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音設計 | 給公共衛生的“錦”囊妙計
疫情之下,設計師可以做一些什么?
參與到公共衛生領域,是否有意義?
在受《Create Cures 創造治愈》項目發起者、設計師好友周宸宸邀請之初,吱音創始人兼設計總監朱暉深入思考了這個問題。雖然這段時間也竭盡全力地帶著團隊扛過疫情的沖擊,但作為設計師,他認為,設計本身在解決問題的前提下,可以對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產生影響。
Q: 可以介紹一下Handy Capsule丼囊的設計理念嗎?
朱暉(下文省略):疫情后,如何通過某種媒介,讓公眾自發自愿地培養起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是我們思考的原點。Handy Capsule是一款衛生用品集合包,以膠囊的形式將一次性口罩、額溫貼、免洗洗手液和酒精棉片,四款基礎衛生用品收納其中。以滿足人們日常攜帶和短期出行的需求。溫潤的鵝卵石外殼由全鋁材質一次沖壓成型。內嵌磁吸,便于對半開合,沒有一次性用完也能輕松將蓋子粘上保存。側邊以硅膠或皮帶串聯,外觀尺寸為12.5×9cm,厚度僅為2.5cm。可將其懸掛至把手,也可隨手放進包袋或車內。同時,也構想了可以購買更大容量的替換裝,以方便替換。
Q: Handy Capsule為何能讓公眾“自發自愿”地改變衛生習慣呢?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以行政宣導、甚至政策推行來嘗試要改變公眾的生活習慣。往往容易被忽略的是“自發自愿”四個字,很重要,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關鍵點。我們希望找到巧妙的連接點,娓娓道來一個不會讓人有負擔的設計,且更有儀式感更時尚。和常規的衛生用品不同,Handy Capsule很容易讓人快速聯想到某些熟悉的物品和元素,比如流行色PINK,隨身化妝包、眼影盒等。BLACK款,能觸動你想到打火機、皮帶、瑞士軍刀、金屬感等偏男性化的元素。當大眾能在一個新物品上,輕松地找到熟悉的“連接點”,并且是順應自己原本的生活習慣,就更愿意去嘗試和接納。
而公共的“生活習慣”,往往又和所處的社會文化有關。比如此次參與Create Cures的設計中,來自荷蘭的設計師Christoph Brach & Daniera ter Haar的提案Elbow Sock,就很典型的代表了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打噴嚏習慣用肘部代替手遮掩。設計師結合了日常的“襪子”,加上色彩等時尚的設計元素,提供了一個輕巧的解決方案。所以,好設計需要傳播力,這個來自與大眾的“連接點”。如果構想找不到任何鏈接,說明設計邏輯上出問題了。依托商業途徑來嘗試影響公共行為,可能是一種能持久見效的選擇。我們一開始就希望Handy Capsule是可以被落地實現的,如果通過了商業市場的驗證,人們愿意為其付費購買,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一種“自發自愿”的習慣。
Q: 實現這款設計的商業產品化,是否有困難?比如供應鏈的問題。
從生產技術層面,應該是沒有。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采用了比較有趣味性的膠囊造型,但涉及的材料和工藝,都是醫療器械行業供應鏈所具備的,甚至包括消毒酒精盒類似“Yogurt”的粘蓋。為了確定放置壓縮口罩格子的尺寸,我們尋找了市面上多種款式的口罩進行折疊實驗。最終希望在現有的生產供應鏈基礎上能實現產品化生產。
Q: 公共衛生是個永恒的話題,但公共衛生用品似乎被關注的不多?
站在設計師的角度來看,公共衛生用品,甚至醫療器械產品,是相對封閉的,可能只有在重大危機事件發生的時候才會被關注。平時的安穩,都是背后大量的醫療從業人員在扮演者“安全衛士”,監測,研究,及時解決可能存在的問題。 這類產品通常呈現出來也是既定的范式:比如專業的,嚴肅的。這種“范式”某種程度上會限制其被廣泛地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也許從“設計”的角度,進行產業革新升級,換一種與大眾交流的方式,能讓公共衛生用品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
Q: 設計能給公共衛生行業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比較好切入的是物品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希望丼囊能從醫療用品轉變為時尚用品。疫情期間得到很多啟示,一些權威的專家醫生,從幕后的研究者走進民眾的視野,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成為公共事件的發言人。當下形勢自然地促成這個角色改變,且帶來更正向,有效的溝通效果,樸實易懂的科普和鼓勵,很好地安撫了大眾焦慮的情緒。所以當設計讓醫療用品變成日常時尚用品,傳遞的語言會更親近,再以商業途徑來助力推廣,就更有普世性了。設計不是發明,更多是潤物細無聲的改良,優化,甚至是引領。設計師扮演“傳遞者”的角色:提出解決方案,找到可落地的媒介,并能被接納,接著需要更多支持和跟隨推廣,如果能借助更大的平臺或其他“勢能”,就可能為行業帶來革新。
Q: 對Handy Capsule的設計價值,有更長遠的期待嗎?
