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人生的機會就在實事求是四個字里
電視劇《天道》里芮小丹在臨別前,她覺悟到了一個道理:人能夠做到實事求是就是所謂的神話。然而,人想要做到實事求是這回事,并不容易。
“實事求是”這個詞兒,許多人在哲學課和民生新聞里聽的麻木了。打牌的接著打牌,嘮嗑的接著嘮嗑,不以為然。
但真相是:隨著閱歷和學養的增長,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太多看著普通的詞匯,卻是包含巨大的秘密與能量。
沒幾個人真的聽得進去,能聽進去并練習善用這個概念的人大多位階都不低(俗稱人精的這幫人)。
喲,實事求是很難嗎?政府爸爸天天說,煩不煩!
呃,挺難的。
所以更要天天給這幫Z人員吹風,要接地氣的做事、不要耍花腔,屁股決定腦袋。
實事求是,上到時勢中達運營管理,下至處事為人都乃核心思想。
怎么做到實事求是?
大眾總是帶著情緒看待事物
認識事物的出發點是人的心,利己的人性原罪和偏見會扭曲人心,那么真相自然也就扭曲。看不見真相,甚至不愿正視真相。這樣的行為便難以達成目的,特別是難以持續成功。佛家說的“著相”也是這個意思。
萬事萬物都有規律可循,遵循規律辦事,就得撇開情緒的干擾,跳出“我以為”的主觀視角而客觀具體的分析事物做出判斷。但是,出于人性本能和認知差別的因素,人會以短視化的趨利避害行為作出選擇,其結果是自己騙自己玩。看待問題的主觀化,漏洞會被掩蓋。人就會忽視掉規律和人性弱點這2個決定成敗的因素。
世界上有兩種事實:一種是被記錄下來的事實,更何況很多的事實其更有攀枝錯節的微小的、重要的細節而不被人所知;另外一類是我們認為的事實。
我們自己認為的事實大多是幻象。基于幻想的一切思維過程,都是臆想。幻象經不起校對的實踐和邏輯性,而事實經得起各種檢驗。
大眾一會深愛這個國家,一會又厭惡這個國家;一會張揚輕生活,一會又是成功學歐耶。
認知的積累與提升
實事求是是分析事物方法論的根本要求。正如鄧說的那樣:“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而對事實的認識:每個人的認知深淺決定認識的深度,實踐經驗也對認識起著決定作用,認知是辨別事物的翅膀。
人的認知就像一座監獄,我們的思維被牢牢的禁錮其中,人的視野也會變的狹隘,它決定了人的判斷力精準度、深度和廣度。
認知一旦得到突破,思維就會徹底打開,不僅可以看到一個更加全面/真實的世界,還能一眼看到本質,瞬間抓到要點。無論是社交/戀愛還是創業/投資/運營/管理,只有高認知的人才能一眼看穿全局,而誰能先看穿全局,洞見關鍵,誰就更能從容應對。
比如:消費者想要的是好產品嗎?或者說大眾想得到的是真相嗎?
大眾想要的既不是好產品,也不渴望看到真相,更不是在尋找價值,他們只是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情緒安慰。讓大家感覺不爽的“真相”,大眾會選擇自動屏蔽。
相反,那些能給大眾產生美好幻想的謊言,卻可以讓大眾盲從、偏執和狂熱。
不要把“我”認為的“好”強加于人,也不要把你所認為的價值點和好產品給他們,你只需要理解他們,撫慰他們,你就能大獲成功,這就是人際交往和商業的本質。
再比如:歐陽雪針對格律詩現狀征求丁元英意見:亞文持51%的股份,我持29%的股份,剩下的20%預留。亞文的意思,等將來樂圣跟格律詩合作了,那時候就沒風險了,再把馮世杰吸收進來。
丁問了肖亞文2個問題:
“你怎么肯定樂圣會跟格律詩合作?”
“我是站在樂圣的立場考慮,只有合作才符合樂圣的根本利益。”
“吸收馮世杰,你是迫不得已還是想給他一個機會?”
