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席卷美國后浪
文|李北辰
在新節目《探世界》里,高曉松問當時還在字節跳動的柳甄:“人家(各國本地公司)怎么就沒弄出平臺呢?就像大家好奇怪說,哪哪都是音樂重鎮,但誰也沒弄出個音樂播放平臺,最后瑞典蹦出來弄了一個Spotify,說點那種大而寬泛的話很容易,我們立足國際,我們要從這出發,但為什么別人也都這么想的,怎么就(你們)成了呢?”
據稱扎克伯格曾說,中國雖然占據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卻更像是個“平行世界”,外面的公司進不去,里面的公司出不來,直到TikTok(“抖音海外版”)的出現。
其實就像“外面的公司進不去”的解釋角度繁多一樣(文化的,歷史的,制度的,經濟的,政治的,都有),事后追因總是很簡單,反正商業是個復雜系統,你自然可以隨意羅列出TikTok“成了”的理由。
比如:“新一代公司出發伊始就是全球地圖”“年輕科技企業家起手就是全球思維”“對所有競爭者的知己知彼”“全球推廣時的一擲千金”“其他市場的實戰經驗”“技術工具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應用”“美國Z世代的精神虛無”,等等等等。
不管是因為什么,從結果上,在中國企業全球擴張的自然選擇中,字節跳動已成長為最“適應”海外環境的物種,TikTok已成長為美國市場的熱門應用。第三方機構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TikTok目前已突破20億下載人次,今年一季度,TikTok下載量超過3.07億次,這一數字高于這個世界任何一款應用。考慮到TikTok是內容而非沒有情感黏性的工具平臺,這一點難能可貴。
代際差異產生的審美鄙視鏈橫貫全球,起初美國中產階級并不看好這款風靡青少年群體的應用。之前有數據顯示,TikTok全球大約50%的用戶年齡在34歲以下,雖然只有9%的美國互聯網用戶說他們使用過TikTok,但有49%的青少年說他們使用過這款應用。
而目前TikTok在美國青少年群體中的熱度已經直追Instagram和YouTube,倘若美國青少年不用TikTok,約等于與周圍人喪失共同語言——這和當年Facebook的崛起很像。
TikTok的異軍突起,讓硅谷巨頭措手不及。但與此同時,TikTok的成長環境卻比往日兇險。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使得有人對中國應用產生“不信任感”。
今年3月,美參議院舉行聽證會,參議員Josh Hawley就表示他將推動制定立法,禁止所有聯邦政府雇員在所有聯邦政府設備上使用TikTok。去年到今年,先后有參議員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對TikTok進行審查。
想要在海外環境繼續攻城略地,TikTok需要更強大的進化動力。
比如一位新的領導者。
眾所周知,他們挖來了被稱為迪士尼的“巴斯光年”的Kevin Mayer出任TikTok首席執行官。在很多人看來,由于自帶迪士尼光環,Kevin Mayer的加盟會讓TikTok受益頗多。譬如 TechCrunch就指出,Kevin Mayer 被字節跳動選中,不僅是因為他在流媒體領域的成功,還因為一位光環加持的大佬能夠部分化解質疑者對 TikTok的擔憂。
另外,它或許還會影響潛在合作者的商業決策,譬如可能有公司想在TikTok上投廣告(如前所述,TikTok席卷了商家最在乎的“后浪”),但卻因包括美國官方在內的輿論環境當機不斷,如今Kevin Mayer的加盟或許會掃除一些顧慮。
當然,一位有口皆碑的本土CEO,或許無法讓美國完全消融隔閡。
對于TikTok的發展,科技投資人王煜全給出了三件值得去做的事,我覺得非常有啟發,那就是:要建立一個豪華董事會:要聘請知名律師:如果必要,要聘請公關公司游說美國政府。
這三點都涉及信任。
最重要的可能是第一點,就像王煜全先生所言:“中國很多企業里,董事會都形同虛設,但在歐美公司治理制度相對完善的國家,董事會能否發揮職能,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值得信賴的重要基礎。而且就像CEO一樣,董事會成員的信用也會部分成為企業的信用,所以邀請有名望、有信用的人加入董事會,并保證董事會職能的正常執行,是證明自己可信度的重要手段。”
其實不僅是TikTok,這也是在如迷霧般暗涌的時代,那些選擇逆流出海,開疆拓土的中國企業共同面對的挑戰。
過去二十年,中國互聯網詮釋了什么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片水草豐美的良田,只需將硅谷創新的“種子”撒在這里,就能種啥長啥,遍地開花,甚至可以相互嫁接,最終雜交為大洋彼岸都不曾出現過的“超級App”的新物種。但與此同時,遠道而來的硅谷互聯網企業,則與中國本土環境產生了天然的“排斥反應”。
用錢鐘書的話說,隔著大洋,“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但最終結果卻是“外面的人進不去,里面的人出不來”。
新一代中國互聯網公司想打破這種局面,就像高曉松所言:“更多的中國公司覺得國際化好像是天上的月亮,下沉市場仿佛是地上的六便士,地上這六便士哈腰就撿了,天上的月亮我得墊腳夠半天。但是同時想干這倆事,姿勢太難看了。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先撿這六便士,因為他會去想我要不去撿這六便士就被別人撿走了,而月亮肯定還在那里。”
如今,他們已席卷美國后浪。“月亮與六便士”,如今他們都想要。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