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聚劃算,更會計算人心
疫情之下,企業該怎么辦?
我在開年的文章里就提到過,這時候品牌和公司不應該坐以待斃,也不單單是捐錢做慈善,更重要的是要做事。
營銷不是套路,而是價值的交換,是滿足用戶的需求——商業就是最好的慈善:在疫情下,企業用自己的能力,給用戶帶來解決方案。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疫情下很多企業都動起來了,很多企業都在通過線上和電商的轉型,來實現自救:
餐廳紛紛開起了外賣、酒吧都開始直播、品牌方開始拉群,這不是一個壞事,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力量,給當下的用戶繼續提供解決方案。
通過線上和電商的轉型,企業開始變現了,這即是自救,也是在為社會做貢獻。活下去,就能照顧好自己的員工;動起來,可以用產品和服務,幫助疫情下的人們度過這段恐慌期。這是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當大大小小的品牌都開始了線上化轉型,疫情下,平臺的意義更加被放大了,說白了,大家希望依靠自己的背后的平臺,能夠活下去。
特殊時期,這些互聯網平臺也在努力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快速相應各方的需求。
年前還原本忙著搞贊助、發補貼、搶用戶的平臺,年后都在盡最大的努力創造價值,讓行業的生存環境更好一些。
比如,這段時間,所有平臺都放下了原有的營銷內容,重在解決民生問題。最基礎的支持,就是在資金和資源上放寬了很多。
大部分平臺都提出了低息免息貸款、減免貸款利息、縮短賬期等措施支持,降低商家現金流的壓力,阿里巴巴也開放淘寶直播門檻,讓商戶免費試用運營工具。
還有一些平臺選擇在自己的業務范圍內,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例如,好幾個線上知識平臺,免費開放教育資源,讓學生重新回到課堂;不少互聯網平臺開啟了“共享員工”模式,幫助無法復工的員工繼續工作;外賣平臺配合疫情優化送餐流程,照顧外賣員和顧客的安全;還有平臺把視線放到了滯銷的農副產品上,幫助疏通物流供應鏈。
特殊時期,其實給了互聯網平臺一個大考:測試它們擔不擔得起這份責任和機遇。
在這次疫情期間,我看到聚劃算在商業機制運轉和營銷的結合上,做了很有意義的嘗試。
01
疫情期間,聚劃算的反應特別快。比如,最近好幾次刷屏的「愛心助農」。
這次在疫情期間,阿里巴巴迅速集集團之力馳援海南,天貓食品行業、阿里數字農業、菜鳥網絡、聚劃算、淘寶吃貨、天貓農場、淘寶直播等團隊紛紛加入。
只用2天時間,就建立了“阿里愛心助農專線”。3天后,全國吃貨上天貓買空500噸海南蔬果。
“海南助農專線”,當地村民打包蔬果
在這疫情期間,農民非常難,本來都已經豐收了等著賣進城里,但蔬菜經銷商沒有辦法進村收菜,導致農民的蔬菜水果都有可能爛在地里。
聚劃算百億補貼推出了“戰疫助農”計劃,為整體滯銷農產品提供10億補貼,幫助他們把菜都賣出去。
這也是已經上線3個月的聚劃算百億補貼一直在做的事情,解民生之難。
說實話,我之前對聚劃算的評價是停留在他是淘寶下沉市場的親兒子,阿里巴巴內部稱為“倚天劍”,正在快速通過百億補貼獲客的作用。
我知道它能拿到的不僅僅有阿里系的用戶與消費數據,還有阿里平臺的資源傾斜。
但是這次它的這個舉動,讓我對它有了新的認知。我看到了聚劃算的一整套完整的商業體制,在遇到災難面前,是如何快速整合,解決社會問題的。
后來團隊告訴我,聚劃算已經不是第一次這么做了。
去年7月,聚劃算就開始幫助甘肅的農民。因為這群農民不僅在種菜,世代還在承擔治沙的工作。
當地特色農產品如永昌貝貝南瓜、民勤蜜瓜、蘭州百合、金昌早酥小香梨、白銀板栗薯、民勤人參果等,不好種也不好銷售。
于是聚劃算建設了10萬畝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還用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再以低于市場的零售價賣給消費者,不僅不讓勞動人民的努力白費,也要讓消費者受益,同時也在向社會普及防沙治沙的理念。
聚劃算匯聚甘肅行動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疫情期間,聚劃算的助農項目能夠反映如此迅速。
因為它之前就已經開始告訴消費者,不僅可以買到性價比的東西,還能做保民生的事。
這次聚劃算百億補貼和淘寶愛心助農計劃一起提供10億愛心助農基金目,項目目前銷量累計已經超過5.4萬噸。
愛心不是一時一刻的營銷,而是日積月累。
02
聚劃算不僅幫農民,還幫餐廳、幫商家,快速響應企業求助,建立云生態,扶助全國各個地域的傳統線下產業進行經濟復蘇和線上轉型。
2月中旬它推出了“云主廚”活動,讓西貝、海底撈等8大餐飲品牌的廚師,在家里的廚房開小灶,直播做菜,同時在線上店鋪同期售賣相應的食材、料包或半成品。
通過即看即買的方式,向線下餐飲企業傳遞了線上轉型的方式,也在告訴消費者,淘寶的生態不只是一個消費的地方,還是一個生活化的場景,可以逛逛、吃吃、買買、看看。
“云主廚”活動
而從2月22日至3月底,聚劃算開啟了“愛心助企”通道,幫助超過1500家的企業工廠做傾銷,清庫存,截止目前已經實現超過2億的資金回流,保住30萬人的就業穩定,更讓線上500萬網友一起助力。
平臺的責任,和品牌不同,講究雙邊市場,不僅要對得起用戶,還要讓商戶賺到錢。
不僅要讓在這段時間困難的商戶,感受到幫助,也要感受到平臺能夠迅速聯動生態,幫大家解決困難。
平臺的責任,就是要以自己的能力,平臺上的商戶和用戶,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特殊環境下,平臺不光光應該是捐錢、發福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阿里建立起一個特殊環境下能快速反應的商業機制,讓商家能自力更生地更好活下去,同時也幫助到了各行各業的人。
03
這次疫情讓我重新審視了許多東西——營銷、商業、人心。而這次各大平臺的行動,尤其是阿里,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平臺的意義。我之前也說過,希望女子刀法能夠成為各大企業和營銷人背后的平臺。
作為平臺,其意義就不僅僅是創造流量和變現,而是讓用戶、商家都能夠在這里找到自己的價值,并創造社會的意義。
今天,我們總是面臨許多平臺的選擇,點外賣至少打開2個應用,買東西至少要進3家店比價。但關鍵時刻才能明白平臺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所謂患難見真情。我們真正想看到的是,平臺再為多方利益做考慮,不僅是哪里更實惠,更是哪些平臺可以迅速反應、呼應民生、為社會的意義做貢獻。
能夠做到這些的平臺,除了有足夠的資金,在特殊情況下提供基礎支持外,也要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能夠在第一時間承擔起社會責任。
這些其實是平臺在自身商業邏輯下,日積月累的實踐,一點點積累出來的勢能。
平臺們在疫情期間的行動,不禁讓我想到10年前曾經大火的概念Social Enterprise(社會企業)——企業運營的目標,不僅是為了創造利潤,同時也為了一個社會意義的實現。
傳統的營銷是創造價值,而平臺的營銷需要創造多方的價值。
文/Mammon
編輯/刀姐doris、雨菲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