請中國營銷人員的原因。也是為什么廣告人自己嗨翻了,受眾卻無動于衷的主要原因。
那么,專屬洞察能給廣告營銷帶來怎樣的效果呢?
舉個大家熟知的例子來解說一下:
鉆石真的能代表愛情的堅定不移嗎?
扯淡!一粒丁點大的金剛石被賣得那么貴,只是因為TA心中認定了其代表愛情的客觀性。即使你告訴TA這就是一個騙局,都無法阻止TA購買鉆石作為婚戒,還可能會遭到TA的反駁和非議。(因為是大家熟知地,所以我就不再解說鉆石的銷售歷史了,哈哈)
我使用磁鐵引力圖示,來表達TA會自動將相似、相近的認知進行聯結,體會一下吧。
結論:專屬洞察能將廣告主的主觀意圖,變成TA心中的客觀事實,絕不是簡單的心理事實依據。
它能夠驅使TA不自覺地去達成你所設定的目標,并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地、非??陀^地,你要是告訴TA產品無法解決問題,TA還可能跟你急。因為這個客觀讓TA覺得是自己建立地,而非廣告所創造地,所以TA會主動捍衛它的合理性。這就是通過專屬洞察達到的效果,讓TA毫無受人蠱惑之感。
借力專屬洞察,能讓受眾自己建立起一個客觀的事實依據,而非外界灌輸,而受眾得到的結果卻是你早先所設定地,這聽起來很神奇,就像魔法一般。
而購買理由或痛點等是不可能達到地。痛點是找出產品優劣勢,以及營銷問題的原因,方便給產品或品牌定位;購買理由是給TA建議或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這是你給TA建立和讓TA自主建立的區別。
我們來回憶一張李叫獸的痛點圖示:
這是不是在分析為什么美圖秀秀會戰勝PS?是不是在找產品優劣勢?
我們再回憶一張李叫獸的痛點圖示:
畫圈的東西是什么?上一句是洞察,就是TA已有認知;下一句卻不是洞察,它是兩個洞察的結合體,是廣告營銷手段的轉化物,其包含了上一句洞察,與第二個洞察: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吃海豹鞭的擔憂。而下面那排“注意、知曉”等,是表示打動TA的程度。一個是毫無轉換修飾的洞察,一個是兩個洞察合并轉換后的成果,拿兩個不同性質的事物對比,看誰更有打動力,不太理解有什么可比性,就像花骨朵與花比美,雞蛋與雞比誰強。
從李叫獸的這兩張圖表上可以看出,痛點含義有大不同,雖然都被泛指為痛點定位圖。所以,痛點不是洞察,更不是我所說的專屬洞察。痛點只是形容最大突破口的稱呼,這個突破口可能是指市場、策略、創意、洞察,只是一個形容找到了可靠依據,或有力依據的簡稱。類似于英文中的OK,它可以用作形容或贊賞,也可以用作回答,也可以用作認同。所以痛點絕對不能算是洞察!指向的也絕對不是心理層面。因此,把兩個完全不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對比,就非常合理了,因為本來就沒把它們視作同一性質的事物。所以你也可以把痛點叫做機會、出路,或關鍵,它更象一個形容詞,而不是名詞。
有些公司或廣告人把痛點或購買理由視作心理洞察,其實他們無非是為了給自己的觀點或作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獲取客戶的認同,他們只是站在企業主的角度,利用數據報表來推論賣點及定位,而不是真心從消費者角度出發。也許有些人會否定我這個說法,那么讓我們來回憶一下吧。
十幾年前,我們這代廣告人還出道不久,那時候行業內根本沒有心理洞察這一說,社會上也鮮為人知。但,我們為了讓總監認同、接受我們的創意,常常要為自己的想法尋找理由、借口。有人會說:“產品能夠帶給消費者怎樣的利益,所以我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币灿腥苏f:“消費者常常會為此事而困擾,產品卻能幫到他們,所以我覺得創意表現的重點應該在這里?!备呙饕稽c的會說:“競品他們賣的是這個、那個還有那個,我們要有所區別,我們可以這么賣?!闭f完后心里其實還有些許不安,害怕被總監否決。大家回想一下是不是那樣?即使你沒聽說過心理洞察這個詞,或者你從來沒做過廣告,你都可能會為自己的想法尋找借口,比如:“我是怎樣怎樣的人,和我交朋友太值得了?!薄八皇菚@樣,他只是會那樣,還有他也就那樣,我和他們可不同,不會如我這般好?!蹦阌X不覺得這些說法非常象購買理由和痛點呢?我并沒有貶低這些理論的意思,而是說這些理論只是在建立一個主觀意圖,或者說讓那個意圖看起來更新穎、更獨到、更合理,并非誘導受眾自己去建立一個客觀事實,所以它們絕對不是消費者洞察,或者說專屬洞察。
那么,怎樣找到專屬洞察呢?
