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全聯在鬼節的逆向營銷還有后招
雖然“鬼月談鬼”是禁忌,但全聯福利中心從2013年開始就反其道而行,邀請貞子等“老友”傾情演繹系列“搞鬼”視頻。一句“存好心,備好料,款待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直白大膽地將主題回歸到人們普遍遺忘的中元普渡真實意義上,活潑幽默的視頻里讓大眾看到了這項傳統習俗背后的善良美好。
一個創意玩3年,而且一年比一年驚喜,果然在鬼節營銷上能打敗全聯的只有全聯。2016年全聯的創意營銷加入了互動的元素,拋開了“這是我們的創意廣告,在社會化媒體上你們看吧”的這種套路,加入一個延續上支影片的RIP互動解密minisite。
7月29日,facebook全聯主頁發步“看不見的朋友”這支視頻,不到一周的時間facebook上超過87萬的點擊,youtube上90萬的播放量。
2016年·看不見的朋友
8月1日,公開了后續影片的minisite,推出了影片的隱藏版,在網站上只要按下【RIP】就能看到陰陽眼才能看到的效果。
minisite上大家都能看到的常規廣告片
minisite上按下RIP,會看到的影像
這里有從minisite上扒下來的完整視頻
▼
很多商品性質和消費者對其的需求是消費者不愿公開觸碰或不愿提及的。例如“性愛”、“保險”、“病喪祭拜”……面對這類商品的營銷傳播,往往讓營銷人腦袋比較大,因為這里有一個道德尺度和營銷創意的界限。
就像這次提到的全聯的個案,臺灣每年中元節檔期是各大商超的促銷黃金期,這塊的商機是必爭之地。但由于“祭拜”的特殊性,往年各大商超都是把推廣傳播集中在“促銷降價”上,直到2013年全聯用貞子和杰森的腦洞系列才打開了整個局面。
之前大家都停留在“賣便宜”的概念上,全聯則是把傳播訴求拔高了一個位置通過逆向營銷打動消費者。眾所周知,最好的營銷傳播不僅僅是讓消費者“知道”,更有價值的是能讓消費者“產生興趣”主動搜尋。其實看一個營銷創意是否“高明”,就看它是否抓到了Consumer insight。
相比直接的給到,消費者往往更喜歡自己去找答案。全聯的這套視頻承載了引發興趣傳到品牌價值調性,讓消費者愿意去了解去參與,產生到店銷售轉化自有折扣的努力。記得全聯2014年的營業額達到760億臺幣,而僅僅中元節檔期的銷售額就超過100臺幣(約20億元),而今年中元節期間據說要沖擊120億臺幣。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