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阻隔距離,不阻隔服務 --- 疫情之下的服務設計革新
好的服務不是偶然發生的,是被設計的!服務設計可以徹底改造中國商業,從而使之走向真正的升級!
病毒可以阻隔距離,但不能阻隔服務。
在疫情之下,服務無所不在。僅以口罩為例——從藥店排隊限購口罩,到網上登記預約+自行線下購買,繼而變為預約后小區無接觸派送,小小的口罩,數天內就經歷了三輪的服務迭代。
哪里越有危險,哪里就越有機遇!雖然新冠病毒讓眾多企業陷入困境,但橋中相信,在后疫情時代,更多的企業一定可以逆勢翻盤、悄然崛起!
面對疫情,“服務設計”如何高效地解決問題?如何作用于地產、零售、教育、交通、政府公共服務及醫療衛生等領域?如何為社會、商業創造更多的機會?
不久前,橋中創始人黃蔚作客直播平臺【造就】,進行了一場題為“病毒阻隔距離,不阻隔服務”的線上直播。她運用橋中版權的“服務設計十大方法”來和大家分享——疫情之下的各類服務設計革新
哪里越有危險,哪里就越有機遇!
“如果經濟影響的是人們吃飯的口,疫情則直指人們的心”,如果把人們心理的感受按照時間軸畫成一條曲線,高的稱之為“爽點”,低的就是“痛點”。
好感動、焦慮、了不起、憤怒、驕傲、失望、亢奮、恐慌……不管如何,日子還是要過,企業還是要活。
我今天獨家帶領大家梳理一下在疫情期間,親身體會到的一些在公共服務創新、跨行業的企業服務創新和社會化服務領域的革新舉措。
我用了橋中版權的服務設計十大方法來梳理和分享:病毒阻隔距離,不阻隔服務。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1、拔高波峰
這幾天,我天天去超市,看到空落落的貨架,心里很不是滋味。試想,如果能夠在家吃到正宗的法國大餐是不是一件很讓人爽的事?
有一家位于靜安區兩層小洋房的米其林法式餐廳,推出“美食無接觸安全配送”的服務,客人選擇閃送或自提均可。更重要的是,買他們家的食材還送菜譜。我腦海中浮現出自己在家燒出米其林大餐的畫面,手殘黨動心了。
擔心看了菜譜還不會做?沒關系,美女主廚24小時為大家教美食:澳洲西冷牛排、黑松露汁、魚子醬、尖吻鱸魚。
如果你提前一天下單,還可以預訂到限量版的惠靈頓牛排。這兩天,他們又推出了情人節外送特別菜單——“與ta窩在家里的浪漫燭光晚餐”。定套餐還送浪漫蠟燭,這簡直是“爽”上加“爽”,這就是拔高波峰。
拔高波峰,就是讓爽點更爽,讓客戶尖叫、自拍、傳播。
受到沖擊的線下店,是否可以從這個案例中吸收到營養?我個人曾經就做過一次吃喝玩樂的demo,在餐飲行業劇烈競爭的態勢下,獨辟蹊徑,引爆了中國精釀行業最終賣給了百威英博的顛覆性增長組織。
2、填平波谷
說到送餐到家,最怕的就是人對人的傳染。因此商家推出了各種無接觸服務。在這方面,星巴克堪稱教科書。他們的“無接觸式星巴克體驗”和“專星送”外賣服務,考慮到了專用密封袋和杯蓋、騎手每日測溫、專用取餐臺、餐箱及時消毒、騎手送餐無接觸等等。
不僅在各個環節做到位,而且還讓客戶感受到了。“即使沒有接觸,口罩下仍然有伙伴們誠摯的笑容”,星巴克的推文也收獲了10萬+的流量。
填平波谷,就是讓原有的痛點不那么痛,讓客戶的感受更好。
看看同樣受災的民宿業,橋中的合作伙伴【十里芳菲】發起“新商業女性公益:停工不停學的大咖分享活動”;鄉伴的CEO吳沖發起了:“白衣天使,鄉野療愈計劃”的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募集1萬間空余房源贈予歸來戰士。
空房之于民宿就是波谷,但是吳沖此舉創造性地填平了波谷。
3、優化與客戶接觸的關鍵時刻
疫情之下,許多寵物醫院、寵物寄養店接到了求助電話。不少節前暫離武漢的人為寵物牽腸掛肚,在歸期不能確定的情況下,留守在武漢的寵物正面臨彈盡糧絕的風險。
武漢某寵物店配備AR智能眼鏡上門服務,上門喂養,視頻直播,語音互動,讓寵物得到了必要的關懷。寵物店的全程防護讓寵物主更安心,更多寵物店還設置“愛心投放機”去幫助街頭的流浪貓狗。
優化這些原本可能是“爽”點的關鍵時刻,重新設計服務,可以使得客戶更加愛你。
4、“鳳頭”
同事家中急需的常用藥品即將斷貨,以往她都是搭乘公共交通去醫院配藥。但在新冠病毒疫情嚴峻的當下,為避免不必要的接觸傳播風險,她只好尋求在線藥房的幫助。
令人欣喜的是,從前期咨詢、需求登記、回電直到發貨,同事在2小時內搞定了這一切。對方藥房的電話回答專業簡明,線上藥師的介入幫助確認“處方”,并且告知同事第二次購買時,可以簡化手續。