希望能讓一小部分人將其作為日用品隨身攜帶,并以此作為表達自己的態度的方式,比如“我是一個關注公共衛生的人”,然后影響更多人。更長遠來說,希望這個設計能被醫療器械行業關注認可,并生產,普及到市場上。
Q: 所以這個產品被接受更重要,是不是由吱音生產是其次?
是的,后續要交給更適合的,有能力承接的機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勢能”。這也體現了設計師在面對突發的公共事件時,做出的最本能,以及正向的反應,希望能通過最有效的途徑與方式,來傳遞除了商業行為以外的社會責任與價值。
Q: 能否舉例說說你覺得比較成功的,改變了公眾生活習慣的好設計?
支付寶、打車軟件的設計,在這個層面都是成功的。整個互聯網就是一個大設計,影響了大部分人的行為。他們也都被商業邏輯驗證是順應大眾需求的。
Q: 設計Handy Capsule和吱音的家具,有什么不同?
家居設計很多時候是“命題作文”,深耕在一個傳統的行業里,影響人的行為。吱音一直希望“品牌”先行,設計師在“品牌”的背后去思考和創作。但設計Handy Capsule,有更高層面的思考和期待,理念也更個人一些。
2019年 Soft yet Powerful系列,
吱音對設計材料與傳統工藝
進行重新思考與創新運用,
使看似柔軟的介質通過創新的設計語言,
呈現出不同以往的全新面貌。
孔雀燈
含羞草衣架
風琴燈
山雪置物架
未滿書架
Q: 參與公共事件,比如Create Cures這樣的項目,是否有助于原創設計更多被關注呢?
肯定會有。目前Create Cures項目建立了網站,希望是一個長期的公益項目。Handy Capsule提案上線后,國際知名設計媒體DEZEEN官網對Handy Capsule的設計進行了專訪報道。當然,除了公益、公共政策倡導等方式,還是回到前面所說的,如果能嫁接商業途徑,實現更長遠的改變。
知名設計雜志官網報道了Handy Capsule的設計
https://www.dezeen.com/2020/04/10/kiran-zhu-handy-capsule-coronavirus/
Q: 疫情期間,大眾對本是常識性的公共衛生認知前所未有地關注,是否認同痛點是開啟主動認知增長的契機?對設計的認知,是否需要痛點的刺激?
可能只有在面臨生死存亡或者被迫迅速改變生活的時候,大家才會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極速提升認知。對設計的認知和需求,也是由日常的痛點而來,但可能沒辦法是“爆發式”地被關注到,更多是細水長流的影響吧。
Q: 好設計能緩解焦慮嗎?
可以。至少能緩解設計師的焦慮,可能帶來一些啟迪,緩解更多人的焦慮。
Q: 因為找到了表達的出口?
是的。在面對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時,找到了合適的表達出口。
Q: 為什么取名為“丼囊”呢,是.......“ 錦”囊妙計之意?
是的,這個字更形象一些。
Q: 分享一下,這段時間最大的心理感觸是什么?
希望吱音能更有力量去創造,傳遞更多有價值的事物。理想很重要,但要先生存,才有力氣讓理想變現或讓喜歡的事情有價值。正如Create Cures項目的發起人周宸宸所說的,相信設計的力量吧。
“ Create Cures目前只是由設計師發起,以公益為目的,期望從設計的角度能夠真正為公共衛生提出一些解決方案。也歡迎社會各個相關領域的朋友們,也以同樣的出發點參與進來。
我想這只是一個開始,一定會有更美好的事情會發生。”
—— 周宸宸
了解更多Create Cures項目:
https://www.create-cures.com/
/ 采訪編輯:Alice Wu /
/ 平面設計 : 沈師敏 /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