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偷襲了海康威視“安防珍珠港”
自國家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概念以來,發展智慧城市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城市安防作為智慧城市布局的重要一環,對日常生活的保障作用日益凸顯。尤其是在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以及各種AI硬件落地,為安防運維行業創造出新的機遇。
AI打造安防新時代
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利用AI技術為場景賦能已經成為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基于安防領域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AI+安防”具有規模化落地的基礎。
當前處在數據大爆發的時代,象征著城市安防“天眼”的攝像頭正在井噴式增長,為AI技術參與安防建設提供了大量可參考的數據,因此,“AI+安防”在數據層面有很高的匹配度,由于AI技術對于數據有著很高的依賴,安防行業可以說是AI技術最適合的訓練場之一。
除了人工智能對安防的青睞之外,國家在政策上也鼓勵以AI技術推動傳統安防進行產業化升級,以滿足人們對于安防產品智能化的需求。
在國家的“十三五”規劃,以及十九大報告當中明確指出,智能安防將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重點,一方面,鼓勵企業加大5G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安防產業升級中的應用,以全面推動安防行業朝著智能化、數據化、自動化的方向升級。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優惠、資金支持等多種方式為“AI+安防”的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
據《中國安防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2020年的安防企業收入將達到8000億元,并且預測2022年安防行業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
在技術環境和政策環境都普遍利好的情況下,”AI+安防”儼然成為一種行業趨勢,產業升級意味著新的市場,AI安防業務市場的蓬勃發展使互聯網企業垂涎欲滴,無論是誰都希望能搭上“AI+安防”這趟快車。
華為借AI偷襲安防
當前傳統安防正處于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在AI技術和5G技術為主導的創新背景下,掌握技術的企業將具有相當大的優勢,華為便是“AI+安防”賽道的玩家之一。
一方面,以華為云計算為基礎,為搭建AI安防生態提供技術支持,其推出的好望商城和好望APP為AI安防產品智能化硬件打造了良好的線上平臺,以及通過構建智能視頻云平臺,實現云平臺之間的協同,豐富了端對端的產品解決方案。
早在2012年蟄伏于安防行業的華為很清楚,AI安防要做的是通過技術解決實際應用場景的問題,想要在AI安防的賽道上領先,首先需要構建完整的智能化生態,華為AI安防的云端平臺是智能化硬件落地的基礎,也為華為“新分銷3.0”戰略打開了B端的市場。
另一方面,好的AI安防平臺還需要以智能安防硬件為載體,早在今年2月,華為將智能安防部門改名為“華為HoloSens機器視覺”,專注于智能視覺產品的研發,華為率先在機器視覺上布局,可以看出華為做智能安防硬件的野心。
在算法和芯片加持下的智能攝像頭可能是AI安防硬件市場的競爭焦點,只有實現硬件落地,華為才能真正實現生態閉環。目前,華為推出的NVR800系列AI安防硬件產品在視覺算法的加持下,擁有人臉對比、行為分析、一鍵云端等功能,正在為華為打開智能安防硬件的市場。
華為希望通過打造高性價比的AI安防硬件產品、幫助分銷市場實現規模化,離不開AI算法的加持,而華為在視覺算法上的優勢大大降低了安防硬件產品所需要的技術成本,同時也提高了產品銷售的利潤空間。
安防賽道:海康威視、BAT都不可小覷
華為加入AI安防市場能夠加快AI在安防領域的落地速度,推動傳統安防行業走向智能化,從而開辟出新的藍海。但是,華為作為AI安防的后起之秀,想要瓜分這塊蛋糕并不容易。
一方面,以海康威視為代表的老牌安防巨頭深耕安防行業多年,早已占據安防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除了擁有龐大的客戶群體之外,還積累了大量的技術成果和運營經驗,并且近幾年海康威視、大華等傳統安防企業在技術上加大投入,已經搶先一步實現智能化升級,穩固了自身的市場地位。
據了解,2017年海康威視提出AI Cloud概念之后,不斷加強AI安防領域的技術投入,在2018年已經實現AI Cloud平臺的搭建和AI安防產品的落地,目前,海康威視在AI安防領域的前、中、后端已經基本實現業務全覆蓋。同時,不滿足于B端和G端市場的海康威視正在入侵C端市場,逐步完善AI安防硬件版圖。
華為以AI切入安防市場的想法很美好,但是,想要占領AI安防的市場,免不了與老牌安防巨頭正面交鋒,固有的安防市場已經被老牌企業瓜分得所剩無幾,華為能分到的“羹”少得可憐,加上老牌安防巨頭多年的發展已經構建出堅實的產業壁壘,華為想要正面突破十分困難。
除了老牌巨頭的威脅,BAT也是AI安防市場的有力競爭者,在AI這條賽道上與華為并駕齊驅。
一方面,BAT三巨頭都擁有AI安防所需要的算法平臺,依靠各自的云計算平臺能夠實現數據的積累和分析,為AI安防的線上和線下安防場景提供AI技術支持。在技術上不遜色于華為。
另一方面,阿里主要致力建設“城市大腦”,深入探索AI安防垂直領域的應用,以及構建智能安防生態。騰訊和百度則是希望早一步實現AI安防硬件落地,確保自身在AI安防硬件市場取得領先。無論華為想從哪條賽道切入AI安防都將面臨勁敵。
華為更名“機器視覺”或許是清楚與其想著從老牌安防企業那里虎口拔牙,不如利用AI技術擴充AI安防的邊界,尋找新的市場。但是,BAT三巨頭的持續加碼讓華為腹背受敵,現在技術上拉不開差距,競爭陷入僵局的華為,境地可能十分尷尬。
5G“安全帶”護航
AI安防對一般企業來說具有較高的門檻,預計在很長時間里,市場競爭的焦點可能都會集中在擁有自建算法平臺能力的企業,在華為云計算的支持之下,華為與巨頭之間在云端的差距并不會太大,但是與老牌安企根深蒂固的布局相比,華為還略遜一籌。
為了防止在AI安防市場被“邊緣化”,華為可能需要加快建設AI安防的產品矩陣,利用5G技術實現技術創新,構建5G為主導的AI安防“護城河”。
AI安防的市場對數據的依賴度很高,華為想要在老牌安防企業和BAT三巨頭的夾擊之下“突圍”,未來可能需要更多的技術力量,基于可視化數據處理的需要,在5G技術上獨占鰲頭的華為,未來或許會通過5G技術為自身的AI安防生態提供高速寬帶支持,加強AI安防對數據的綜合處理能力,并且借助5G技術實現安防全面升級和盲點全覆蓋,提高自身在AI安防市場里的競爭力。
目前來說,AI安防的市場主要集中在B端和G端,并且市場的解決方案和產品偏向同質化,也許在5G技術具有領先地位的華為可以在C端市場尋找到更多商業可能性。通過5G技術提供更加豐富的AI安防產品和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可能是華為差異化戰略彎道超車的致勝法寶。
綜合上述,入局AI安防是華為在多元化戰略上的重要嘗試,可是AI安防市場已經接近飽和,面對強大的老牌安防企業,華為短時間可能很難打開局面。
另外,旗鼓相當的互聯網巨頭持續加碼,加劇市場競爭的同時,也加大了華為探索新市場的難度,目前華為最強的突圍武器可能是5G技術,但是,未來5G技術是否能夠幫助華為打開局面,還需拭目以待。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