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開心,因為又要和無序的黑車打交道了
距離上一次討論網約車一年半了《草民斗膽進言:應該考慮私家車接入專車了!》,上一次是因為一個對話:您覺得私家車能進入專車運營嗎?永遠不允許。
這一次,情況更加嚴峻
10月8日,北上廣深等地相繼出臺《互聯網約車征求意見稿》,對網約車平臺、司機的戶籍和車輛軸距、車牌屬地等作出嚴格規定。
而這個規定使滴滴高度激動,迅速發布了聲明,直言:“建議給兼職司機和車輛留出發展空間,......懇請相關部門將管理人員和車輛的權力下放給網約專車平臺,......以上海為例,據滴滴平臺統計,目前從事網約車的車輛符合新軸距要求的,不足1/5;司機大幅減少。如上海已激活的41萬余司機中,僅有不到1萬名司機具有上海本地戶籍。”
這個規定的力度,可以說是將國內網約車市場攔膝斬斷,以上的全沒了。
再談黑車
我翻開了前段時間滴滴出行推出的“出行秘密檔案”H5數據,4年來我使用滴滴打車790次。這個數據是非常驚人的,平均下來,每一周我都身體力行的體驗滴滴,特別是最近1、2年,我每天上班都會使用滴滴預約專車或者出租車。
假設,上述新政實施后,身在上海的我,成功呼叫專車的概率只有1/41,不僅要等15-20分鐘,而且價格是之前的數倍(交通部專家前幾天曾公開表示網約車降價50%不算啥),那我肯定會選擇放棄使用專車。那怎么去出行去上班呢?
1,乘坐公交車、地鐵。我身強力壯,去擠擠擠擠說實話我扛得住,但是我妻子懷孕6個月,肯定不能讓她去擠地鐵的。2月政府發布的數據顯示,上海每年平均約有26多萬人出生,相信這26萬孕婦也肯定不會在高峰擁擠期乘地鐵公交的。還有老人孩子,高峰期乘坐公共交通也是高危行為。
2,出租車。我曾經把出租車和專車詳細對比過,《出租車與專車: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這里再啰嗦一下,有些出租車的乘車環境可以說骯臟不堪,臭味熏天。
如圖就是我曾經乘某次出租車拍的,那次乘車我反胃3次...
但是,新政實施后,任何每一輛出租車開過來,或者用軟件打車,我都要祈福,不要拒載、不要漫天要價。
3,新政實施后,黑車,將成為我的最優乘車選擇。網約車出來之前,黑車為什么肆虐呢?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每天有6000萬量級的出行需求(不包含公交車和地鐵),而全國只有出租車130萬輛(數據來源前交通部長答記者問),這意味著相比于巨大的需求,出租車的保有量根本無法滿足需求。因此乘客只能通過無審核、無管理、無保障的黑車來滿足,盡管黑車不安全,但由于出行需求是剛性的,這個市場就會一直存在,政府也無法真正治理。
網約車的出現,源于傳統出租車管理模式下城市居民打車難,這才是問題的根本原因。如果國內的出租車足夠發達,能夠滿足用戶需求,也有較好的服務,那國內恐怕從一開始就沒有專車、快車萌芽的土壤。
如今,黑車銷聲匿跡。
同時打車難問題迎刃而解,老百姓從打不到車只能打黑車,變成了隨時隨地都可以打到網約車,沒有人會再去打三無的黑車,黑車市場快速萎縮消亡。
誠然,有一部分原先的黑車司機開起了網約車,然而由于平臺有審核注冊、投訴處理和用戶評價機制,價格統一透明、全程技術監控、服務水平提升,同時還有平臺保險和先行墊付機制,無論從價格、服務還是安全都超過了正規出租車。
所以,滴滴的聲明中,建議“政府管平臺,平臺管專車”,建議政府來直接管自己,可謂用心良苦。
全國大討論
就上述問題,不只是我一個黨員、自媒體人、小市民的糾結,最近我也發現,關于“網約車該殺還是該夸”這個問題,掀起了全國人民的大討論。這種規模的討論,堪比1978年的那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討論、爭辯哪怕對罵,是好事,畢竟話不講不清,理不辯不明!
比如,我想談談兩點:
1,看得出來,各地的網約車新政對網約車軸距( 2700mm)、排量( 1750毫升, 1.8T或2.0L)等規定,似乎是在把網約車定義為高端的出租車。一種比出租車數量少、有錢人乘坐的奢侈出行體驗。很明顯,這不僅無助于解決老百姓的打車難題,還等于給網約車帶上一個緊箍咒,使網約車徹底失去和出租車的競爭力,最終的結果是一方面網約車發展不起來,出租車服務不斷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黑車在擠壓出租車市場的同時,產生諸多問題和隱患,而這顯然是時代的倒退,從智能出行回歸原始狀態,如我一樣的千萬用戶怎能高興的起來。
2,我堅信,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是為了保證安全、降低擁堵,頂層設計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從實際效果來說,這些目標無法實現。正如鳳凰財經一篇文章的標題:《把網約車變成高端出租車 或迫使老百姓重回黑車時代》。
文/趙宏民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