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態化下的粉圈文化
作者/Fairy
注:以下分享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事實更正,請郵件聯系fandomreport@163.com,或添加微信:ifan_fandomreport
227事件引發了系列的蝴蝶效應,對當事各方都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然而,致歉發聲并非是終局。
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粉圈文化?
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從重新認識粉圈開始。
一、粉圈的日常
如何判斷明星紅與不紅,第一要素就是考量粉圈流程體系的復雜性。
粉圈是一個分工清晰又明確的“公司”,是層級分明、結構嚴密、分工明確且高度組織化的團體。
在當下飯圈,控評、打投、反黑是三大重點事件。
二、粉絲&明星&經紀公司
經紀公司服務于明星,而明星服務于粉絲,進而粉絲會去消費有情感溢價的商品。
早年,粉絲對明星可望不可即,經紀公司話語權最大,藝人稍有不慎就會被雪藏。然而從2015年開始,粉絲介入偶像制造的關鍵環節,粉絲成為明星經濟的“制造者、促成者、建構者”,粉絲力量主導下,稍有不滿便會公開討伐明星經紀公司或團隊。
只要粉絲愿意買單,資本就愿意給予明星機會。這也導致了“粉絲、明星、經紀公司”三者關系的演變:經紀公司話語權降低,粉絲力量上行,并影響明星的公眾形象塑造。
粉絲影響力體現在方方面面,不可小覷:
1、藝人商業價值——榜單排名、帶貨指數、時尚價值、國民度
2、藝人形象——穩固人設、加深印象、完美包裝
3、沖銷量購買力——雜志、劇集、音樂、演唱會
4、衍生出巨大產業鏈——粉絲服務平臺、飯圈垂直類APP(直播、打榜、應援、周邊)、各類刷數據公司
只有粉絲、明星、經紀公司三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制約,才能良性平衡發展。
三、粉圈應援
“流量為王”的時代,粉絲應援通過流量獲得更多話語權,也難以脫離兩面性作用。
伴隨著粉絲力逐漸強大,我們會看到粉圈反塑偶像人設,粉絲成為了明星話題的創造設計者。同時,粉圈公益“一呼百應”,粉絲的群體構成是由偶像的性格與人格篩出來的,也可見偶像及團隊的風格。
四、淺談“227事件”
截至目前,“227歷史時刻”超話,35.4萬粉絲,14.1億閱讀,19萬帖子。
227事件下的四類網友態度,鮮明對立不可調和:
1、追星的泛同人受眾里,有別家粉絲處于觀望,抵制明星作品和代言,也有黑粉從中牟利;
2、不追星的泛同人受眾,怒不可遏,堅決抵制;
3、追星的非同人受眾,不影響其原本對明星的關注;
4、占比最多的是那些既不追星又非同人受眾的路人,打開微博看到負面新聞,不禁路轉黑。
人們有權在法律的范圍內發出自己的聲音,也需要理性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需要有求同存異的包容。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