“是不得已。格律詩的生存基礎在王廟村,而王廟村的命脈在格律詩,除了這種本質的依存關系之外,馮世杰是連接兩者人際關系的一條重要紐帶。”
你看,一問一答之間全是事實的本質,拋離情緒的干擾,全面的看待事物才能看到最核心的點。
認知的積累與鍛煉,會強化自身的“決策能力”。
它包含了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仔細對比,這個過程很辛苦,很漫長,也離不開自身的天賦秉性。認知越深的人,看事情就越客觀,他們遵從事物本質和規律辦事,快速抓住事物核心和邏輯關系。我們必須努力學會能夠看清全貌的眼光和洞察核心的關鍵,才能讓自己是“做選擇”,而不是自以為是的“做賭B”。
馬謖紙上談兵見上帝,你耍嘴皮會被炒。
獨立的思考
所有的事都是人為,洞見和開悟來自于人的獨立思考和經驗總結,能夠洞見出大眾和個體之間的差異化行為。
當你所在的群體失去理性的時候,即使你是清醒的。你的處境也會很艱難,要么你被群體拋棄,要么你被群體視為敵人。
出自《烏合之眾》法.古斯塔夫.勒龐
你的前途在哪兒,就在你的前途在哪兒?就在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你才有價值。
出自《遙遠的救世主》豆豆 著
在共性中認識差異,在差異中發現共識。
共性是大家表現出的都是勤奮有禮,大度善學。
差異是大部分人的內心會厭煩和憎惡那些表現出智慧和思想的人,會產生抵觸心理,而不是求教。
這不是矛盾的嗎?勤奮就包含了善學,可嫉妒又摧毀了這種“表相”。
實事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印度進軍中國西藏邊境,中國邊防部隊反擊,印度速敗。中國先頭部隊擊潰印度精銳部隊,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幾十公里。此時,印度已經沒有軍隊保護首都了。中國卻選擇撤退,退還戰俘和繳獲的武器裝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結束了這場戰爭。
事實是:
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同時封鎖中國,中國的國際生存空間非常有限。
由于在建設社會主義初期走了很多的彎路:58年“大躍進”的資源浪費、59年西藏叛亂、又處于三年的困難時期、并且要償還蘇聯貨款,有非常多的非正常死亡。
同時,GMD一直謀求反攻大陸。印度也在中印邊境進行蠶食的前進政策。
總之,當時的中國,無論是國際環境還是國內環境都非常的糟糕。
戰爭最后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的,,不多說了。在這里我只是概況的講講這段歷史,更加詳盡的資料請自行查閱。毛先生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就是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我們從這件戰事中看到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求是”?成敗的關鍵點又是在哪里呢?
實事是:
華為倒了我可以用其它手機;
大陸如若走向衰敗,我可以移民;
有能又掙得多的女性有很多,我自然相應的擇偶標準也拔高了。
對,你說是事實。
可是:
華為倒了我們的數碼產品售價會被抬高,鷹醬會繼續用非正常手段打擊中國的其它核心產業;
你人五人六的華裔身份在洋大人面前依然是個P;
拔萃的女性中可惜沒有你,可她們的標準卻成了你的A片。
你看,看清現實有多難!
求是的對立面就是自以為是
不實事求是就是意淫,就是自以為是。
總是認為自己假設的真實就是事實,忽略了共性中的差異性;
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中,活在一種體驗而非事實當中;
覺得自己的失敗都是他人的過錯,是別人的責任。不肯正視自己的弱點或劣勢。
真實是很多人心比天高,自視頗高。事實是到了中年才會明白自己不過是庸人,是坐在臺下給別人鼓掌的人。
真實是能夠滿足舒適小資的生活條件的配偶,是很多女性選擇的方向。事實是大部分人最終找的是一個能夠將就著過的人。婚姻,不過是人生的例行公事。
真實是大家為了保持良好(表面上)的人際關系,選擇了從眾跟隨、或是退讓。事實是兩個人在一起交往,強者的規則就是規則,強者的尊重與包容,決定了這段關系的長久。
塵心若靜,歸隱于山
隱山瓷趣茶道藍牙音箱,養心送禮優選
求是
為什么“實事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探索規律的前提是要認識事物本身,不但要認識,還要全面客觀的認識。而人又有種種的局限性,導致即便最聰明的人也只能接近全面客觀的認識事物,所以連“實事”我們都無法認識全面,后面的“求”和“實”就猶如無根之木,更加困難了。
有認知的天賦秉性的人看待事物會更加輕松一些。
2.“求”,既然要探索規律,就必然要涉及到調查、研究、分析。就算是“實事”你已經客觀全面的認識了,探索規律這個階段也存在方法不同,工具不同等種種原因,導致最后得到的“是”南轅北轍。
毛先生當年調查湖南農民運動時詳盡的實地考察,所以才深刻的認識到去到現場做調查的重要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在實踐—理論—實踐—理論中不斷升華認知,離實事求是的距離也就越來越短。
3.認識一件事物除了經驗,往往還需要學養的積淀。
百年明朝往事要看懂就很不易,海瑞為什么受到百姓愛戴卻在官場抑郁而終?
那么一部電影呢?《讓子彈飛》看懂的人有多少?出賣張麻子的到底是誰?
這些不僅僅依靠社會經驗就可以解決了,具備寬度與深度的學養積累才能夠有理有據的作出推理。
—END
— 資源預告—
《天道》酷炫中式PPT源文件分享
耗時半月做一件沒有收益的事情,但我認為它很值。
認知是入世的根基,它受用一生。
區塊鏈數字貨幣項目全套設計素材
售價1688元的區塊鏈原創幣圈項目
全套設計源文件開源下載
以上精選素材開放日期敬請留意公眾號【意思精選】推文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