不過處方藥和和普通物品網購不同,線上購藥更依賴于藥師的專業及藥品合法性的確認,這就是“鳳頭”。線上購藥給我們帶來了方便和驚喜,其背后是一系列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重構。
5、“豹尾”
目前,有許多汽車企業正在加入4S門店進行網上客服。有一家汽車企業攜手全網200余家經銷店統一線上開業,他們24小時響應用戶需求。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經銷店的線上旗艦店,實現VR看車、線上咨詢甚至網上購車等服務。
上門給客戶交車時,不止會交給客戶一個車鑰匙,還會為他們設計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儀式感——為客戶舉辦一個小型的交車派對。從給車揭幕、為客戶鼓掌、拍照視頻留念到舉辦派對,一系列地動作都使得客戶深深感動。
這就是“豹尾”。交易雖然完成,但服務可以繼續,客戶和你的關系維系才是開始。
6、延伸客戶體驗旅程
口罩告急,全民互助!豐巢智能柜小程序“口罩互助”功能于不久前上線。“口罩互助”支持個人自助進行防護口罩的捐款求助,并通過全國18萬臺豐巢柜收贈流轉,減少人員接觸的風險,讓更多需要的人“有罩可用”,所有快遞由順豐承運。
對于捐贈方,不收取快遞費;對于受捐方,如果選擇“到柜領取”,不收取任何費用,但若選擇“郵寄到家”,則需支付快遞費。豐巢和順豐的這一行為,延伸了大家的體驗旅程,變成了一種愛心傳遞服務。
年前我在巴厘島旅行,年后才飛回上海。返程飛機上,空乘人員會讓我填寫各種表格;回到小區后,物業讓我登記返滬信息;稍事休息后,居委會來電問候我,并對我進行宣導……這些都延伸了我原本的歸途旅程,這都是延伸客戶體驗的一種方式。
7、跳過/增加體驗的階段和活動
盒馬鮮生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如果你不在盒馬門店的配送范圍內,可你下班的路上會經過盒馬,你很想去買點東西可又苦于車不好停,買或者不買都是個問題,怎么辦呢?
對此,盒馬制定了一套方案去解決顧客的痛點——在門店所在商場停車庫內開設汽車穿梭專用道,顧客在APP上提前下好單,當顧客駕車至自提點后,根據現場員工指引或推薦自提需要的貨品,員工取貨放至顧客后備箱,完成提貨。
對于車主來說,新的提貨方式跳過了購買體驗中在地下車庫找車位、逛店選購、排隊結賬、把產品從店鋪搬到后備箱的階段和活動。對盒馬來說,分流了顧客,減少了高峰時期部分門店服務人員的服務壓力和配送壓力。
以往,我們常常考慮如何跳過體驗的階段和活動,以給客戶帶來方便。如今,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增加”的階段和活動。
疫情之下,物業行業正在通過服務設計進行改變 ,他們“增加”了很多原本沒有的觸點。比如:在疫情期間提供居民的各種生活服務,測體溫、登記信息、發放出入卡、360度無死角消毒,有的小區物業甚至派出無人機“小衛士”去撒藥和喊話。
8、服務階段和活動的重新排序
過去一周時間里,陸續有餐飲、酒店、影院、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行業的32家企業的1800多名員工加入盒馬鮮生,成為了“共享員工”,他們經過培訓合格后上崗,在保留原崗位的同時,會獲得一份額外的收入。
“共享員工”,打破了原本“先聘再用”的順序。此舉打破行業用工壁壘,對內能應對人力不足、培訓新員工成本大、周期長的挑戰,對外能緩解餐飲行業員工安置困難、現金流斷裂等問題。
當重新排序后,你會發現,收獲的是不僅僅是效率,還有更多新的可能性。
9、智能體驗
我現在每日必看的全國疫情實時數據,接連出現的就是“小區速查”——查你附近X公里,有沒有感染案例。除此之外,墨跡天氣、百度地圖等app都上線了類似查詢附近疫情的功能。
10日下午,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陳司長發出一個號召:“能不能開發一個服務社區抗疫的軟件,這比捐十個億還管用!” 阿里云馬上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智能社區疫情防控小程序,可以幫助社區一線工作人員完成出入登記、健康打卡、疫情通知等工作。而且,還將體溫貼、AI攝像頭、守門貼等智能硬件產品聯網,幫助掌握社區出入人員的健康狀況。