方法有很多,一篇文章哪里說得完,這里只說說從成長年代、生活環境、性別特征、事件背景及人物性格,五個方面入手。舉例示范一下:
A成長年代入手:
比如2012年時,曾經有人問我:怎么區別70,80,90人的心理不同,因為客戶要把房子賣給80、90后,需要他寫一篇分析報告,所以就算知道答案,也需要論述原由來呈現結果。
我說很簡單,從TA生活的年代特征出發,怎樣的年代造就怎樣的人;再描繪出TA的喜好、心理缺憾;然后再找出可被利用的心理洞察,也就是專屬洞察,這樣就能得到一個合理的論述。
這個例子做得詳細一點(并不是因為我更懂地產,實際上我從來沒有服務過地產客戶,只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以防還有人不夠明白)
從專屬洞察的實踐例子,你可以發現,我根本就沒有去提過產品的功能特點,甚至有些連廣告語都不用上,讓受眾自己在心中去建立一個,我想讓它建立的產品或品牌的認同。當你真正的洞察到受眾心中可被你利用的認知,那么就用好它,
接下來就簡單點明了。
B生活環境入手:
比如12年時有人問我:為什么微博在中國會迅速擁有那么多用戶?而在其它國家幾年都沒發展?
我說很簡單,因為中國人沒有發言權(這個不敢解釋,怕查水表)。
C性別特征入手:
比如13年時有人問我(看起來好像編寫的每年一問,但這確實是事實,常有朋友問我這類問題,之所以使用這些內容,是因為懶得去做新的例子,只要大家能明白就好):
為什么女人要去整容?因為對方要組織美容院的比稿項目,可是對方完全不知道從何入手,因為想不明白女人為什么要去整容。
我說很簡單,因為TA的幸福感來自于異性對TA的呵護,而什么吸引男人大家都明白的!
對方問為什么?現在很多女性都沒有要依靠男人的想法,都要做女強人,怎么會那么在乎男人的感受?為此還特意咨詢過多位女性,都說一心為自己的事業。
我的回答是:我剛才說的不是心理學范疇,而是動物的本性,不管你如何在意事業,只要你是雌性,就是如此。雌性最大的幸福感來自于雄性的關懷與呵護;而雄性最大的幸福感來自于被雌性需要。這也是支持物種得以繁衍的法則。并且TA會把所有的挫折和不幸,工作、生活中的等等不愉快都歸結于容貌;這是人性的弱點,不會自身找原因,而會主動找借口來安慰自己。
為什么女人要去整容?因為那是獲得幸福感的捷徑,也是自認為可以擺脫諸多不幸的捷徑。
D事件背景入手:
比如14年曾經有人問我:為什么三八婦女節,女人的購物量大增?因為對方與電商客戶研究了幾年,也沒搞明白。
我說很簡單,因為愛人買禮物送給TA,或者TA買禮物送給姐妹。
他說不是!從后臺監控數據可以看出,都是用戶本人瀏覽頁面,并進行購買,購買的商品也是TA本人的喜好和必需品;
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出大數據的缺陷和優勢,它能記錄TA的行為動作,但卻給不出心理洞察,所以數據再全面,也需要好分析師。
我細細琢磨后給了他答復:TA在三八節那天放假,而伴侶卻不放假,一個人在家太苦悶啦!并且沒有人送禮物給她們。
他回答說:你應該是對的!答案真可憐。
如果你要利用這個洞察,那么38節可以賣“獎勵自己、犒賞自己”。
E人物性格入手:
比如15年有人問我:他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覺得這位同學不可理喻。
據TA描述,在大學時期,這位同學性格孤僻,人傻傻地不會看臉色,沒人愿意理他與他交往;畢業后此人生意卻做得不錯,娶了年輕貌美的老婆,也有了孩子,事業家庭一帆風順,但性格等并一直沒變;
難以理解的是:他經常給TA打電話,卻無話可說,你問他有事嗎?他又說沒事。并且你還能隨意掛他的電話,一會他又會打電話過來,也不生氣,也沒話說;如果你不接聽,他就會頻繁地撥打,直到你接聽為止;還經常去TA家做客,卻也只是干坐著不說話,漸漸地TA的家人也不再理睬他。但他卻時常來,每次還攜帶著禮物,禮物并不便宜,都是些吃喝的東西,然后獨自在那坐上幾小時,直到別人家開飯了才會走,卻又怎么也留不住他吃飯,電話里也無法阻止他登門“拜訪”,好多年都是這樣地一如既往。TA有許多次想將他趕出門,卻都忍住了,就因為他沒有表現出惡意,又提著禮物上門。
我說我能理解他,其實他很可憐,他沒有朋友,但又想如尋常人一樣有朋友家去,他其實沒有興趣了解你,或讓你了解他,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儀式,也許只有你沒直接趕他出去。
好吧,就聊到這吧,篇幅已經超了,刪字去。希望沒有人再把痛點或購買理由視作洞察、或心理洞察了。要想精準、深入地洞察TA,除了要足夠了解TA,還必須多研究心理學等專業外知識,平時注意多觀察、多推敲、多練習。
如此前一般,在最后給大家做一個預告,下一篇將談談五大需求,或者創意是什么。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