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產品更適合“故事型”文案?
最近在看《尖叫感》這本書,今天和你分享書中的一個知識點:
什么產品更適合“故事型”文案?
要想定義這個概念,我們需要先對產品進行一個分類。
在這本書中,作者把產品按照功能劃分為兩類:
無限改進型有限改進型
有限改進型產品,就是撕掉標簽后和同類產品基本沒有差別的產品。比如:食品、飲料、日用品等。
無限改進型產品,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不斷升級迭代的產品。比如: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
那我們選擇購買這兩類產品時,出于什么動機而作出的決策呢?
01
消費者的兩種決策模式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詹姆斯.馬奇特針對人們面對選擇時的做法,提出了兩種基本決策模式:
模式一:衡量利弊模式二:基于身份認同來做決策
我們先來看看,衡量利弊的模式。
模式一:衡量利弊
處于這種模式的時候,我們更期待的是獲得產品的某種功能。
你可以想一下,你在購買手機的時候,面對各種品牌的手機,你選擇的時候會不會更理性地去衡量每款手機的功能,然后理性地去選擇功能更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呢?
所以這種決策模式,一般出現在我們購買功能性有很大差異的產品上,比如電子類的產品,也就是前面我們說的無限改進產品。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身份認同的決策模式。
圖片來源:moly插畫
模式二:基于身份認同來做決策
基于身份認同的決策模式,其實就是打情感牌,我們購買某種產品,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某種情感需求。
比如在購買一瓶礦泉水的時候,在眾多礦泉水中,如果有一款礦泉水告訴你:購買它相當于你在做公益,你會更愿意去買它,對不?
因為它滿足了你想做公益的情感需求,你覺得呢?
所以針對那些產品功能大同小異的產品,為了能夠打出差異化的特點,我們可以從情感需求入手,用故事型文案將消費者從理性決策思維模式,帶入感性決策思維模式,也就是讓消費者對我們的品牌產生身份認同,從而產生購買行為。
而前面我們說了,對于有限改進型產品,除了品牌標簽不同外,其產品本身大同小異。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有限改進型產品,更適合“故事型”文案。
那故事型文案,我們又怎么去寫呢?
02
寫故事型文案兩種方法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到兩種方法,分別是:
方法一:文案中主動塑造身份認同
主動塑造身份認同,作者給出了一個通用的句式來指導文案寫作,這個句式如下:
消費者吃的不是xxxx產品,而是勵志的夢想——講一個關于夢想的故事。
比如褚時健的橙子,在文案宣傳時,他們沒有說這個橙子多么多么好吃,而是去講述種橙子的褚時健的故事,于是便有了這樣的廣告文案:“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
方法二:將消費者暫時不關心的事物和消費者關心的事物聯系起來。
對于方法二,我們可以直接來看一個例子,可能你會更直觀的理解它。
比如鉆石,如果你要買一顆鉆石,你會選擇哪個品牌?
大多數品牌的鉆石不管是設計、風格、還是細節上的差異其實并不很大,但如果有一個品牌告訴你他們家的鉆石,一個男士一生只能購買一枚,你會不會更愿意購買這個品牌呢?
比如戴瑞這個品牌抓住了你對愛情唯一性的情感需求,講述了一個以情動人的故事,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廣告文案:“此生真愛,只此一枚”。
圖片來源:moly插畫
03
今日小結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今天的重點內容:
首先,你知道了什么是有限改進型產品?
就是那些撕掉標簽后和同類產品沒有太大差別的產品,比如礦泉水、鉆石等。
其次,你還知道了消費者作出決策的兩種模式:
模式一:衡量利弊模式二:基于身份認同來做決策
然后,你還知道了有限改進型產品,更適合寫“故事型”文案。
最后,你知道了寫故事型文案的兩種方法:
方法一:文案中主動塑造身份認同方法二:將消費者暫時不關心的事物和消費者關心的事物聯系起來。
最后想說一下,這樣的觀點,如果你不能理解也不用太在意,畢竟這只是作者自己的觀點,如果你覺得有道理,你就吸收,如果你覺得說得不合理,你也不必較勁。 天下沒有難寫的故事,只是你還沒發現故事。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號@海艷的(haiyanshuo) ,私信【抖音】獲取我為你準備的抖音賬號IP定位模版。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