同時,為保護社區防控基層人員的安全,阿里云推出智能外呼機器人,通過智能外呼應用,社區工作人員可對小區居民,尤其高危群體(疑似病例、醫學觀察人群)進行逐個電話外呼,在對話中整理體溫、腹瀉、咳嗽等健康信息,并自動形成報表。
智能時代,商家用人工智能“猜你喜歡”以達成更多的交易;現在的疫情時代,企業用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設計進行整合設計,可以改變社區乃至整個城市的治理方式和公共服務。
在未來,人工智能下的服務還會有什么樣的可能性?我相信服務設計在該領域大有可為。
10、徹底重新設計
上周,武漢市兩大治療新型肺炎病人的專科醫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相繼完工,開始正式收治病人。雖然建造時間很短,但相比2003年抗擊非典時期的北京小湯山醫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無論是在工程設計還是在軟硬件配置上都更完善、更智能。
以火神山醫院為例,總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病房419個、ICU重癥加強護理病房30個、病床床位數1000張,包括信息通信網絡,廢物處理系統,智能管理、檢測診療設備等在內的醫療設施一應俱全。
在傳統的醫療系統當中,很多沒有得到應用或者是即將應用的東西在新蓋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中得到了應用,這就是徹底重新設計。
這個議程之上的醫療服務的改變,包括前面列舉的線上處方藥、線上會診,線上診療的例子都是醫療服務方面的重新設計,醫療服務正在發生根本的變革。
為你自己的未來而設計
2020年伊始,我最喜愛的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去世了,他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作者、"顛覆性創新"理念的首創者。他教授過的一位學生曾問他:“您在生活中是怎么保持謙卑的呢?”他說,“這要歸功于我們在教會的服務
社會服務體現在每一個人對他人的服務上。在疫情之下,我們看到了非常多閃光的服務,人性的光輝都被放大——義務接送醫護人員,免費送飯,提供賓館房間,進行各種心理援助,甚至自己開著挖掘機去工地做義工……所有的這些都是社會服務的體現。
過去我們引以為豪的都是面子,比較硬性的那些東西,但是公共服務、醫療、慈善這些關系到我們生活的里子,其實更值得被設計和改變。
服務是社會的軟基礎,是時候引入服務設計的理念和專業的方法工具去為疫情而設計,為社會而設計,為中國而設計了。
更重要的是:為你自己的未來而設計。
服務設計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更是一個系統的方法論,它可以讓你的思考有跡可循,讓你具備系統化的方法論去尋求突破,服務設計正在深度影響和變革各行各業。
體驗設計可以讓你走得更好,而服務設計可以讓你走得更遠。當服務設計變成一個組織的行為、一個集體的行為、一個可復制的東西時,一定要去考慮它的中、后臺,究竟是哪些東西支撐著前臺去進行體驗的變革。
中國的中、后臺是什么?他們是:超強的物流基礎,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基礎設施,信息溯源能力,供應鏈能力,緊急資源調配能力,雷利風行的執行力,招之能來、來之能戰的醫護能力,令行禁止深入社區鄉村的網格化管理和組織的能力···這樣的中后臺的能力,這樣的國度,這樣的時代,世界絕無第二。
我想向建設我們社會軟基礎的每一個平凡的英雄致敬。我也想向每個人號召,運用服務設計之法,服務設計不只是屬于設計師,服務設計屬于每一個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行動起來,用服務設計減緩疫情黑天鵝帶來的蝴蝶效應,不管你是在零售,餐飲,交通,政府公共服務、醫療衛生領域,還是在家看娃、相夫教子,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運用這十個方法,去看看如何為他人設計出更有價值的服務,去創造價值。
好的服務不是偶然發生的,是被設計的。服務設計將可以徹底改造中國商業,從而使之走向真正的升級!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